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诊法:望闻问切里的大智慧

2019-10-08清风

小演奏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御医扁鹊慈禧太后

清风

中医诊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症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其潜在的文化内涵正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医祖扁鹊影响古今

早在战国时期,扁鹊在诊视疾病时就已经应用了中医的诊断技术,即后来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扁鹊尤擅长推究病源,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善于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后人尊为“医祖”。

扁鹊提倡“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六种病人即使是神医也束手无策。

扁鹊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扁鹊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我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南怀瑾谈中医诊法

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曾作过相关中医的论述:

说起医学,真是一门了不起的大学问,几乎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还要中通最要紧的一门学问——人。

中医有一个说法:“医者意也。”即医者要头脑聪明,将呆板的原则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应对灵活变动的人,所以医是智慧之学。中医的头一步——了解病情,而诊断病人要由望、闻、问、切入手,这是谁都知道的,但这四个字到底包含些什么?

望:看相术

清朝有位名医叫陈修园,对于望诊他有诗云: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为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这一首诗说的是由外表诊视病人的原理与方法,面颊左边气色灰暗表明肝有病,右边灰暗则是肺有病,如果心脏有病的话,额头颜色必会反常,肾病表现在颐处,鼻子呈现脾脏的毛病,如果面有微微黄气,则证明胃气上升,是病愈之兆。所以,所谓“望”是用看相的方法察究病人的病情,用一切眼睛可以观察到的表象来判断病情。

闻:听病人的声音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及五脏六腑的配合,用声音来判断病人的情况:肝病出怒声,容易发脾气、易动怒的病人一定是肝有病;若常自喜笑,那么他的病一定是偏重于心脏方面;脾病多思虑,除了一般的用脑过度、神经有问题外,得病时比平时思虑还多;肺病忧悲爱哭泣;肾病多呻吟,转身弯腰、起身坐下浑身疼痛,常发哼唷之声,必是肾病体弱。

实际上,从声音分辨病情是颇为困难的。

问:问病人自己的感受

给病人看了相,注意到病人声音的变化,现在要问问病人自身的感受了。关于问的范围,陈修园也概括了要点: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見。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由这几句要点可知,古代中医的治闻事先也要对病人进行严密的审察,等同于现在的全面检查,只有对病人有具体彻底的了解才好下诊断。

切:诊脉

诊脉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久及多方面的实践才能有所成就。

《礼记》中有一句话:“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许多人以为医家要三代做医生才能请他治病,其实“三世”并不是三代的意思,而是指《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神农本草》和《太素》(脉理)。精通这三项是做医生的必备条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医生,更不能服其药。到了宋、明以后,懂得《太素》的医者被称为“三指禅”,其不但在摸脉之后能了解病人的病情,甚至还可以了解人的穷通富贵。不得不说,脉理真是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啊!

悬丝诊脉的秘密

在热播电视剧《老中医》第十三集中有名医赵闵堂为患者悬丝诊脉的剧情,相信很多追剧的小伙伴都对这个镜头印象深刻。那么,悬丝诊脉真的存在吗?一根细细的丝线一头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另一头由医生掌控,凭着丝线一端的震颤感受脉象、诊断疾病,病人的脉象就能通过丝线传达给医生吗?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其中脉诊又称为“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其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通过脉诊进行诊察,医者免不了会接触到患者的皮肤。放在现代,切诊是很简单的操作,可是在强调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古代社会就成了个大问题。《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太太、小姐们尚且可以从帷帐里伸出手臂用一块绸布盖着让男医生诊脉,但是历史上宫廷医官为皇亲国戚的夫人、小姐们诊病可不是这般情景,由此也就产生了悬丝诊脉的故事。

关于悬丝诊脉,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时,慈禧太后患有顽疾,但是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皇家礼仪规矩繁多,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时是不能靠得太近的,这也影响到御医诊察,导致慈禧太后的病一直没治好。有一天,慈禧太后又不舒服了,这次唤来了一名陈姓御医,“陈御医,我今儿个不太舒坦,还是老毛病,你来瞧瞧吧。”陈御医站在层层帷帐之外,只能看见慈禧太后模糊的人影,无法上前诊治。于是,陈御医想到古时牵线诊脉之法,慈禧太后听了顿觉神奇,命宫女们取来红绿丝线系在手腕上,让站在帷帐外的陈御医把脉。过了一炷香的功夫,陈御医大笔一挥,开了三贴药方交给宫女去煎药。时日不长,慈禧太后便药到病除,陈御医也被赏赐了一块“妙手回春”的金匾。多年以后,陈御医卸职还乡,谈到这段悬丝诊脉的往事,他笑道:“哈哈,当年我为老佛爷悬丝诊脉,其实是我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罢了。”

原来,当时陈御医听说自己要进宫为慈禧太后看病,十分焦虑。宫里的御医个个都很有才能,却谁都没能治好太后的病,思来想去,陈御医想到一个办法:他用重金疏通了太后身边的内侍、宫女,仔细询问太后的日常起居饮食,得知太后的病其实是贪嗜螺肉所致的积食,只需消食健胃即可治愈,因此便上演一场悬丝诊脉的戏码,不但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也使自己化险为夷。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清楚悬丝诊脉的秘密了呢?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悬丝诊脉的故事,但是在官方及公认的权威史籍中鲜有提及悬丝诊脉者,这不是疏漏,而是因为悬丝诊脉确实没有科学依据。

“悬丝”只是一件神秘的外衣,事实上医生在诊脉之前往往已经通过多种途径获知病人的详细病情,从侧面做到了望、闻、问,因此才能在悬丝诊脉之后做出胸有成竹的判断。

猜你喜欢

御医扁鹊慈禧太后
Painting the Buddha
止痒良药
神医
神医
京剧武生的机敏
讳疾忌医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止痒妙招
讳疾忌医
慈禧的御用司机:中国醉酒驾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