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平远法”山水画中的冲淡意味

2019-10-12郭慧颖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山水画

郭慧颖

摘要:“平远法”是由北宋著名画家及绘画理论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构图之法,也是造境之法。它更多地注重传递平和与冲淡意味。“冲淡”在晚唐时被司空图列为《二十四诗品》中的第二品,用来强调诗歌追求恬淡自然的境界。但是冲淡作为一种美学思想并不仅仅局限于诗歌领域。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绘画角度出发,通过对“平远法”构图的山水画代表作品进行画面解读,剖析作品所传达的冲淡意味。

关键词:“平远法”;山水画;冲淡

一、“冲淡”的内涵

冲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重要美学范畴,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道德经》第四章中曾提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第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冲”既是道体处于静态时包蕴万物、维持自身外在形态的方式,又是其内部事物之间在相互的矛盾斗争中达到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关于“淡”,老子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因此“淡乎其无味”的美不是外在的、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接收的美,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包蕴天地的大美。老子强调天然,反对修饰,认为过多的修饰会妨害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感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庄子在艺术观念上与老子的思想保持一致,同样崇尚天然,反对人为,把自然无为、朴素恬淡作为最高的美,并将“淡”的审美范围由道的本体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因此,在先秦时期的“冲淡”可以更多地理解为淡朴之美,更多地强调对自然的追求。

中唐时期的诗人皎然在其作品《诗式》中提出诗有“六迷”其中一迷便是“以緩慢而冲淡”。晚唐时期的司空图更是将“冲淡”列为《二十四诗品》中的第二品,其原文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它主要强调诗应超越名利,走向恬淡自然的境界。“冲淡”虽然是作为诗的一品被阐释,但是它以恬淡平和的内在情韵、静逸自然的艺术境界、简淡质朴的表现形式为主要审美特征,同样的适用于书法、绘画、音乐和建筑等艺术形式。

二、“平远法”山水画的冲淡意味

“平远法”是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的山水训一则中提出“三远说”中的一种。其原文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表达雄浑,深远体现纵深,平远更多的是传递冲淡,它更偏重于追求平和与自然。冲淡并不是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在平远式的构图画面中没有夸张的视觉冲突, 山川与大地都处于一片融合旷远的视域之中。在观察画面的比例及其布局时,视平线在下部三分之一处,平视前方,使所描绘的景物集中入画,从而感受到这种空间的纵深感与距离感。整幅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使欣赏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深陷其中。

(一)山水画作品画面分析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曾说“平远较之高远与深远,更能表现山水画得以成立的精神性格”。因此关于平远式构图的山水画作品也较为丰富。这里笔者将以郭熙的《窠石平远图》及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窠石平远图》绢本水墨作品,据画面左侧的隶书款识记载:“窠石平远,元丰戊午年(1078年)郭熙画。”从画面内容来看,近景描绘溪水潺潺,在画面的左下方是两块儿岸边的岩石裸露,用“卷云皴”加以刻画并加以渲染表现出岩石的厚重感。在岩石后方画有一丛杂树,杂树中以上方两株高耸枯树为主,占据画面中心位置,枯树主干粗壮遒劲,姿态更为优美曲折,左一枝飞扬、右一株勾挑。再望远山苍翠,天空明朗旷达。在山水画创作中, 郭熙更钟爱于 “平远”构图营造平淡的可居可游山水之境。画面层层推进,没有高耸山石的雄浑压迫感,没有自前山至后山的深邃穿幽,更多地去呈现静谧、平淡的景色。这也是郭熙所认为的平远所传递的冲淡。

山水画的“平远意趣”不仅适于给观者心灵提供一个安居之所。同时“平远之意冲融”“平淡者冲淡”也是山水画家追求无拘无束、散淡任达的精神状态的体现, 它极为符合文人雅士远离喧嚣、渴望平淡的精神追求。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也是平远法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 画面描绘了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 以其平实简约的构图, 剔透松灵的笔墨, 展现出一种幽寒荒淡的意境。画卷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段为远景, 三五座山峦平缓展开;中段为中景, 不着一笔, 以虚代实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 坡丘上疏树五六株, 参差错落, 枝叶疏朗, 风姿绰约。整幅画水面空阔, 山峦平远, 不见飞鸟, 不见帆影, 也不见人迹, 呈现出一片“空旷孤寂”之境。

(二)冲淡意味的体现

1.“可居可游”的山水追求

北宋时期士大夫文化的兴盛,使绘画的作用由先前的宣教更多的转化为娱情。在世俗的纷扰生活中文人士大夫们,更加的渴慕安逸静谧,追求平和悠然。而山水画中的自然之景则成为他们所向往的理想之境。世人对于林泉山水渴慕,但是真正放下世俗而归隐于山林的却少之又少,因此便有了山水画的“可居可游”理念。郭熙认为山水画作品“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而“平远法”的山水画所传递的平和淡然更符合于文人士大夫对“可居可游”的山水之境的追求。其实隐退山林的竹林贤士他们求的不过是心灵的安静与寄托,畅游于山水画作品之中就能获得“可居可游”的山水感受,更加的方便尘俗中的世人在人情世故之余也能体会到绘画作品中与真正自然山水中的平和冲淡的悠然意境。

2.淡泊悠然的心境抒发

“平远”山水的境界,伴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越来越被文人士大夫所推崇,文人士大夫以“平远”山水来倾泻胸中之逸气,以“平远”来书写心中淡泊之境。“平远”山水画之所以自文人画之祖王维起便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是因为“平远”山水中所蕴含的境界相对于“高远”“深远”最为平淡冲融,素朴自然,也显得最为宽广博大。而这种平远山水的 “冲融”“冲淡”,符合艺术家心灵的要求,也符合于庄子魏晋玄学所追求的人生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在平远山水画的形象中所得到。“平远法”山水画以不俯不仰的观察方式,平淡疏离的表现方式组织画面,将创作者内心的情感融合其中,创作出的山水画作品更多的是画家对于冲淡融合的山水的向往,更多的是对于悠然自在的生活的追求。

三、结语

“冲淡”在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作为诗的一品进行阐释,但是这一审美理念一经提出就在诸多领域得以运用。笔者是中国山水画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解读“冲淡”一词时首先便联想至北宋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中的“平远法”。文人士大夫面对于世俗生活的纷扰,以至于他们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向往冲淡悠然的山水,因此在他们的山水画作品之中多用平远式构图来描绘自然山水,他们表现自然山水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心平淡融合的心境表达。“平远法”的山水画作品没有夸张的视觉冲突,层层推进画面,追求平和与自然,因此笔者认为“平远法”的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意境与“冲淡”吻合,“冲淡”这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以“平远法”的山水作品运用的最为贴切。

参考文献:

[1]郭熙.林泉高致[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文爱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4]杨素丽.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之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29-30.

猜你喜欢

山水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纸巾山水画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春天
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山水画意境分析
远山如黛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