APP下载

“八爪鱼技术”亮相上海

2019-10-14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19年16期
关键词:仁济内脏覆膜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上海仁济医院利用腔内“八爪鱼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并自制“章鱼触角”,成功完成了高难度腔内隔绝术。

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壁局部出现薄弱后所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一般位于肾动脉远端,延伸至腹主动脉分叉处,偶尔位于肾动脉以上部位,又称胸腹主动脉瘤。动脉瘤不是真正的肿瘤,但如果瘤体不断增大,可发生破裂,导致患者发生大出血,如不及时救治,患者会因失血性休克死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主动脉瘤的63%~79%。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叶猛团队采用“八爪鱼技术”,对一例合并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41岁累及内脏动脉的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成功完成了腔内隔绝术,全身仅于左侧股动脉切开暴露处有一枚7cm切口。术后48小时患者即可自行下床,术后第三天CT复查提示“腹主动脉瘤隔绝效果佳,内脏动脉支架通畅”。

“八爪鱼技术”难度极高,不仅需要手术团队有完善的术前计划,还要有高超血管腔内操作技术,故国内极少有医院能完成这一手术。该技术的成功开展预示着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在腹主动脉腔内治疗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在治疗难度上也跻身到国际顶尖行列。

48小时

全身仅于左侧股动脉切开暴露处有一枚7cm切口,术后48小时患者即可自行下床。

技术优势明显

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有传统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据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叶猛介绍,手术切除动脉瘤有较长的历史,手术一般安全、可靠、效果好,但创伤较大,对年高体弱的患者有一定的风险。微创治疗是经大腿作一小切口,经股动脉向腹主动脉内植入腹膜支架并施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这种技术是随着新材料、新科技的发展而得到推广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这种技术现在已非常成熟,目前,选择做微创治疗的患者已超过自愿做手术治疗的患者,由于其创伤小、安全度高,适合于符合治疗条件的老年患者。

然而,用腔内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对血管介入的专家来说仍旧充满挑战,最关键在于用覆膜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同时,如何保持供应腹部脏器血管的灌流。尤其是对于累及内脏区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来说,微创治疗不仅需要采用人工血管置换腹主动脉,并且还要重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如稍有不慎,便存在截瘫、肠缺血、肾缺血等诸多风险。

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的郭相江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尽管目前大多数肾下腹主动脉瘤都可用“血管腔内隔绝术”这一微创的手段进行治疗,但因存在阻断重要内脏动脉风险,无法适用于累及肾动脉及以上内脏动脉的腹主动脉瘤。由于不同患者内脏血管开口位置千差万别,因此无法量产带内脏分支的腹主动脉支架。目前,全球仅有一家公司可提供个体化肾上腹主动脉瘤支架。从接受患者CT扫描,到定制完成带分支腹主动脉支架,周期通常需20~30天,显然无法满足濒临腹主动脉瘤患者急诊手术的需要。并且价格极其昂贵,超出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腔内章鱼支架的技术就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叶猛说道,2011年,美国的Karthik Kasirajan医生首次运用“八爪鱼技术”治疗肾上型腹主动脉瘤,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他以手边现有的覆膜支架搭配组合,不仅能成功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同时也能保留腹部脏器分支血管的灌注。这种新型的腔内支架技术,以两个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主体覆膜支架(Mainbody)配备多个小覆膜支架组合而成,外型上看起来像只章鱼,供应各分支血管的支架如同章鱼的触手,故被命名为“八爪鱼技术”。

据了解,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由国内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柏根教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建,是“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内最早批准的血管外科临床药物试验专业点。学科以解决血管外科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为出发点,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动脉瘤/夹层、内脏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治方面专业特色鲜明,临床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近年来,该院血管外科在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叶猛为首的手术团队在成功完成了一系列复杂腹主动脉腔内治疗后,开始向“八爪鱼”这一高难度技术发起了挑战。

自制章鱼触角

在运用“八爪鱼技术”前,叶猛手术团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体外开窗、平行支架等治疗内脏动脉区腹主动脉瘤的复杂技术。在对这一系列病例术后的随访发现,如仅将数个小覆膜支架放入近端的大支架内,虽可以解决远端分支血管的重建,但小支架之间的间隙会增加内漏的风险。

叶猛团队自制“章鱼触角”完成高难度手术。

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的王韦仑对记者说,特别是对于此次需要进行肠系膜上、双肾动脉三支血管重建情况,很容易发生I型内漏,故在认真消化吸收国内外最新相关技术理念后,决定在原有“八爪鱼技术”的基础上,先行将小覆膜支架预缝在大动脉支架上,自制“八爪鱼的触角”,以此杜绝经远端分支之间残留间隙漏血的情况。

首先在体外将1枚6/100的覆膜支架剪为4截,按“品字型”将三枚支架叠放在一起,5-0线固定,关闭三枚支架之间的间隙,然后再将其缝在腹主动脉支架直径12mm的短腿上,关闭远端“触角”和近端“短腿”之间的空隙。将这三支作为连接肠系膜上和双肾动脉的桥梁。再在该侧腹主动脉远端人工血管膜上挖一直径6mm的孔,将剩余的一段支架缝在该孔上,作为腹腔干的连接段。

“当然,术前测量是该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重中之重。”叶猛说道,测量的内容包括:健康胸主动脉及远端腹主动脉的直径、双髂动脉及内脏动脉的直径、瘤径的长度、瘤颈到内脏动脉的距离。还需要计算支架近端最佳锚定区,以便触角距离内脏动脉有较理想的距离,能将导管经缝制的触角进入内脏动脉。

手术的过程大致分为六个部分:缝制带分枝支架;将体外自制支架回纳入一个22F胸主动脉支架释放系统中;双股动脉穿刺置鞘,并预缝双缝合器,左肱动脉穿刺,置鞘;经一侧股动脉将导管选入腹腔干作为标记,一侧置入腹主支架释放系统,并确保缝制分枝侧位于前侧12点方向,所有缝制的分枝远端开口均位于各自所属内脏动脉近端,然后释放腹主动脉支架,直至缝制的小支架完全释放;经肱动脉,逐一将导丝选入肠系膜上动脉,左右肾动脉,并植入覆膜支架,如导管选择困难,则经预留在腹腔干内的导管进行栓塞;最后完全释放腹主动脉支架,另接延长腿至远端健康腹主动脉,从而完成手术。

叶猛认为,“八爪鱼技术”是在目前无法获得定制分枝支架时的过渡性产品。相信随着产品工艺的提高,特别是国产分枝支架的出现,这一技术必将会被新分枝支架产品所取代,但在目前阶段,“八爪鱼技术”仍有其运用空间。

猜你喜欢

仁济内脏覆膜
“旱优73”覆膜直播栽培技术研究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血脂水平对老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预测价值分析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好吃的内脏
用于滑动部件的类金刚石碳覆膜特性及其应用
125I聚氨酯覆膜食道支架制备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