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2019-10-09栾轶霖池敏LadanAbouali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中和气韵视觉传达设计

栾轶霖 池敏 LadanAbouali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能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许多的思考,汲取更多的精粹。如今许多的设计作品中体现更多的是一些西方美学的思想,即使有些作品运用了中国风元素,也只是得其形而不得其意。中国审美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许多美学理论,认真领悟并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对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中国美学思想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中和”的审美思考、“意象”的审美体验以及“气韵”的神动之美等方面。

关键词:美学;视觉传达设计;中和;意象;气韵

一个民族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自信,身处在当今各种思潮迸发的时代,合理地吸取传统美学思想的养分来服务于自己的设计中,做出具有民族化,个性化的设计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重点从“中和”“意象”“气韵”这三方面谈谈它们给予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一、“中和”与视觉传达

(一)中国美学思想下的“和”

“中和”一词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中”强调的是允执其中,不偏不倚,而“和”则注重由不同的事物所构成的和谐理想状态。“和”和“同”这个概念是特别容易混淆的。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但实质是不一样的。“同”只是将许多杂乱的事物强硬地拉到一起达到一种表面的统一,这种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动,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而“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而不同,表面多样化的事物存在着内在的契合,可以通过外在的杂乱达到内在的和谐。将这道理讲得最为透彻的是在《国语·郑语》中。“中和”是一种智慧,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给了艺术家更多的思考维度,但所思考的核心本质是一样的,在不同中求取一种均衡,均衡中又有一丝丝变化。所以中国传统许多艺术绘画作品,看似相同,如果细究进去,会发现各有各的精彩之处。

“中和”包含着宇宙万物,包含着对立统一,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有时,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古人在很久之前就意识到美是多而杂的事物组合而成,并且主张“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将对立的两极互补互济,最终达到矛盾的統一和平衡。“中和”中的变动相和、和而不同给予人们在设计中有很大的启发。

(二)设计中体现出的“和而不同”的美学思想

O&T工作室对于设计的态度很好地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它是由奥德玛特(Siegfield Oderamatt)和惕斯(Rosmarie Tissi)两位瑞士平面设计师创立的。在他们的设计生涯中,所有的设计作品几乎都是瑞士国际主义风格;都延续一种简洁,准确的设计语言,使用的字体几乎都是无衬线体;为了达到视觉的统一,一直以网格结构为基础;喜欢在设计中运用摄影手法。这些设计准则的保持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和”;但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为了追求设计作品中的丰富性,开始求“不同”,打破以往的均衡,出现一丝丝变化,但是始终是以之前的“和”为基准的。他们的设计作品逐步打破一些死板,固有的设计风格,比如将字母图形化,剑走偏锋的编排设计,开始将一些偏2.5D的商业图运用到海报和实物上来等等。就是因为这种“不同”,再次让他们的设计作品为世人所熟知,为后代的设计师们所学习。

(三)“和而不同”的美学思想给予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和而不同”的美学思想对于设计来说,更多的是能够启发设计师要在满足设计的可用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探索。在设计中,“和”指的是基本的设计准则要高度统一,也就是设计的便捷性,可识别性,易用性,传递真善美等的基本准则不能变,不能因为毫无根据的创新,丢失最基本的设计准则。“不同”指的是一些个人风格的探索,手法技巧的运用。当然,作为中国人,在追求“不同”时亦不能抛弃中国的基本国情,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中国的设计师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己的设计作品去传播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中国古韵之美。

二、“意象”与视觉传达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美学范畴,这是基于中国特有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首次提出了“意象”的美学范畴,他先是从艺术构思角度对这一概念提出了解释,他认为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世间万物的形象是与创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家可以通过对客体形象的想象来进行发挥创作,这些形象也借助于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变成了审美意象,也就是说,艺术家在提笔作画之前,脑中便已有了个大概,这是“意象”作为美学范畴第一次出现。

“意象”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主体情感和客观形象的结合。之后许多文人大家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再次对美学这一范畴进行深化。比如张怀瑾《文字论》中写的:“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在近现代,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彭峰认为意向所表达的是存在论的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朱光潜也认为意象是认识论上的人与世界的统一。

“意象”论的本质就在于探索和解决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客观物像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是“意象”物化的结果,也就是艺术家创造的审美形象。“意象”论表述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我的内在情感,审美观念与外在的客观世界相映射,艺术家将客观物象通过自己的主观创造所形成独有的艺术思想蕴含在创造的艺术作品之中。

(二)“意象”论的美学

“意象”论经过各朝各代的发展,尽管许多文人墨客对它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有一脉相承的共同审美特质,“象”近“意”丰是“意象”论的基本审美特征。“象”近的意思在文学中就是语言生动,在绘画中则是描绘的客观事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意”丰,则是指外在的艺术形象,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让观者细细品味,能够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当你看到一副艺术作品,深受其感动时,它就是一幅好的作品。因为它能引起你情感的共鸣,这是“意”和“象”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它所蕴含的意境主旨是非常深厚,丰富的,不仅能让你感受到象内之意还有像外之意。

(三)“意象”论给予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最经常做的就是提炼图形,也是一个主观意识与客观物像间的相互作用。“意”在设计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它往往伴随着设计师从设计的草创阶段到最终完成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要思考出符合设计主题的理念,或许有人会说,在设计中没有灵感哪来的“意”,其实不然,灵感只是“意”的一小部分,只有在平时工作、学习中,多动脑,多思考,多留心观察,久而久之,就会有“意”丰的感觉。接下来举个logo中经典的一个例子。

如图1,这是一个中国银行的标志。靳埭强先生选择了一些我们最熟悉的图形和概念作为媒介来表述。观者很容易就可以从整体的图像中看出一个古代钱币的抽象图形,作者又巧妙地在钱币空方出进行巧妙设计,这样一来“中”字还是很明显的。光是这两个抽象出来的图形就能让人很轻易地明白这是个金融性企业。标志整体的圆形轮廓,不难联想到这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银行。

作者设计的每一个元素的表达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思考,也就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意”上,人们看到这个标志才会一种意境深远,耐人回味的感觉,古典的造型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将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气韵生动”与视觉传达

(一)什么是“气韵生动”

中国的绘画大多是写意画,但绝不是说中国没有写实绘画。绘画这门艺术无论写实还是写意,在中国讲究的是一种意境美,内在美。谢赫的六法论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气韵生动”,这是对顾恺之“传神写照论”的继承和发展。气韵生动要求表现出生动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尤其以笔墨气韵强调精神气质。“气”,是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本源,同时表现出生命的精神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也就是“气”的运化,它既是生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韵”,指事物中所具有的某种形态,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是指韵律,节奏,那么在画面中同时也要感受到这种韵律感,画面中的笔墨,造型,空间等的相互碰撞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形成如音乐般的韵律感,节奏感。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多数书画文章都会去追求一种意境或韵味,对于艺术家来说,可感受到的形只是一个开始,真正重要的是通过形将人引入艺术的无形境界,体味奇妙的意蕴。“动”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其中生命运动,是最为标准的生态运动。“气”与“韵”的组织,结合成“生动”的画面。正是由这种组合形成相互的影响才能产生富有生命的画面,也就形成了画面的情绪。只有“气韵”动起来,画面就给人一种活的状态,这种运动或平静或激烈,总会产生一种运动形式,这些都是生命的存在和鲜活的状态,一旦有了“气韵生动”的作品,就是有生命的作品。

(二)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

如图2,这是元代画家倪瓒的作品:《渔庄秋霁图》,画面描绘了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构图概括简洁,分为远景,中景,近景。远景描绘几片荒凉的山丘和峰峦,连绵起伏,中景就是平静的湖面,近景则是小山丘上长着几棵零零散散高低错落的树木。这在中国画中是特别常见的三段式构图,近景的几棵萧疏的树木与远景平缓的山丘相呼应,中景大面积留白,湖面上没有任何活物的痕迹,表现了一种孤寂与宁静,平静恬淡,他的山水画有一种空灵的生命感,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意志,抒发内心苦闷。倪瓒擅用在前人所创的“披麻皴”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折带皴”,山石树木一律用干笔淡墨轻轻地皴擦,形成了一种明净的画面效果。倪瓒的“气”,也就是他的书生气,文人气,胸中逸气,内心的苦闷,在这幅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再追求对于实景的描摹,他作画的重点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的心境,抒发内心的情感,他的画面是一种活的状态,能够让人感受到其内在的韵律,平静恬淡的画面暗藏着其精神意蕴,让世人看到了一位真正的隐士,以独特的笔墨表现出自己高尚的品格,其独有的画面构成和笔墨情调所构成的“韵”,成为他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由于他画中的“气韵生动”,后人们才会被他清高孤傲的艺术人格魅力所折服。

(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气韵生动”

许多深受中国美学影响的设计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中就暗含着“气韵生动”,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值得我们从中认真学习,好的艺术作品需要传达意境之美,传达出设计师内心的情感。

如图3,这是中国设计师韩家英的作品《人以食为天》,这张海报设计,从整体上看,就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由于选用对比强烈的黑白两色,给人印像深刻,构图独特,选用的设计手法,是将人脸替换成麦穗,麦穗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粮食的依托,很好地诠释了主题,黑白的运用造就出了 一份独特的意境,这幅作品暗含了设计师对土地的熱爱,一种生命的律动。

如图4,是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作品《汉字》,将中国的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技术相结合的一系列作品,将水墨元素通过自己的主观情感加以高度凝练,融入设计作品之中,极富民族气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将中国美学中的虚实相生展现的特别到位,“实”就是具象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虚”就是笔下的图形,既是文字又是具体的实物,山的伟岸,云的飘逸,水的徜徉,风的轻柔,很有韵味,气韵生动,细品一番,每一幅都是一张意境深远的中国画,大量的留白使人产生一种寂静空灵的感觉。这一系列作品充满着生命的律动,仿佛活物一般运动着,启发着后代艺术家们的思考,只有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怀,才能设计出如此具有文化意蕴的作品。

四、结语

中国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设计师需要领悟,创作出具有民族意蕴的设计作品,“和而不同”的思想能指导实践,警醒着自己不能走向弯路;“意象”的思想能让设计师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设计,多思考;“气韵生动”的思想能够真正地将一些传统的中国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李砚祖.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J].设计艺术,2006(2):10-11.

[5]郭庆藩.庄子集释·人间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7]王琥.再读“六法论”[J].装饰,2003(2):48.

[8]吴卫,贺子卿.靳埭强海报设计作品探析[J].艺海,2014(6):112-115.

猜你喜欢

中和气韵视觉传达设计
万物通心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数字化境遇中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探索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