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胞内Ca2+对可释放囊泡库的影响

2019-10-11阳小飞荣伊周仲燕

关键词:抑制性兴奋性孵育

阳小飞,荣伊,周仲燕

(中南民族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脑认知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医学信息分析及肿瘤诊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膜离子通道与药物研发实验室,武汉430074 )

在神经网络中,神经元细胞间的信号传递需要囊泡释放包裹的神经递质,单个囊泡释放出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电流的变化,即微小型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或微小型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1,2].神经元细胞中可释放囊泡库(RRP)[3]的大小影响囊泡的自发性释放.Ca2+在囊泡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囊泡靠近突触前膜时,随着Ca2+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外的Ca2+内流,推动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释放,引起突触后的电位变化[4-6].在正常情况下,当细胞内Ca2+浓度过高时,激活某些蛋白酶、磷脂酶及内源性核酸酶等,导致细胞凋亡[7];但当神经元细胞内Ca2+浓度过低甚至无Ca2+存在时,对细胞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

BAPTA-AM是一种乙酰甲酯衍生物,细胞膜对其通透性较强,当它进入细胞内,在酯酶的作用下分解出BAPTA,后者是一种高效Ca2+络合剂,它亲和力强,能快速与细胞内游离的Ca2+结合,在细胞内营造出无Ca2+的状态[8,9].运用此方法,可有效地去除细胞内Ca2+.本文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的方法,探讨去除细胞外Ca2+及同时去除细胞内外Ca2+,对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性囊泡释放的影响及原理,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囊泡分泌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仪器

胎牛血清、MEM培养基、0.25%胰蛋白酶、转铁蛋白、B-27 supplement(Gibco);BAPTA-AM、胰岛素、葡萄糖、HEPES 、阿糖胞苷、EGTA、多聚赖氨酸(Sigma);二甲苯、丙酮、无水乙醇等(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印防己毒素,Tocris 1128,1 g;河豚毒素,Affix Scientific 4368-28-9,1 mg;CNQX,Tocris 1045,10 mg.

倒置显微镜(Olympus);全套自动膜片钳放大器(HEKA);P-97微电极拉制仪(普升科技);CO2恒温细胞培养箱(Thermo);超净工作台产(苏州Air Tech);高压灭菌锅(上海博讯).

1.2 实验溶液配制

按照文献[10,11],配制神经元解剖液、神经元培养基、电生理正常细胞外液、0 Ca细胞外液、电生理细胞内液、10 mmol/L BAPTA-AM 母液(溶于DMSO).

1.3 原代鼠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获取

取出生<24 h的新生KM小鼠,无菌环境下断头取脑,分离出大脑皮层,用0.25%的胰蛋白酶在37 ℃恒温环境中消化12 min,用神经元培养基离散细胞后,滴种在用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玻片上,放入细胞培养箱,分别在第1,4,9 d换液.

1.4 电生理记录

将获取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体外培养13,14 d后,对细胞进行电生理记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70 mV的钳制电压下记录电流.记录mEPSC时,在细胞外液中加入100 μmol/L的GABA受体阻断剂PTX 和1 μmol/L的Na通道阻断剂TTX;记录mIPSC时,在细胞外液中加入10 μmol/L的AMPA受体阻断剂CNQX和1 μmol/L的Na通道阻断剂TTX[12,13].

1.5 数据处理

用Pclamp 10记录并导出数据后,再用Igor Pro Folder,GraphPad Prism进行处理分析.3次独立实验之后进行数据分析,用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表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细胞外Ca2+和细胞内Ca2+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囊泡释放的影响

为研究神经元细胞外Ca2+和细胞内Ca2+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对体外培养成熟的神经元细胞进行电生理记录.实验分为3组,取大脑皮层细胞在正常外液、0 Ca外液、加入10 μmol/L BAPTA-AM的0 Ca外液中孵育30 min后,分别在上述3种外液中记录mEPSC,结果见图1.

A)在正常外液、0 Ca外液、加入10 μmol/L BAPTA-AM的0 Ca外液中孵育30 min后分别在正常外液、0 Ca外液、0 Ca外液中记录mEPSC;B)在正常外液、0 Ca外液、加入10 μmol/L BAPTA-AM的0 Ca外液中孵育30 min后分别在正常外液、0 Ca外液、0 Ca外液中记录mIPSC.**P<0.01 vs.

当外液中无Ca2+时,mEPSC频率降低;当外液中的Ca2+和细胞内的Ca2+同时不存在时,mEPSC频率进一步降低(见图1A);同样的方法记录mIPSC时,发现在0 Ca外液中mIPSC的频率降低,进一步络合细胞内Ca2+后,mEPSC的频率稍微降低(见图1B).结果表明:去除细胞外Ca2+对神经细胞的囊泡释放有抑制作用(P<0.01),同时去除细胞外Ca2+和细胞内Ca2+,对囊泡释放也有抑制作用.

2.2 细胞外Ca2+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可释放囊泡库的影响

取体外培养13 d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分别在加入TTX和PTX的正常外液和0 Ca外液中记录兴奋性突触可释放囊泡库大小,即在记录过程中给予所记录细胞30 s的0.5 mol/L 蔗糖溶液的刺激,在高渗溶液下,通过物理刺激将细胞中的囊泡都释放出来,引起电流变化,记录细胞的可释放囊泡库[14],结果见图2.

A)正常外液、0 Ca外液中兴奋性突触可释放囊泡库大小;B)正常外液、0 Ca外液中抑制性突触可释放囊泡库大小.

在正常外液中和0 Ca外液中的可释放囊泡库无显著性差异(见图2A);同等条件下,在加入TTX和CNQX的正常外液中和0 Ca外液中记录抑制性突触可释放囊泡库大小,同样无显著性差异(见图2B).因此,认为细胞外Ca2+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可释放囊泡库无影响.

2.3 细胞内Ca2+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内可释放囊泡库的影响

正常外液中加入DMSO,在0 Ca外液中加入10 μmol/L的BAPTA-AM,将体外培养成熟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分别置于两组外液中孵育30 min,再分别在加入TTX和PTX的正常外液和0 Ca外液中记录细胞的兴奋性突触可释放囊泡库大小,结果见图3.加入BAPTA-AM络合细胞内Ca2+后,细胞内可释放囊泡库显著降低(P<0.01,见图3A);相同条件下,改变两组外液中的阻断剂,加入TTX和CNQX,记录抑制性突触可释放囊泡库大小,发现在去除细胞内Ca2+之后的神经元内,可释放囊泡库较正常神经元的可释放囊泡库显著减小(P<0.001,见图3B).

A)分别在正常外液、加入10 μmol/L BAPTA-AM的0 Ca外液中孵育30 min后,在正常外液、0 Ca外液中记录兴奋性突触可释放囊泡库大小;B)分别在正常外液、加入10 μmol/L BAPTA-AM的0 Ca外液中孵育30 min后,在正常外液、0 Ca外液中记录抑制性突触可释放囊泡库大小.**P<0.01 vs.control ,***P<0.001 vs

因此,无论兴奋性还是抑制性突触,去除细胞内Ca2+,均能引起细胞内可释放囊泡库的减小,引起自发性囊泡释放的减少,即mEPSC和mIPSC频率的降低.故认为当同时去除细胞外Ca2+和细胞内Ca2+后,抑制自发性囊泡释放的原因是缺乏Ca2+引起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和可释放囊泡库减小的综合结果.

3 讨论

在神经元囊泡释放的过程中,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强,Ca2+内流,细胞内Ca2+浓度越高,对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作用越强,因此囊泡释放的频率越高.本实验中,当细胞外Ca2+浓度为0时,其囊泡释放的频率较正常细胞外Ca2+浓度下显著降低,而两种状况下的细胞内可释放囊泡库无显著变化.说明细胞外Ca2+仅仅参与囊泡释放的过程,对于囊泡释放前的反应并无太大的影响,频率降低的原因是当细胞外液无Ca2+时,细胞本身的游离内Ca2+浓度达不到促进囊泡释放的浓度,导致囊泡释放频率降低.

去除细胞外Ca2+并同时用BAPTA-AM络合细胞内Ca2+时,囊泡释放的频率较仅去除细胞外Ca2+时的频率进一步降低,本实验结果显示:去除细胞内Ca2+后,细胞内可释放囊泡库显著减小,因此囊泡释放频率的降低,除了无细胞Ca2+促进囊泡释放这一过程外,也受到可释放囊泡库减小这一因素的影响.

囊泡在成熟之前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在神经元细胞里存在着发育到不同阶段的囊泡,而可释放囊泡库是由感应到细胞内Ca2+浓度变高时,就能迅速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出神经递质的囊泡组成.

当去除细胞内Ca2+,引起细胞内可释放囊泡库的减小,原因是细胞内Ca2+在囊泡产生及发育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细胞内Ca2+为0时,囊泡形成的某一阶段受影响,导致生成的囊泡数量减少.此外,还可能是细胞内Ca2+不会影响囊泡的形成,但在维持可释放囊泡库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5-17],因此,当细胞内Ca2+为0时,可释放囊泡库里的囊泡不能正常储存,造成囊泡的流失,使可释放囊泡库减小;但细胞内Ca2+对神经元细胞的可释放囊泡库的减小的具体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抑制性兴奋性孵育
抑制性建言影响因素研究评述与展望
扳机日血清雌激素不同水平时授精前后卵母细胞孵育时间对短时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LINC00612靶向结合Bcl-2抑制Aβ1-42孵育的神经元凋亡
用课程“孵育”会“发光”的教室
吐哈油田神泉8区块有机盐钻井液技术现场实践
生长和发育
准备活动在田径运动中的作用
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分析
钻井液及油气层保护技术
应用快速孵育法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过程探讨——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