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客家山歌剧生存现状

2019-10-12李建生

艺术大观 2019年19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解决策略

李建生

摘要:客家山歌剧在21世纪以来获得过五连金的辉煌成绩,但在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之后,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中。演出市场凋敝,客家山歌剧的代表性剧团梅州市山歌剧团年均演出大戏15场,梅县山歌剧团年均演出大戏5场。演出团体困境,全国客家山歌剧剧团从几十个到现在仅存8个。人才匮乏,从人才鼎盛到人才奇缺。种种数据表明客家山歌剧正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跳出困境必须利用好国家扶持戏曲的政策,利用好新型宣传平台,培养剧种明星,并切实为观众创作演出。

关键词:客家山歌剧;生存现状;解决策略

客家山歌剧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兴的剧种,在客家山歌、客家民俗以及客家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扎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客家地方,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加上独有的山歌唱腔,在粤东、闽西、赣南以及广西贺州等客家方言地区和东南亚等海外客属华人聚居地甚为流行。虽然山歌剧是新兴剧种,但就其覆盖面和流行程度来说,在广东戏剧剧种中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可以说,山歌剧是真正意义上由客家人自己创造,在广东省客家语系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戏剧艺术品种。

一、山歌剧创作的辉煌

21世纪以来,客家山歌剧曾经取得过很多成绩,在广东省成为独树一帜的剧种。

在广东省第八届艺术节上,《等郎妹》一举囊括了演出、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表演等八项九个一等奖。在第八届中国戏剧节,《等郎妹》荣获曹禺戏剧剧目奖。剧本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其后山歌剧《山魂》《桃花雨》《合家福》《客魂家风》都获得了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的好成绩,客家山歌剧开创了广东戏剧历史上第一个连续五届蝉联省艺术节金奖的辉煌时代,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反响。

辉煌的背后,是山歌剧人对这个新兴剧种的探索和实践,是在传承和创新客家文化方面的所做的尝试。

二、演出市场凋敝

新世纪初,在“世界客都”梅州,公园里、河堤畔、田野山间随处可见客家人对山歌的画面,音像店里的客家山歌CD和山歌剧VCD更是琳琅满目。不过二十年的时间,公园里已经罕见对歌的场景,随着网络的兴起音像店快要绝迹了,山歌剧《等郎妹》一票难求的盛况不复再来。戏剧由过去的大众文艺渐变为小众艺术,客家山歌剧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日渐衰微。大部分的剧团为生存只得排演歌舞参加晚会或者弄些小戏小品下乡演出。

剧团一年难得正儿八经地演出几场。笔者拿到梅州两个院团从2008年到2018年的演出统计数据后,甚为吃惊,梅州市山歌剧团十年来演出山歌剧大戏的场次合计149场,年均15场,梅县区山歌剧团因自身没有正规的剧场,演出场次更加少,十年来演出场次合计55场,年均5场。从演出的场次和性质来看,大部分属于政府采购和政治任务,市场邀约占比很低。剧团基本靠政府扶持,为了生存,只能演出歌舞、相声、小品。

随着国家振兴戏曲的春风,2017年客家山歌剧重新绽放新姿。这一年,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剧剧团时隔40年推出了客家山歌剧《娘酒》,龙岩市闽西山歌戏剧团时隔50年推出山歌戲《羊角花》,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第一次推出了山歌剧大戏《股份农民》,梅江区文化馆第一次推出山歌剧大戏《墙》,兴国山歌剧团推出山歌剧大戏《老镜子》。这些剧目的推出,让原来全国只有梅州还在苦苦支撑山歌剧存续和发展重任的局面得到改善。但遗憾的是,目前除了《娘酒》还在商演、下乡以外,其他的剧目基本“刀枪入库”。

难道客家山歌和山歌剧要进“非遗”展览馆了?客家山歌与客家人的生活剥离了?作为新兴剧种的山歌剧还未成熟就垂垂老矣、苟延残喘了?这让我们深感忧虑的同时还要反思剧目的创作应该从何处出发?

通过对剧种的深入研究和市场调研,笔者认为,山歌剧面临市场凋敝的困境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剧目形式创新不足。如今网络、影视更新快,途径多,形式多样化,观众去看戏的更少了。二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强。笔者做过相应的调查,发现80后没几个看过山歌剧,90后不知道山歌剧,00后不知有山歌,如此,谈何发展?

面对多元化的市场冲击,山歌剧和山歌剧人面临重大的生存挑战,坚守和传承是必须的,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也是必需的。

三、院团困境

自从中央规定,各地方戏剧剧团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除少数非遗剧种保留外,其他改成企业自营。这对新兴的山歌剧来说是致命一击。很多剧团改制后无法生存,只得解散,有的几个院团合并,也难以为继。目前,全国现存的客家山歌剧团还有8个,但在市场冲击中,没有过硬的剧目,没有丰厚的资金和人才队伍去运营,也相继解散、凋零。

梅州市山歌剧团和梅县区山歌剧团因是非遗剧种有幸以事业单位的形式保存下来,但是也受体制改革的影响很大,大量缩编,导致人才队伍不齐全,人员流动大,不稳定。梅州市山歌剧团在有限的编制内,为了匹配基本的队伍,只得取消了乐队的编制,没有了乐队的山歌剧等于没有了灵魂。

院团的危机就是剧种的危机,对客家山歌剧事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生存危机加剧。

四、人才匮乏

山歌剧兴盛时期,人才鼎盛。专业编剧有二十多人,专业作曲有十多人,主要导演也有十多人,表演人才更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艺术院校的山歌班、表演班报名人数多得只能限额招收。

可目前,山歌剧的专业编剧、导演、作曲总共才十多人。山歌剧创作人正在面临新旧交替、传承接力的重要过程,而新一代的创作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去成长,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他们的成长将直接影响山歌剧的未来。

近年来演员队伍的流失也非常严重,各个院团都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演员新老不继,出现断层,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年轻演员成长慢,怕苦怕累,基本功不扎实,又缺乏深耕艺术的动力。剧团对年轻演员的培养和培训非常不够,很少聘请专业的表演老师、台词老师、唱腔老师给以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有速成心理。近年来,随着院团演出的歌舞化,演员的山歌唱腔也出现美声化、民族化、通俗化的发展趋势,这对山歌剧的剧种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五、解决策略

面对客家山歌剧的困局,我们该怎么办?

(一)抓住国家振兴戏剧的机遇。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确立了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把戏曲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广东省在扶持戏曲发展方面也有许多重要举措,给予创作和演出大力支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地方政府对戏曲事业的支持,对山歌剧的传承和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加强对剧种的推广、宣传。造成客家山歌剧困境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传播范围狭窄,很多客家人知山歌而不知山歌剧。我们在演出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观众从剧场出来说原来山歌剧是这样的,没想到那么好看。观众连戏都没看过,又怎么对这个剧种产生感情?又如何培育市场?

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我们为老百姓多送戏、多演戏。随着各地“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梅州市山歌剧团近来也在尝试一些新的做法,比如与乡镇联合创编山歌小戏、创排客家山歌剧的课本小剧,这样的模式演出方便,宣传范围广,效果好,对山歌剧的推广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打破原有“官样文章”的宣传手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如何利用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平台为山歌剧助力,也是值得我们尝试的。

(三)院团要注重培养“明星”。戏曲表演艺术说到底是角儿的艺术,一个名角儿对一个剧种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戏迷迷的往往不是戏,而是戏中的“角儿”。所以剧团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特别注重培养明星“角儿”,要创新院团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角儿”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剧种的发展注入生命力。

最后,作为中青代的山歌剧人,我们面对的除了要传承的命题之外,我们还要努力让山歌剧这个新兴的剧种走向成熟,更要直面山歌剧与观众,特别是与年轻观众渐行渐远的问题。我们要从选题、立意、审美、形式等各方面来思考我们的创作,更要以观众的视角作为剧目创作的出发点,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重视观众的需求。我们要努力让山歌剧走向成熟,在扎根本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做到传承和发展相结合,传统文化和当代市场营销相结合,让山歌剧这个新兴的剧种在新时代继续成长,发展。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解决策略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基于城市盲人组织生存现状调研的大学生纪录片创作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虎牙藏族民歌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