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饱含着艺术的生命
——王兰若及其书画人生

2019-10-14

国画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兰花绘画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王兰若

系累 127cm×40cm 1935年

高山流水 181cm×97cm 2012年

荷塘初过雨 69cm×46cm 1991年

粤东画家德才兼备又家喻户晓者,人们首先会想到王兰若(1911—2015)。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王兰若在他的百寿人生里都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终其一生的清新雅致,古典主义的审美情怀,考究温润的笔墨趣味,那些游弋的小鱼、清新的水仙、脱俗的秋英、微香的玉兰,还有晴江放筏、山居乐事、荷塘野鹭、近水人家……都无一例外地把读者的视野引入至为丰富的美的语境。尤其是他笔下的兰花,王者之香,香祖之态,更是传递出一代文人画家的高贵品格。

1911年辛亥农历正月十三日,王兰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塘边山村的儒医之家。原名勋略,曾用名者、庵,常用名兰若,号爱绿堂主。祖上且读且医,诗书传家。祖屋有书斋三幢,聘请私塾教师,乡里子弟多到此念书习字,乡间把这里称为“书斋围”。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王兰若自幼酷爱读书,十岁以内就已经遍读四书,特别是《唐六如全集》堪为案头最爱。一边学习唐诗、古文,一边也随父亲学药性赋、汤头歌诀。在允文允医的家传同时,王兰若很早就爱上绘画。时常勾画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坚持不辍。每逢郊游,伙伴们四野奔跑,空手而还。王兰若则是常常带回一些画稿,越画越爱,越爱越画。十岁左右就读于揭阳炮台竞智学校,课余向林芙初学画山水,并临摹《芥子园画谱》,接受正式而系统的绘画技法训练。三年后,在桃山随深秀先生学画。19岁时,在揭阳一中就读,师从岭东画派的奠基者、粤东名画家孙裴谷(1891—1944),孙裴谷当时放弃了在新加坡的优厚待遇,刚回到揭阳一中任教。历来都是,学生遇到明师难,老师遇到有资质的好学生更难。师生相遇,真是一场十分珍贵的机缘。孙裴谷以人物画见长,后来游历江南沪宁一带,潘天寿曾经赠其书法写道“画需在读中见厚,艳中求古,学问中见格”,对其予以很高评价。孙裴谷的妻李琼华、妹孙育兰都是知名女画家,均出其门。著名画家丘及、刘昌潮、孙文斌等,和王兰若一起也都出自孙裴谷门下。在师从孙裴谷期间,王兰若的主要收获是开始画大画,并重视结合理论研究,把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贯通起来。

如果王兰若只是在家乡一隅,也许未必有后来的成就。走出粤东,走出家乡,行万里路,看到更开阔的世界,是每一位画家都经历过的成长之路。当然这些可能也跟其师孙裴谷的鼓励有关,1930年,孙裴谷游学于上海等地,结识王震、谢公展、潘天寿、诸闻韵等名家,大受裨益。1933年,王兰若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深造,应该也是得到了孙裴谷的指点和推动。正是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王兰若不仅结识了更多的老师,而且在书画繁荣的江南地区开阔了眼界。广见博识,心明眼亮。1934年,王兰若转学到上海新华艺专,经诸闻韵介绍而结识了陈镇庭(1903—1963),相交甚深。陈镇庭生于广东澄海,才华横溢,深得上海美专诸师们的器重。毕业后移居泰国,晚年画艺蜚声东南亚。这段时间,又因为参与筹办展览的原因,王兰若携带上海“白社”画家的作品前往杭州交潘天寿,住在潘家,与张书旂等画家交游。1935年,王兰若重新回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于上海美专新制第16届中国画系花卉组。与陈镇庭一起在上海文庙举办画展。此时的王兰若,在上海已经小有名气。

基于生活的原因,王兰若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粤东家乡。1935年秋,任教于汕头友联中学,兼任省立金山中学、私立东方艺术学院、瀛寰艺术学校教员。1936年开始任教于揭阳宝峰书院。1939年,在澄海莲阳植基小学任校长,此后辗转于澄海、普宁等地,开办美术学习班,宣传抗日。1947年,到南洋游学。在曼谷,与关山月联合举办“救荒画展”。暹罗华侨艺术协会的上海美专同学刘科盈、林振风、林艺、陈镇庭等为他出版《王兰若先生画集》(第一册),收录作品28幅。这是王兰若的第一本画集,其中的作品代表了王兰若早期的艺术成就。

王兰若在东南亚逗留的时间不足一年,从1947年丁亥夏,到1948年戊子春。尽管如此,交往、游历、写生活动很频繁,这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绘画艺术的提高。这段时间,王兰若所到之处包括泰国清迈、合艾、大城、万佛岁、是拉差、佛丕等风景名胜之地,也去过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吉隆坡等地。1947年秋,在新加坡与关山月再次联合举办画展,与南洋美专校长林学大、星洲华人美术协会主席刘抗、星洲上海美专同学等交往甚多。这段时间,王兰若在东南亚也大开眼界,他在骆清泉医生家里第一次见到神仙鱼,从此爱上了这个题材。在王兰若终其一生钟爱的绘画作品里,“神仙鱼”始终都是他的最爱之一。甚至有时候,王兰若还满怀回忆地题为“我爱清泉热带鱼”。

如果说,走出粤东,求学于上海,是王兰若绘画人生的第一次飞跃,那么,此时的东南亚之行,则是王兰若绘画人生的第二次飞跃。不仅如此,作为画家对绘画题材和绘画灵感的探寻,在东南亚之行以后,也进入了新的境界。1948年春,王兰若回国之后任教于普宁师范学校。业余时间登铁山,见到兰草生在石壁之上,深受启发。从此画兰为之一变,后来被国画界熟悉的别具一格的“兰若兰”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得到灵感并逐步形成个性画风的。

1949年之后,王兰若的绘画人生进入新的阶段。他先是任教于汕头友联中学,接着任教于揭阳新华中学,之后担任普宁兴文中学校长,之后任教于省立汕头华侨中学。1958年之后到矿山劳动至1961年。此时已经年近半百,王兰若从矿山回来之后,在家授徒作画。1970年举家返乡,1973年任职于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79年落实政策,恢复工资。

从1949年到1979年,王兰若的年龄介于38岁至68岁之间,正值绘画创作的盛年。如果说此前是不断学习、游历、积累、开眼的阶段,那么在这段时间里,王兰若则是边创作,边沉淀。写生积累素材,是这个阶段的重要内容。比如1953年在大南山写生,写生作品《林招鱼跳》《望夫石》等。这两件作品在1956年入选华南美展。1958年至1961年在矿山劳动期间,王兰若一边劳动,一边利用工余时间写生,累计速写十余本。1962年,到阴那山写生。1970年,白天在山林劳动,晚上在简陋的住所整理写生稿、作画。1977年在西樵山写生,1978年在饶平汤溪水库、柘林、西澳、虎嘴渔港等地访问写生,创作《汤溪水库》。1979年到厦门、福州、苏州、杭州、南京、上海、北京访问写生,到肇庆七星岩、鼎湖山写生。

从写生到创作,不仅是积累素材的过程,也是提升境界的必要修炼。这个阶段,王兰若的绘画作品不断参加各种展览。1956年,他的作品《潮州柑市》入选全国第二届国画展览,纸本设色,画面高69厘米,长107厘米,现藏于广东美术馆,藏品编号1997.0302/CP46,是广东美术馆最早入藏的作品之一。画面的左下角有落款,写的是“潮州柑市,1956年王兰若”。有白文方印一枚,印文是“王兰若”。这件作品的画面以生动的笔法,描绘了潮州古城东门外的柑市场面。近处是一船又一船的柑子正在卸货,劳动的人们面带微笑,一边干活,一边交头接耳,表达内心的幸福与欢快。有的整理船舶,有的搬送竹篓,有的用扁担抬,各种姿势,车水马龙。中景是潮州著名的湘子桥,又叫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联结韩江东西两岸,是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道,也因为风景优美,成为“潮州八景”之一。 湘子桥包括梁桥、浮桥、拱桥三个部分,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从王兰若的《潮州柑市》画面上看到的湘子桥,还是加固维修之前的旧面貌。远景是潮州东门外的群山,视野广阔,与滔滔韩江水互相呼应,更加表现出山水风景的秀丽。

1956年入选华南美展的除了《林招鱼跳》《望夫石》之外,还有两件作品《勘探》《丰收》,都是写生作品。1958年作品《丰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选刊于《山水小品》。1962年,作品《矿山早晨》入选“汕头地区老国画家画展”,此时王兰若52岁,在那个年代的区域画家队伍里,已经算是“老画家”了。这一点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有些画家很浮躁,五六十岁的人了,为了削尖脑袋挤到青年画家的队伍里抢食,动辄不顾年龄和身份还要参加“青年画展”,美其名曰心态年轻,其实就是老脸厚皮、无孔不入,无外乎就是为了多露脸、多捞金。而回看老一辈画家们,一是一,二是二,值得学习。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为生活状态发生变化,王兰若的主要精力转向临摹古画。1967年,抚临王诜《渔村小雪图》长卷。1968年,临石涛《留别五翁先生北游》长卷、石涛《兰竹》长卷、谢时臣《溪山秋霁》长卷。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1972年,王兰若创作了《江山秋色》长卷和《四时景色》长卷,体现出绘画艺术的新追求。以《四时景色》长卷为例,该作品现藏于广东美术馆,藏品编号是1997.0314/CP58,是广东美术馆最早入藏的作品之一。纸本设色,画面高41厘米,长900厘米,作此画的时候,王兰若已经60岁了。所以在画面上的众多印章里,有一枚白文方印,印文是“兰若周甲后画”。画面上有四段题跋:

第一段题于1971年,是王兰若自己的题跋,写的是:辛亥长夏,既拟赵千里《江山秋色图》长卷之后,为使子女学习更有系统,复作《四时景色》长卷以为示范。满拟反映四季风物气候之殊态,刻画山川品物之性灵,奈何胸次蕴蓄,不深不厚,感情未能洋溢充沛,又乏浩渺灵动之气,闲和静穆之韵,下笔不能达到清而不轻、厚而不滞、华而不浮、妍而不艳之境。先贤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我去修养之功远矣哉。开卷写长堤垂柳,芳草萋美,柔云断续,绿水无波,游艇往还。杏初花,柳初芽,杨柳杏花深处有人家,恍惚江南春色,一如昔年西子湖畔流连情景。是古人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者;峰回路转,烟岚浮动,悬崖飞瀑,山摇谷响,岩阿屋宇,山麓田园,天风浮动,鸡犬相闻,密林蓊翳,郁郁葱葱。云林尽处,十里翠竹莲塘。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小舟从绿云红香中来往。至此暑气顿消。“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忽焉红枫乌柏,掩映成林,村舍隐匿,白云人家。秋水流泉,潺潺有声,山外小溪,又一村落。峰青岭碧,烟云缭绕,清流一曲,禾稼金黄,牛背牧童,水上轻舟,江天辽阔,北雁南飞,葭苇芦河,白水与碧山相映。境远意幽,颇得明净疏薄之气:自秋趋冬,转用焦墨渴笔,干笔飞白,描写严冬景物,企能“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见松柏之葱葱顶雪,密林之疏落摇风,大地皑皑,四山积雪如银,遍野梅花,花发寒香袅袅,沁人心脾,远岫罗列如绵,古木楼宇,危崖当空列障,泉寒流滞,溪桥迤逦,村舍隐现,曲径迁回,雪地少年嬉戏,驴背诗翁归。画面黯淡,毫楷生寒,写雪兆丰年之意也。意境是画面之生命,其形成须作者对大自然有深刻之观察,然后通过纯熟之技法而充分表现之。否则,有法而无意,固无以感人;意高而无法,也不能达意。二者不可分开者也。从临中探取艺技,须取长含短,心摹手追,穷理究法,但也不应为理法所拘,游毫于理法之外。自出手眼,自辟蹊径,才有出色。此皆学艺之要旨,小子宜谨识之。辛亥年秋九月爱绿草堂主识画。

第二段题于1973年,是潮州著名学者蔡起贤的题跋。蔡起贤(1917—2004),潮州潮安人,知名学者、诗人,博学多才,对地方文史颇有研究,被誉为“潮汕文化百科全书”“活字典”。他的题跋是:气候别寒燠,地域分九州。风光时地异,一一难兼收。我友子王子,笔与造化侔。顷写四时景,展卷豁吾眸。桃李胜春艳,翠阴蝉声道。西成走农父,梅蕊暗香浮。乃于一日内,历冬夏春秋。我欲张之壁,王子笑谓不。将以贻子女,岂伊诧朋俦。著论缀纸尾,画法阐隐幽。我闻大拊掌,此事古可求。藏书宜子弟,弓治学箕裘。元晖继阿章,异代同风流。癸丑秋月,缶庵题于岛。

第三段题于1982年,是刘海粟亲题。此时,刘海粟过访粤地,欣然题此。写的是:昔米海岳论李昇画,谓一帧可得半载工力,良以学深诣到,犹海汇夫众流,何一不归布□,然纬构经营,良复不易,欲求其穷神尽变,踌躇满志如此卷,兰若一生岂可多得乎。壬戌之春游岛。兰若学弟以此卷索题,因书数语以识岁月。刘海粟。

第四段是画卷总引“四时景色”四字,题于1978年,并有一段引文。均为蔡起贤题写,写的是:此卷兰若先生为课子女习画而作,从容命笔,妙补造化。刘彦和云: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消息于此可参。戊午冬,缶庵题记。

《四时景色》长卷,有春景,有夏景,有秋景,有冬景,堪称王兰若山水画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其中自题的“有法而无意,固无以感人;意高而无法,也不能达意”体现了王兰若在“法”和“意”的相互关系上的绘画思想。

20世纪80年代之后,王兰若的书画人生又进入新的阶段。

逍遥游 96cm×58cm 1993年

金萱图 82cm×37cm1967年 广东美术馆藏

课子画稿 34cm×45cm 1971年

妈屿小景 33cm×45cm 1980年

1979年,王兰若68岁,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同年,担任汕头市文联委员。1980年,汕头画院成立,担任副院长。同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同年,应文化部国画创作组的邀请,到北京藻鉴堂作画。1981年,到广州南湖宾馆作画。1982年,担任汕头市政协常委、汕头市文联副主席。1983年,担任汕头市第七届人大常委、汕头市文联名誉主席、汕头画院名誉院长。对于画家而言,这些社会标签或社会职务并不代表着什么,如果是一个艺术造诣不高的人,哪怕贴上诸如此类的社会标签也并不意味着艺术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但是,对于长期爱画如命的老画家而言,社会身份的变化,创作条件的改善,甚至经济条件的改善,客观上都是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982年,刘海粟到汕头讲学,这是王兰若继1979年到上海拜访刘海粟校长之后的又一次见面,潮汕上海美专同学为刘海粟校长从事美术创作活动70周年举办庆祝会,王兰若陪同刘海粟到海门、妈屿、潮州等地观光作画。

1983年,王兰若的作品《我爱清泉热带鱼》入选广东省中国画展览,并送约旦展出。作品《神仙鱼》入选汕头临汾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1986年,参加广东省友好代表团到澳大利亚参加中国周活动,作品《春江水暖》被印成巨幅海报。1987年9月,到日本宫崎参加“日中文化交流”,举办展览,进行艺术交流。1990年,与夫人黄文凤联合举办“王兰若黄文凤书画展”,到新加坡展出。1991年1月,“王兰若作品美国巡回展”在美国依地钠州自由港艺术博物馆举办。同年7月,赴法国巴黎举办“故园情——王兰若、黄文凤、王种玉书画联展”。同年9月,“王兰若作品美国巡回展”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维纳尔公共博物馆展出,10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西湾角市艺术博物馆展出。1993年,“王兰若作品美国巡回展”在美国俄亥俄州春地市艺术博物馆展出。1994年,“王兰若作品美国巡回展”在美国伊利那州春地艺术协会展出。一系列的国际艺术活动,不仅提升了王兰若的国际知名度,也对中国传统绘画走向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997年4月,王兰若捐赠各时期代表作50件给即将落成开馆的广东美术馆,并参加11月28日的广东美术馆开馆庆典。代表作品《坐镇》《系累》《暹罗速写》《铁干寒香》参加广东美术馆开馆特展。2000年,王兰若从艺70周年绘画展在汕头画院举办。2001年,《铁干寒香》入选“百年中国画展”。2006年,代表作品《潮州柑市》(1956年作)荣获“广东美协50年经典作品提名奖”。2008年,捐赠汕头市博物馆书画作品140件,该馆设王兰若书画馆,长期陈列所捐赠的作品。同年,获得汕头市文艺奖“年度艺术贡献奖”。2010年,“百岁老翁王兰若新作展”在汕头、揭阳、深圳巡回展出,2010年获得汕头市文艺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王兰若百岁新作暨捐赠广东美术馆珍藏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再次捐赠作品20件给广东美术馆。展出现场还播放了百岁老人王兰若的绘画过程专题片,不少观众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受益颇深。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兰若》正式出版。

王兰若的一生是书画人生。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在长达105岁的绘画人生中,只要是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他几乎是无所不能。从年轻到老,家里买的鱼蟹花果,他总是习惯于先作为绘画写生素材,或寥寥几笔,勾几个形。或细描慢写,成一幅画。长期坚持的绘画习惯,已经分不清哪些是绘画时间,哪些是休息时间。他几乎是无日不画、无时不画、无时不在思画。也正是这样超人的勤奋和耐力,造就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不同寻常的成就。

曾经担任过汕头画院院长的画家杜应强是这么描述他的——王老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不画地为牢,笔下花鸟虫鱼、水族飞禽、人物山水,无不栩栩如生!这些都源于王老一向强调的美术必须真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人生这一理念。他做到了,不单在正常环境中做到,即使身处逆境也同样。王老身处矿区,但艺术家的气质和品性不改!没有作画工具,他捡拾起工地上的废水泥袋,抚平裁割成速写纸,坚持写生……今天,我们见到的王老已是97岁高龄,但他还是孜孜不倦,喜欢外出采风,画笔不离手。记得80年代初期,王老带领汕头画院画师们到黄山,在山上整整18天时间,我一直陪他攀登,白天写生,晚上回驻地整理素材。多少年过去了,那些作品至今历历在目。我印象中的王老,对写生真可谓一往情深。这就是不少资深评论家对王老画作一致肯定“作品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清逸的艺术情怀”的根基所在。(杜应强《儒雅温婉,工谨秀丽——王兰若的山水画世界》)

王兰若的山水画,无论是《潮州柑市》(1956年)、《潮安湘子桥》(1956年)、《潮州龙湫宝塔》(1957年),或者是《兴宁煤矿》(1962年)、《黄山松云》(1971年)、《中山陵》(1979年)等,都能够用画家特有的眼光捕捉景物。他总是在常人不太留意的角度观察自然景象,并用恰当的构图方式把景象移到画面。跟那种生搬硬套的画家相比,王兰若的山水画都是活灵活现的真山水。他从来不是摄影式地看到什么就照搬什么,就算是面对景象的时候,他也总是有取舍,突出重点,忽略次要,在绘画过程中充分发挥画家的主观经验,把绘画的过程变成艺术加工和再创作的过程。所以,看他的山水风景作品,一方面一眼就能认出实际的景象,另一方面又在实际的景象之外,更有一番生活的情趣。在这个意义上,王兰若的山水画,不仅是画山水,更是画生活。自然山川在王兰若的笔下,都是生活的代言。

王兰若的花鸟画,何尝不也是如此呢?

1935年,王兰若24岁,毕业于上海美专新制第16届中国画系花卉组。花鸟画,历来是他的绘画人生中最擅长的强项。在李伟铭、王璜生的文章《粤东情怀——王兰若的绘画世界》里这样谈道,作为潮州学人,笔者无法不承认那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文化对画家的作用。文章谈道,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粤东风格的民宅建筑灰墙红瓦的单佩剑、下山虎、四点金,似乎一夜之间就神话般地消失于比比皆是的准欧陆风格水泥建筑丛林中。除了满足口腹之好的潮州菜,那些引以为豪的工艺行业,大体不乏后继无人之虞;乡野的豆棚瓜架之下,似乎再也听不到悠然入耳的丝弦管竹了。因此,我们不想掩饰,当我们在王兰若精心侍弄的天台花果丛中倾听王兰若老人如数家珍般历述他曾经置身其中的民风民俗和种种珍奇异种的时候,特别是注意到他正在为我们点茶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的时候,我们无法不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李伟铭、王璜生《粤东情怀——王兰若的绘画世界》)

王兰若的花鸟画《春江水暖》(1963年)现藏于广东美术馆,藏品编号1997.0306/CP50,纸本设色,画面高66.5厘米,宽45.5厘米,左下角有落款“春江水暖,癸卯春仲,爱绿草堂主王兰若”。有印章两枚,朱文方印“爱绿草堂主”,朱文方印“春风又绿”。画面上的三只鸭子,顺江而游,表情悠闲。近处是待绿未绿的枯枝,可以想见无须多少时日,就会是春满枝头。王兰若的绘画线条,重落轻收,前粗尾细,流畅的用笔方式,与画面的初春景象,互相呼应,表里如一。

《金萱图》(1967年)现藏于广东美术馆,藏品编号1997.0309/CP53,纸本设色,画面高82厘米,宽37厘米,右上角有落款“金萱花开双蝶来。丁未秋八月。爱绿草堂主王兰若写于岛客次”。有印章两枚,朱文方印“爱绿草堂主”,朱文方印“春风又绿”。萱花是可食可观的草本植物,又叫黄花菜。传说可以使人忘忧,古称母亲居室为萱,所以又有萱辰为母亲的生日,萱亲为母亲的别称,萱草借指母亲。在王兰若的《金萱图》里,可以看到画面分为三段,下段萱草,用拙笔重墨,强调厚重、凝重、庄重的含义,也表现出萱草的旺盛生命力。中段萱花,用轻巧的跳跃用笔,画出花的妩媚。上段是两只蝴蝶,一只正面,一只侧面。用动感的蝴蝶与静态的萱花互相对照,体现出画面的动静结合。在花草造型方面,王兰若有着深厚的写生基础,并且对笔墨技巧非常熟练。从萱花的疏密关系处理上看,显然有着源自常州画派恽南田的文脉遗风。叶的拙与花的巧,植物的静与蝴蝶的动,叶的墨色与花和蝴蝶的五彩缤纷,产生了多样化的对比关系,为画面的表现带来了勃勃生机。

王兰若也擅长人物画,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欧阳修》(1980)现藏于广东美术馆,藏品编号1997.0326/CP70,纸本设色,画面高138厘米,宽68厘米,画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王兰若在题款里写道——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为《醉翁亭记》作者,文章万古传诵,脍炙人口,庚申春日,为其造像并录《亭记》于其上。“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郁(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凌)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常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众宾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辄误辙,提误持,犹应又什应杂)”爱绿草堂主王兰若写于岛。在人物画《欧阳修》里,纯净的画面与清丽的书法风格互相呼应,体现了传统文人绘画追求的书画双畅的境界。

王兰若最擅长的绘画题材,当之无愧应属兰。在粤东画家里,“兰若兰”长期以来已经家喻户晓。不仅如此,2011年,“王兰若百岁新作暨捐赠广东美术馆珍藏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时,展览现场播放的百岁老人王兰若的画兰,作为已经百岁的老画家,无论是起笔收笔,或者是经营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境地。

“兰若颖悟轶群,作画天机自得,来沪上访道,艺益精进,书画而外,尤工篆刻,锲而不舍,好之弥笃,循序以进,妙境可跻。”这是1935年,诸乐三在王兰若毕业纪念册中对他的评价。王兰若的艺术,出入于传统古典绘画,近承近现代海派诸家,通过长期的写生磨砺而得以升华。他在绘画人生里,创作了大量花鸟画作品,他的兰花尤其生动传神。王兰若的钟情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兰种兰,种兰画兰,雅居内外,亲自培植的兰花有十多种,“但觉书纸如书空,唯知有兰哪有我”,每日细心观察,临花描画,他的作品《石洁兰香》和《墨兰》,秀叶疏花,潇洒幽逸。构图情态都是从写生稿中变化得来。他几十年来养成一种习惯,就是每天早上为兰花浇水、修叶。兰花是他最好的朋友。王兰若以兰花为题材的作品多不胜举,《兰石图》(1992年作,广东美术馆藏,藏品编号1997.0343/CP87)、《国香图》(1992年作,广东美术馆藏,藏品编号1997.0340/CP84,)、《临风流舞》等兰花题材的作品,“兰之为香,蔼然清远”。那转、抹、勾、带之间所凝聚的品性、情性、灵性,俨然就是王兰若自身人格的写照。“兰若兰”成为有口皆碑的风范。

王兰若的兰花,就像他的其他花鸟题材作品一样有着生动的韵致。他的作品里的山花野草、动潜飞植、人物山水,只要目之所见,无所成画,画兰也是如此。他的兰花,既有儒雅典丽的传统水墨精神,又有西画写实造型的趣味,更有一种平民朴素而亲切的感情,画面俊逸清丽、灵秀丰实。从生态造型而言,王兰若的兰花,多画幽谷香兰,暗香浮动,刚健婀娜。王兰若的艺术世界温馨平和、姿丽流畅,用笔用墨很少出现大起大落的反差和焦浓枯润的强烈对比。轻清、纤秀、灵动、俊逸,妥帖地融入画面,表达一种恬静的心境。

兰花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受到普遍的喜爱.特别是在文人画家的笔下,兰,梅,竹,菊“四君子”,不但成为雅好者装点居室的上品,而且也是画家品格修养的象征。自宋代苏轼作《竹兰苍崖图》以下,历代文人如赵孟坚、郑思肖、扬州八怪等无不喜爱以画兰抒情写意、阐发心曲。王兰若在一生的绘画活动中,亦是爱兰画兰,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兰若自幼爱兰,家乡山地土坡天然兰草和家中栽种的兰花总能给他许多的想象。特别是后来拜粤东名画家孙裴谷先生为师。一方面开始临摹创作较大的画幅,另一方面浸淫在国画理论中。由衷的爱好使他最终放弃了其他的选择而走上了书画道路。尽管多才多艺,王兰若最得意的还是兰花,他常常把自己和兰花融在一起,以兰花自喻。

前人有“喜气写兰,怒气写竹”的说法,王兰若的兰花却是超于喜忧之外的。新年元旦,他和妻子共作《兰石图》,题画“春风浩荡,水流花开”,兰花成为他们伉俪深情的缩影;赠朋送友,往往是一幅《石洁兰香》,兰花表达着他对友人最好的祝福。即景遣兴,往往用《临流舞风》来代替千言万语。书斋自颐,那轻快超逸的《空谷幽香》足以寄托主人的品行。王兰若画兰,都是饱蘸着感情,画幅气韵舒张.笔墨随势变化,闲淡潇洒的笔法,通透出松秀明快的况味——不管兰叶的劲爽穿插,还是兰花的幽情快意,都能透过水墨色彩的变化,传达出一缕天香。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反映出王兰若的精神追求。

王兰若有一手漂亮的书法,他还把书法技巧融入兰花中,描花写叶,有着书法般的节奏和顿挫。王兰若善于笔墨渲染,落笔准确,挥洒自如,意到笔到,他为兰花状貌传神的笔墨,就是得益于他的书法。唯其如此,他的兰花作品极多,日本日中友好会馆出版《中国现代书画家作品选集》中收入他的《兰石》。广东大厦收藏有他的《兰竹》巨画,亲朋好友家中悬挂有他各款各式的兰花作品,他先后出版的三册《王兰若先生画集》里,兰花更是琳琅满目。他还有一幅作品名为《纫秋兰以为佩》,这当是他对自己的最好写照。

猜你喜欢

兰花绘画
多学“幽谷兰花”——不仅深远,而且清香
兰花开
我爱你兰花
寂寞的兰花
烟火兰花,宜室宜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兰花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