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三月三研究现状与前沿趋势可视化分析

2019-10-10

文化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壮族发文广西

杨 针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三月三”作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名片,是区内12个民族的共同文化节日,受到区内各民族的一致认同和推崇。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地区和谐的典范,以“三月三”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月三”这个广西人独有的法定节日,正在用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包容开放的民族姿态维系着广西的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推动着广西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自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确立为广西地方性法定节假日以来,区内掀起了一股研究壮族三月三的热潮。然而,基于文献计量视角、运用CiteSpace[1]技术对壮族三月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尚未开始。学者们对壮族三月三的研究多数是定性描述,缺少对文献数据的定量分析,难以从定量分析的结果中获得启发。

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近40年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壮族三月三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壮族三月三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前沿趋势,以期推动壮族三月三研究进一步发展,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获取与初步统计分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鉴于数据可获取性,数据采集时间为2019年4月11日。在CNKI数据库主页以“壮族三月三”为主题进行检索,匹配选择“精确”,共检索到壮族三月三相关文献123条。通过简单分析,发现这123条记录共分为5种文献类型,其中期刊论文89篇(占比72.4%)、报纸新闻21篇(占比17.1%)、硕士论文11篇(占比8.9%)、会议论文1篇(占比0.8%)和辑刊1篇(占比0.8%)。为保证分析质量,本文仅选择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辑刊共计101篇有效记录用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每条记录均包括引文标题、作者、关键词、摘要、出版年份等题录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CiteSpace软件中的Inport、Export功能对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Format Conversion模块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研究所需的标准数据。图1显示了1983—2019年期间壮族三月三研究发文量的时间分布。

图1 壮族三月三研究发文量变化图(1983-2019)

总体上看,1983—2019年共累计发文101篇,年均2.8篇,发文量较少。从发文期刊的类型来看,在101篇有效文献中,核心期刊文献8篇,占比7.9%;CSSCI期刊文献4篇,占比4.0%;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所占比例较低。从时间分布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3—2007年初步探索阶段,共计发文9篇,年均0.3篇。2007年以前发表期刊文献较少,表明壮族三月三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和关注度还有待提高。第二阶段是2007—2014年逐步增长阶段,共计发文17篇,年均2.4篇。发文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其中2011年达到峰值(4篇)。原因在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要求,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浪潮。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高潮。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广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任务,在全区掀起了建设民族文化的热潮,壮族三月三研究也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第三阶段是2014年至今持续热门阶段,共计发文75篇,年均18.7篇。发文量急速增长,2018年达到峰值(30篇)。2019年截至数据采集时间,发文量为2篇,预计年总发文量会超过2018年。原因在于,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决定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目标,2014年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立为地方性法定节假日,广西第十一届党代会提出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目标任务,加之每年盛大举办的“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系列庆祝活动,都极大地推动了壮族三月三研究的深入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上述情况表明,近40年来壮族三月三研究的发展推进,受到国家和自治区文化政策方针影响较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导向性。一方面,宏观文化政策为壮族三月三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使得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也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指出了方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壮族三月三研究的行列中,为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建言献策。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借助知识图谱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数据采集、格式转换、参数调整、运算选择、聚类分析、网络关系分析和可视化结果分析等7个步骤,对壮族三月三研究期刊文献进行作者、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作者和研究机构知识图谱主要是分析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关键词图谱主要用于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分析。

二、可视化分析

(一)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选择Author(作者)作为合作网络节点,时间范围选择1983—2019年,时区参数设置为1年一分割,以此得到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中节点的大小表示作者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多;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合作越紧密。壮族三月三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壮族三月三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由图2可知,从发文量上看,陈学璞、周艳、蒋慧、任旭彬、劳国炜、张利群等人发文较多,研究壮族三月三的成果较为丰富。从发文时间上看,早期的研究者主要包括陆义彬、黄润柏、雷达、赵丽等,近期的研究者主要有陈学璞、任旭彬、蒋慧、张利群、卢纯、李小青、李长春等,陈学璞、任旭彬、蒋慧、张利群等成果丰富的研究者,近年来依然充当着壮族三月三研究的主力军角色。从节点连线上看,节点连线较少,连接密度一般,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一般且不够紧密。

综合发文量、发文时间以及节点连线来看,陈学璞、任旭彬、蒋慧、张利群、周艳、劳国炜等无疑是壮族三月三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对壮族三月三研究贡献巨大。唯一不足的是除劳国炜外,其他主要研究者目前多是“单打独斗”,与其他研究者的合作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广度的扩大和研究程度的加深。

(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选择Institution(研究机构)作为合作网络节点,时间范围选择1983—2019年,时区参数设置为1年一分割,以此得到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壮族三月三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壮族三月三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由图3可知,对壮族三月三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是科研院所、高校和党校等。科研院所主要包括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高校主要包括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现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党校主要是广西区委党校。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广西区内,仅有个别是区外机构,例如: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从合作关系上看,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广西区内各研究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合作关系,联系较为稀疏,存在“各自为政”的客观情况,而区外机构也仅存在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与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间的合作关系。

综合研究机构的空间分布和合作关系来看,广西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党校等是壮族三月三研究的主要机构,分布面广泛,有利于壮族三月三研究的全面开展。然而,各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稀疏,一方面不利于研究成果共享,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壮族三月三研究的系统推进,不利于解决壮族三月三研究中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三)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选择Keyword(关键词)作为共现网络节点,时间范围选择1983—2019年,时区参数设置为1年一分割,以此得到壮族三月三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壮族三月三关键词共现网络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壮族三月三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往往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由图4可知,壮族三月三研究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壮族、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歌圩、山歌、武鸣、少数民族、嘉年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保护性开发、文化品牌等。从这些高频词可以看出,人们对“三月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壮族三月三”的研究,而对于区内其他少数民族乃至汉族三月三的研究少之又少。今后可以适当增加研究的广度,不断丰富三月三的多元文化内涵,积极调动各民族群众的节庆参与度,更好地服务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战略。

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是测度节点在共现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中心性越高,表示重要性越高,说明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处在关键节点。关键词词频越高,则说明共现次数越多。通过分析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再结合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相关信息,可以进一步挖掘得出该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壮族三月三研究关键词词频和中介中心性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序列表

由表1可知,高频关键词和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前20位当中,有16个关键词重合,壮族、歌圩、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武鸣、嘉年华、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刘三姐、歌圩文化、旅游开发、节庆活动、三月三歌节、抢花炮、群众等,既是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又是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进一步论证了这些领域是壮族三月三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对这些高频关键词和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的研究分析,可以归纳得到壮族三月三研究的3个主要方向:壮族三月三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壮族三月三的节庆活动(嘉年华)与旅游开发研究以及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打造研究。其研究前沿趋势主要是“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打造与节庆文化创新发展[2]。

三、研究结论

“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的文化名片,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利用CiteSpace计量分析方法对CNKI中关于“壮族三月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了作者、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等节点,以期了解壮族三月三研究的总体情况。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2014年以来,壮族三月三研究论文数量急速增长,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研究者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领域。第二,从发文量等因素看,陈学璞、任旭彬、蒋慧、张利群、周艳、劳国炜等作为“壮族三月三”的主要研究者,对其发展有很大贡献,但各研究者之间合作较少,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对壮族三月三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是科研院所、高校和党校等,其绝大多数集中在广西区内。如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以及广西区委党校等。这些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共同构成了“壮族三月三”研究的主要力量。第四,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分析表明,壮族三月三、歌圩、嘉年华、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刘三姐、歌圩文化、旅游开发、节庆活动等,既是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又是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是壮族三月三研究的热点领域,“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打造与节庆文化创新发展是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趋势。

2011年以来,以“壮族三月三”为文化名片的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确立为广西地方性法定节假日(放假两天),这一举措再次将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节日期间,区内各地盛大举办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3]系列庆祝活动,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的推广和广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壮族三月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还不够健全,同时部分地区存在盲目开发的现象。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推广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区外的推广还远远不够,需要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资金参与进来;另外,“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建设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一些现象,“三月三”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开发,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战略、助力富民强桂新跨越。

猜你喜欢

壮族发文广西
广西贵港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at’s book》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壮族山歌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