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塞尔姆·基弗绘画作品中石质空间的表现

2019-10-09江亚楠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关键词:精神性废墟

摘要: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基弗废墟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基弗在80年代石质空间的创作中,将之前探索的宏大叙事格局延续到这个题材当中,不仅表现手法更加多样,而且画面效果更加强烈。

关键词:石质空间;废墟;精神性

一、基弗的废墟绘画

安塞尔姆·基弗是二战之后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大师之一,他不仅影响了德国艺术的发展,也影响了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在他众多的绘画表现题材当中,废墟成了他表现的重点,也成了他绘画当中的重要符号。

二、《苏拉密斯》

20世纪80年代基弗对于石质空间的表现,更为突出的体现了他对于废墟的闡释。例如:基弗在作品《苏拉密斯》中,将它描绘成了一个神圣的殿堂,相比较其之前的作品表现得更为幽暗密闭,恐怖的气息令人窒息,建筑顶部被烧黑,所有的窗子被遮住,远处的地窖中有几堆火在燃烧,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大熔炉,笼罩着一种神秘、恐怖的色彩。整幅画面虽然是以石质空间为元素,但是,通过基弗外在的表现,使内在的废墟性得以涌现,那种由内而外的毁灭性扑面而来。

三、《内景》

《内景》(图1)这幅作品描绘原型为复制的毁于1945年希特勒在柏林的新帝国总理府办公室的马赛克房间,昔日辉煌明亮的总理府大礼堂被基弗处理成残败阴沉的封闭空间,整个空间基于单一的深色调,用以强烈的焦点透视来增强视觉冲击力,突出整个场景的权威性和秩序感。大厅墙壁上的重色窗口将画面沉淀下来,而那深不可测的重色带给人一种恐惧之感,而大厅左侧和上方一些微弱的亮色像是一丝希望与光明,大厅中央有一块墓石,前面燃烧着白色的火焰,象征着一种潜在的破坏性。整幅画面表现的厚重、坚实,但是又充满了不稳定性,营造出一个巨大的、神圣的废墟空间。作品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包括油彩、丙烯、乳剂、虫胶和木刻碎片,使其创作更加自由,表现力更加强烈。

四、《灰烬之花》

《灰烬之花》(图2)这幅作品的原型是新帝国总统府,也是《内景》这幅作品的延续。基弗将整个建筑的结构做了变形,画面色彩也更加主观更具有神秘感,画面表现更加平面化,但表达空间更加深远,在灰暗的色调中,建筑的结构若隐若现,游荡在画面中的气息,将空间渲染的更具神秘色彩,将观者的视觉、味觉、内心共同带入画面当中。从画面下方龟裂的泥土中长出来的一株向日葵,仿佛体现出,在灰暗的废墟空间中新生的顽强和坚韧。画面的巨大尺幅不仅给观者以视觉上的冲击,并且将人们带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共鸣。这幅作品相比较《内景》,废墟感更加强烈,也更加外化,废墟与新生的情感对比也更加猛烈,将观者整个带入到基弗创造的废墟世界中。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基弗废墟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基弗在80年代石质空间的创作中,将之前探索的宏大叙事格局延续到这个题材当中,不仅表现手法更加多样,而且画面效果更加强烈,也使得基弗对于废墟的探索更加深刻,更为触动人心。

参考文献:

[1](德)安瑟姆·基弗著,艺术在没落中升起[M].梅宁,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美)马修·毕罗.费顿·焦点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M].张帆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江亚楠(1989.7-),男,汉族,甘肃平凉人,硕士学位,专业为美术学,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油画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精神性废墟
瓷窑废墟
怀念雷家沟的一处废墟
废 墟
光线
关于“精神旅游”概念的探讨
街头的废墟
木雕艺术创作的精神性阐释
废墟
宗教题材在油画中的美学价值探析
宗教题材在油画中的美学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