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曲艺团:与祖国同行 与时代共进

2019-10-10种玉杰

曲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曲艺团化装大鼓

种玉杰

北京是伟大祖国的文化中心,三千年的建城史、近九百年的建都史,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千百年来政权的更迭、民族的融合、经济的互通、文化的交融为北京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特别是金元建都北京以来,特殊的政治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为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使之成为数量众多的说唱艺术的发源地。近代以来,北京的曲艺门类更加繁多,名家辈出,成为著名的北方曲艺重镇,并对各地曲艺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北京曲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帮助扶持下成立了自己的艺术表演团体——北京曲艺团。这个新团体自打成立就以说新唱新为己任,以主人翁的姿态热情讴歌新时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到经济建设、社会改造的热潮中去,及时主动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团结鼓舞人民群众跟党走,建设中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北京曲艺团建团60多年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紧跟时代发展,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努力创作新作品,培育曲艺新人,在全国范围的曲艺革新中成绩显著。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代变迁,北京曲艺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曲艺作品出新、艺术形式创新的实践,为首都文艺的繁荣及我国的曲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纵观北京曲艺团的历史,就是一部伴随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历史,一部艺术人才与优秀作品频频涌现的历史,一部在党和国家关怀指引下,紧跟时代步伐,在曲艺创作中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创新的历史,尤其是在艺术创新上,北京曲艺团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北京曲艺团1952年10月成立,属民营公助剧团,一直到1959年12月才转为全民所有制剧团,这期间北曲的民营剧团性质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团员们积极投入到为人民创作和为百姓演出中去的高涨热情。因为他们深切感受到,共产党是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是真正帮助艺人们在政治上挺起腰杆,使他们在生活上不断改善的政党。

建团伊始,北曲人怀揣着感恩之心创作了大量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段子。他们先后排演了《新武圣朝天》《四支枪》《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血债血还》等新作品,受到热烈欢迎。比如《四支枪》这个作品,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用当时人们熟悉的四种步兵常用武器的口吻,讲述它们各自出自哪里,以何种方式来到了解放军队伍中。该段使用了小言前辙,语言风趣幽默,北京地域特色突出,京味儿浓郁,加上表演者曹宝禄先生深厚的演唱功力,把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北曲的老一辈艺术家不仅在内容上说新唱新,在艺术形式上也不保守。他们为了把新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交代得更加清楚,表现得更加准确,大胆改掉不适合表现新内容的某些旧手段、舊形式。

当时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单弦新作品,为了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舍弃了传统范式中那种首先用曲头开始,依次展开,再转入正题,叙事缓慢四平八稳的模式,而是一张嘴就开门见山地唱出人物、事件,在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的同时,使情节推进更加紧张,音乐节奏增快,叙事的张力增强,从而适应了观众新的欣赏习惯。比如,为配合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提出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而创作的单弦《反浪费》当中,开头便是“八角鼓儿响叮当,办公室里开会忙”。接下来,马上便是各种拟人化的办公用具出现,钢笔、铅笔、墨水、纸张、本子及图钉、大头针等悉数登场,争先恐后地发言,都纷纷表态要做一名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先进“办公用具”,为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整个节目曲调流畅,朗朗上口,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幽默,演出效果良好。据老同志回忆,当时深入水利工地演出时,演员常常用它打头炮,热场子,受到工人观众的热烈欢迎。

除此之外,在鼓曲的音乐改革创新上,老先生们吸收了[汾河水][乱鸡啼]等许多新民歌的旋律,将其用在单弦当中,丰富了牌子曲的曲牌,也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革新后的单弦牌子曲,在唱腔设计上,昂扬豪迈、铿锵有力,富有时代气息。在伴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调整,过去在演唱单弦牌子曲时,每个曲牌的结尾弦师要接唱几句,比如演唱[云苏调]时接唱“咿呀,咿呀呀”,演唱[太平年]时接唱“太平年,年太平”。这种传统的演唱方法简单机械,很多时候还会产生与故事内容不和谐之感,常常会破坏演出气氛。经过演员、伴奏员一同研究实践,逐步将接唱部分改用三弦伴奏的形式来替代,使音乐和伴奏真正实现和谐统一。

北京曲艺团在继承传统曲艺的基础上, 大胆谨慎地革新各种鼓曲的表现形式,在弦师和演员共同参与下,创造出了奉调大鼓、北京时调等新兴的鼓曲品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曲艺团采用多种北京地方曲艺形式,创造出了北京唯一的地方剧种——北京曲剧。虽然北京曲剧早已有自己独立的剧团,成为北京市属一家重要的戏曲团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北京曲艺团孕育发展成就了北京曲剧。

这一时期,北京曲艺团还创排了化装相声。化装相声是学习了上海独角戏的表演方法,综合了相声语言艺术和喜剧、滑稽戏表演艺术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曲艺表现形式。化装相声表演时通常有两三个演员,经过简单的铺垫或介绍后很快进入剧情和角色,演员做一些象征性的化装并设置简单的道具,各自扮演一个角色。这种扮演一个角色,不同于对口相声中一个演员模仿、跳进跳出表现几个角色的形式,它在表演相声的同时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手段增强了相声的舞台表现能力,一经推出,社会反响良好。

化装相声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8年下半年,北京曲艺团排演了大型化装相声《百丑图》《魔椅》。1962年,北京曲艺团响应号召,为了丰富演出曲目,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派专人到上海向上海滑稽剧团学习滑稽表演艺术经验。回京后,研究借鉴了南方的“滑稽戏”“独角戏”的表演,并结合相声自身的特点,创作了两批化装相声作品。首先移植改编了《理发员》等几个节目,同时按照化装相声的形式整理加工了一些相声传统节目,这些作品有《耍猴》《看电影》《坐电车》《两个理发员》《资本家与洋车夫》等。节目请了戏剧专家担任导演,演出后反响强烈。为了区分界定这种表演形式与传统相声的不同,北京曲艺团将这种表演形式正式定名为“化装相声”。同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观看了由北京曲艺团演出的化装相声《两个理发员》和《资本家与洋车夫》等。

197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北京曲艺团又恢复上演了一批化装相声,如《金钱孝子》《三厢情愿》《看病》等,丰富了剧团为观众演出的曲艺形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曲艺团的韩德福先生积极投身于梅花大鼓的革新工作中,对梅花大鼓的板式、唱腔、唱法和伴奏进行革新。当时中央广播说唱团的白凤岩先生也在做梅花大鼓的创新探索,与韩德福先生做梅花大鼓的创新交相辉映的情景,成为曲艺史中的一段佳话。

对传统梅花大鼓进行的改革,使北京的梅花大鼓在其发展历史上迈进了一大步。北曲对梅花大鼓的革新完全是在老梅花调北板、南板的曲调、板式、声腔基础上进行的,保留了原有的板腔体风格,但不使用各种牌子;采用曲调衬词、简化曲调的手法,在上下三翻、过板上大多保留了传统热闹可听的浓厚旋律;在唱腔上运用一些新腔,但大多是“依字创腔”。为了把曲词内涵表现好,不但去掉“哎哪”等虚词衬字儿,而且把速度加紧、加快,使得节奏明快,改变了老梅花大鼓缓慢拖沓的沉闷感觉。把梅花大鼓的托腔紧凑化,慢腔变短,“野鸡溜唱腔”提前使用,把一板三眼(4/4节拍)和一板一眼(2/4节拍)等板式交替变用。此外,还在唱腔中运用“长腔加短腔,短腔叙长腔”的翻叠形式,按照曲词的四声平仄作曲,脱离旧的联套程式化唱腔,从而加强了紧板的节式变化。北京曲艺团先后创作新梅花大鼓《韩湘子上寿》《戏诸侯》《凤仪亭》《琴挑》《玉玲珑》《千里送京娘》《双赶车》等。改进后的梅花大鼓更加适合当代观众欣赏习惯,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北曲还创出男女声对唱梅花大鼓,称作“双唱梅花大鼓”。这种对唱的演唱形式,通过演员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唱腔的发展和演出的生动性、观赏性。

相声剧这种艺术形式大家不会陌生,把相声剧的名字和影响扩大到全国则非北京曲艺团莫属。1956年,北京曲艺团就排演了大型化装相声剧《福寿全》,由高德明、王长友、王世臣等人主演。1957年10月,该剧改称《贪夫梦》,在中和戏院上演。据老先生回忆说,当初演《福寿全》的时候,场面极其火爆,提前好几天票就卖完了,而且是天天满座。更有甚者,有一天因为买票的人太多,把售票处的玻璃门都挤碎了……可见相声剧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北京曲艺团决定重新排演相声剧。第一部相声剧《您看像谁》,于1980年9月20日在北京西单剧场正式公演,一炮打响。这部戏是移植改编上海滑稽剧团创演的滑稽戏《侬看像啥人》。当时的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看了演出以后,接见了团长和演职人员,鼓励支持大家继续搞好相声剧。之后北曲又陆续移植排演了《城市小姐》《我肯嫁给他》《死要面子》和《路灯下的宝贝》等,这些剧目不但在北京演出,还接到各方面的邀请,到全国各地巡演,受到各地观众的广泛欢迎。

相声剧《城市小姐》在1981年12月正式公演。时逢十二大召开,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现场直播了這个剧目。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观看了首演后,上台慰问演员,他充分肯定了演职人员创作和演出的成绩, 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创演受老百姓欢迎的优秀作品。相声剧演火了以后,全国不少地方都到北京来要剧本,有的地方曲艺团眼看就要解散了,结果就因为演出相声剧《城市小姐》,马上扭亏为盈,使剧团得到了保全。

时隔30年后,2015年北京曲艺团为了开拓演出市场,扩大剧团影响,增加经济收入,以本团演员为主再次创排了相声剧《我不是保镖》。该剧于当年5月8日-10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公演,剧场效果非常火爆,笑声掌声连绵不断。良好的口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公演后不久就接到各方面的邀请,先后应邀参加了北京喜剧院开幕演出季,演出七场;应邀参加2015上海国际艺术节、宁波城市艺术节,之后又在全国12个城市巡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北京曲艺团在曲艺艺术形式上所做的创新探索,都是围绕着一个初衷:即如何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到剧场看演出。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重点转到城市,从政府到社会都在探索如何进行城市改革。大家都想着如何能使自己尽快富裕起来,因此社会存在着亢奋、浮躁等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人们会有更多的热情去看文艺演出。当时舞台演出异常萧条,各个剧团均处于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窘境中。在大环境普遍不好的情况下,北京曲艺团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仍在迷茫中坚守,在曲艺的发展方向上不断探索。

为了应对这种局势,北曲试图求新、求变,对传统的曲艺演出进行大胆改革,尝试着去引导观众走进剧场,重新关注喜欢曲艺。1995年,北京曲艺团举全团之力创排了一台大型专题晚会《古城谣》,当年8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首演。主创者在创作中有意识地使用了曲艺团当时所有的曲种——单弦、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北京琴书、相声、小品等,既有传统唱段的展示,也新创作了一些作品,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向观众展示北京曲艺团的全貌。《古城谣》公演之后,在曲艺界引起些争议,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2011年7月23日,北京歌剧舞剧院推出的大型情境鼓曲剧《尚韵》在国安剧场首演,并于9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国安剧院再度上演。该剧布景华丽,唱腔优美,舞台设计典雅大方,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情境。剧目力图借助现代舞美以及伴舞,将传统单一说唱的鼓曲表演形式,转化为现代舞台艺术,让传统鼓曲变得时髦起来,以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来剧场观看演出。

2016年5月12至13日,北京曲艺团原创章回鼓书《古城暗战》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首演。章回鼓书是一次曲艺形式上的创新,它以北京地区流行的京韵大鼓、单弦、梅花大鼓、北京琴书、铁片大鼓和河南坠子几种鼓曲形式分别接力说唱一个近两个小时的大故事,意图让故事有时间得以充分展开,便于塑造人物、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演出得到观众、领导、社会及行内专家同仁们的高度认可,认为章回鼓书《古城暗战》在艺术形式上是一次成功的创新。该鼓书此后在北京及外地共演出了57场,是近二三十年来北京单项鼓曲项目演出场次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舞台作品。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到来之际,北京曲艺团追随祖国母亲的足迹一路走来。她有过光彩夺目,业绩辉煌的美好时光;也有过低迷消沉、茫然失落的时刻;品尝过创新成功后的喜悦,也经历过改革失利后的不甘。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她都没有放弃对曲艺事业的坚守,没有放弃过对适应时代、服务百姓、创演出为人民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的追求。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喜庆日子里,北京曲艺团衷心祝愿祖国母亲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作者:中国曲协副主席)

猜你喜欢

曲艺团化装大鼓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大鼓里有什么
波比化装
谁是那个化装的接头者
动物狂欢节
刘兰芳:我为人民说书
神奇的大自然
张大鼓剿匪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
怀念曲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