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教师大数据认知的因素(一)

2019-10-09王学男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9年30期
关键词:数据系统问卷学校

王学男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总希望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以往的学习形态,但“滥用”信息技术的现象,恰恰破坏了学习规律的学习生态。教育大数据应用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高呼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太慢;另一方面,批判技术过度使用,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度,实质上不能以信息技术使用的数量为准则,而应以使用效果为最高标准。

研究设计与方法

研究问题与假设

本研究旨在了解学校教师对教育大数据的认知和应用现状,探讨影响其应用教育大数据的因素(学校投入、教育大数据适用的评价方式、教育大数据理念与应用的传播效果、教师的开放态度、教学或学科适用性),研究问题包括:教师对教育大数据的认知和应用现状如何?不同教师群体对教育大数据应用积极性的差异如何?评价方式、教师态度、学科适用、学校投入传播效果与教师对应用教育大数据的积极性有什么关系?

基于上述三个基本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1.教师对教育大数据的认知和应用达到普及水平;2.不同性别、民族、教龄、职称、毕业专业类型(是否属于师范类专业)、主要上网途径、家校距离任教学校类型、区域(东部、中部、西部)教师群体应用教育大数据的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3.评价方式可操作性越强、教师开放态度越高、教育大数据的传播越广泛有效、学校投入越充分、学科适用越强,教师应用教育大数据的态度也越积极。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问卷是主要的数据收集工具,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师对教育大数据的认知和应用,涉及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等客观变量;第二部分依据我国教育大数据在学校应用的实际修订而成,主要分教师应用教育大数据的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包括15个题目,每道题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法表示,即1-5分,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第二部分问卷整体信度Alpha值为0.821,表示问卷整体可靠性较强;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69,高于0.8,说明问卷结构效度高。本研究先在北京市、贵州省、深圳市各选取20名教师进行试测,并对问卷进行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检验,删除和修改部分题目后向全国开放施测,进行正式调查。

研究对象及数据采集

本研究使用网络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7000份,实际回收5876份,回收率为83.94%。其中,有效问卷为5434份,有效率为92.48%。本研究通过重点委托北京、广东、重庆、贵州、云南、甘肃、天津、青海、陕西、内蒙古、浙江11个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按小学:初中2:1的比例取样,同时通过滚雪球取样的方式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全面调查。

其中,来自东部地区的教师有1999人,占36.79%,中部地区教师1250人,占23%,西部地区教师2185人,占40.21%。问卷调查时间从2018年7月20日至10月30日。

研究方法

本研究把教师应用教育大数据的积极性作为因变量,教师群体特征作为控制变量,评价方式、教师态度、学科适用、学校投入、传播效果作为自变量,用SPSS25.0作为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统计教师整体对教育大数据的认知和应用现状,方差分析主要用于发现不同教师群体对教育大数据应用积极性的差异程度,皮尔逊相关分析用于测量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联水平,多元回归分析用于发现教师应用教育大数据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水平。

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教师应用大数据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1.不同学段教师在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构成

对不同学段教师工作时间均值进行调查和统计,可以间接了解他们应用教育大数据的时间构成特征。由于直接用“教育大数据”表述较抽象和笼统,因此选择“登录并使用学校(学生)数据系统”这一日常工作触手可及且概念理解较统一的表述开展调查。调查发现,随着学段的升高,教师工作时间会相应增加。幼儿园阶段的教师上课和班级管理的时间最长;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上课和备课的时间分别位列前两位;高中阶段的教师备课时间高于上课时间。可见,随着学段的升高,教师备课占用的工作时间会相应增加。从各学段教师“登录并使用学校(学生)数据系统”的均值和占比看,其数值最小(幼儿园除外,因为幼儿园无需批改作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师平均每天应用数据系统的时间分别为0.38小时、0.55小时、0.45小时和0.56小时,分别占工作时间的3.27%、3.90%、3.08%和3.78%。

由此可判断,教师常态的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大数据相关工作所占比例最小且孤立,数据驱动的教学、备课或者教研变革更难实现。

2.教师在校使用大数据的时间、内容和功能

第一,39%的被调查教师“在校下班后加班时使用数据系统或者关注学校教育数据”,37.43%选择“在校临时挤出时间”,22.65%选择“在校专门预留出时间”。这说明超过七成的被调查教师在校工作时没有专门时间用于使用数据系统或者关注学校教育数据,也再次印证表二的调查结果,教师日常教学时间构成的客观条件,限制了教师对教育大数据的关注与应用。

第二,对于现有的学校教务系统或学生数据系统中最常使用的功能,选择“査询”功能的占49.02%,选择“通知”“记录”和“初步统计分析(如排序、计算百分比等)”功能的分别占15.38%、13.36%和12.68%,选择“比较”功能的占6.59%,选择“高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建模等)”的占1.75%。这也反映出教师对数据系統的应用仍处在初级、传统水平,未达到挖掘数据潜在价值层面。但这也可能源于学校数据系统的架构与设计存在局限,限制教师应用大数据的更多可能性。

第三,对于在什么情况下教师更愿意使用数据这一问题,选择“与同事讨论教学与管理时”占比最高,达25.08%,其次分别是“与同事共同完成学校任务时”,占24.14%;“独立工作时”,占23.74%;“完成学区及以上行政部门的共同任务时”,占12.94%;“指导学生时”,占7.42%;“与家长沟通时”,占5.93%。也就是说,与同事共同协作、完成学校工作任务时,教师更倾向于有数据支撑。

第四,对多选题“目前学校的教育大数据应用”和“最希望得到大数据支持”的响应率表明,教师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在供需两侧存在差距。虽然目前针对课堂教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已有所突破,以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在线学习行为分析为代表的教育大数据应用,可在一定程度通过智能分析帮助教师实时、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并促进有效的师生互动,但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仍是教师最关注的数据。供大于需的六个方面数据分别是课程管理、教务管理、安全管理、考勤管理、教师考核、报表填报,这可能与新高考改革的“选课走班”有关;供小于需的六个方面数据主要是课堂教学数据、家校沟通、作业布置与批阅、学生自我评价与管理、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师生教学过程的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由此可见,学校数据系统提供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管理,教师对教育大数据的关注和需求更集中于课堂教学和评价沟通。

猜你喜欢

数据系统问卷学校
基于Spark的高速收费站大数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物联网数据系统
非均匀采样数据系统的新型模型描述方法
问卷网
学校推介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4和5级的触诊不清乳腺肿块的超声特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