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强 养真有道 护宝由心

2019-10-13李旭泰万艳琴杨欣诺

杰出人物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李强藏品文物

李旭泰 万艳琴 杨欣诺

【人物简介】

李强先生,香港古月山房董事长,香港青海联谊会副会长,河南省开封市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华夏国际文化旗袍协会主席,香港孙子兵法国际研究中心首届特邀顾问,香港童军总会西贡区区务委员会副主席。曾任香港老年保健协会常委、福利发展部主委,全球华人关怀防灾联盟会长,香港支持北京(2008)奥运协会理事,香港交通安全队高级队监。

他自幼酷爱艺术,研学建筑设计,卻未能从事建筑行业;他英国留学十几年,具有良好的工作机会,卻因父亲病重回到香港;他卖房投资金融,卻又因投资失利陷入财务危机;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卻又因风云际会,职场上平步青云。

几经人生起起落落後,李强先生决定返璞求真,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道家修心养性之法则来“养真”。与此同时,拳拳赤子之心燃起了他一路收藏古物的热情,经年累月,他馆藏起数千件古董文物,用点滴行动为国家守护历史的见证。

风雨人生路

李强先生的学业生涯是大部分人羡慕的,不仅顺风顺水,而且一路上高歌猛进。但就在学业生涯即将抵达巅峰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跡。

在李强先生出生时,他的父母已经40多岁,幼年时的他就在画画方面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中学四年级时,15岁的他更是因一幅作品,被英国诺丁汉市伟索学院特招,在英国留学期间,他先後就读伟索学院、格南治学院,1990年考入英国伯明翰中心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前後,他曾先後实习並就业於英国和香港多间著名建筑师楼。他也因此对当时的香港和英国房地产市场都有相当的了解,对於未来从事建筑行业,他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此时,李强先生在英国也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他选择留在英国工作並置业。期间,他获得建筑系文学士学位、建筑系研究院士高级文凭,並通过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一至二级专业考试。该学会汇集着业内的顶尖人才,一旦加入,就意味着他的建筑设计水平为全球业界所认可。正在他觉得即将翱翔之际,命运卻同他开了个玩笑。

李强先生在外留学时,他的父母卻一边在变老。当时的李强先生只有20多岁,但他的父母已经70多岁。1998年,他回香港探望父母时发现父亲因骨头错位造成神经压迫而长期瘫痪在床,並且身体部分地方开始腐烂,必须做手术调整骨头位置。他回忆道:“当时我是含着眼淚在医院签的字,所幸最後手术取得成功。”

康复期间的父亲需要有人照顾,而李强先生的哥哥姐姐早已在国外成家,他便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然想要在香港立足,必须找一份工作,当时香港正在遭受金融风暴的肆虐,房地产市场一片低迷,让他空有一身本领,卻无用武之地。不得已,他卖掉了在英国刚买下的新房,缓解家庭的开支压力。

後来,李强先生通过报纸找到了一份金融工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份工作令他因投资失误亏得身无分文。李强先生因此在经济上陷入了困境,让他不得已含淚将正在康复阶段的父亲送到了亲戚所在的养老院。

让李强先生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有个朋友邀请他一同到澳门参加一个庆祝澳门回归的宴会。在宴会上,他认识了某集团的老闆,对方相中他在英国的留学经历,极力邀请他去旗下的一家公司担任顾问,且当时他也急需一笔收入来赡养父母,因此决定先暂时答应对方,度过眼前的困难。

2003年,集团决定给李强先生更多股份,条件是将他调到澳门参与更高层面的管理。这在旁人眼里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他卻选择了离开。他说:“那些年为了生计,我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我始终觉得我的人生不该如此,我有艺术方面的特长,我应该为自己,为家人做更多的事情。”

为国家收回流失文物

推开李强先生的藏宝阁大门,历史随着一件件古董在眼前重现:原始部落的红山玉器,商周时期的编钟古琴,春秋战国的宝剑,秦汉时期的虎符,汉唐时期的陶器,两宋时期瓷器,明清时期的顶戴花翎、御赐金牌、夜明珠……很难想象这样一间多达数千件藏品的藏宝阁,是李强先生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一步步积攒起来的。

当时,经历过职场的跌宕起伏後,李强先生决定遵从本心,走出一条属於自己的道路。他想到在英国留学期间,去大英博物馆欣赏博物馆的建筑时,卻发现许多中国的国宝陈列在博物馆中。他回忆道:“当时看到很多国家级的文物陈列在里面,内心特别气愤,我就想等以後有条件了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国家把这些宝贝拿回来。”

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眼光的他,在鉴定时看东西特别準,成长得也很快。对历史和文化的喜爱也成为李强先生得以在收藏行业快速成长的助力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投入到收藏界的这些年,李强先生也利用自己对英国人文的了解与在英国留学期间积攒的人脈优势,通过各种渠道陆续收回流落在英国各处的50多件文物。他表示,今後还将繼续通过这种方式收回国家流落在外的文物。

跟李强先生打交道,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问起他藏品的历史和典故,他能倒背如流,但是要问起藏品的市场估值,他卻未必能回答上来。这与他多年来的收藏习惯有很大的关係,这些年来,他始终注重文物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而且由於这些年只藏不卖,他也很少关注文物的价格。他说:“或许我在鉴定方面进步比较快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没有任何功利心,我才会更容易分辨出真假。”

在研究中升华自我

能夠通过文物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在李强先生看来,自己是十分幸运的。一件件饱含灵性的文物经常带着他神遊在历史的天空中。抚摸着红山玉器,他看到了原始文明从那一刻启航;敲打着编钟,他明白周公制作礼乐是为了明确等级和规矩;阅读着《易经》,他找到了中国古人思维与辩证的起源……

相对於文物的收藏,长期在英国生活的李强先生觉得作为一个华夏文明血统的继承者,更应该继续承担中国文化研究的伟大使命。从开始的古玉器文化研究,到之後的古青铜器、古瓷器和宗教法器文化研究,每个领域的研究都让他愈发地感慨古人智慧的伟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他的灵魂得以在一遍遍的研究中不断地得到洗涤和升华。

在中国古代历史记载中,有很多通过梦境、天象或随身物品的異象而发生着一些吉凶难测之事的故事。李强先生也曾有过这样巧合而又神奇的体验,在他众多的藏品中,有一件元代青花瓷意外掉到地上摔碎。他说:“当时我心中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好像什麽事情要发生了,几天後,我的父亲去世了。”虽然在他看来这也可能是一种巧合,但他始终相信,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灵性,它们在寻找懂它爱它的人,只有找到有缘人时他们才会出现,他能将这麽多的藏品收藏起来也是与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

早在英国留学期间,在異国他乡的李强先生就十分怀念祖国。在英国的一些经历更让他明白:只有国家富强,别人才会看得起中国人,但是想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十餘年的收藏和研究,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的李强先生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情:这些藏品都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资产,他无权拥有它,他只是这些有灵性且有生命力的文物的守护神,这些古物最终还要捐献给国家,回到它们该去的地方。

他总结道:“我早年的学业因为艺术天份而顺风顺水,回到香港後,也因为艺术无法施展而经历了曲折的人生,我很庆幸自己最後选择了收藏行业,它不仅让我的艺术天份得以施展,更升华了我的人生,让我汲取到古人的智慧,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猜你喜欢

李强藏品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罗妍妍藏品欣赏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