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

2019-10-08唐榜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唐榜军

【摘 要】生活化思维教学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运用生活化思维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经验及常识等要素促进课堂与生活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56-01

教育源于生活,只有基于生活的教育才能为之教育。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谈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更需基于生活化思维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因此生活化思维教育对初中道德与发展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实际过程中,切实贯彻生活化思维模式,促使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知识内化的效率。

一、构建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发展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需要推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最终归宿仍是生活。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核心是构建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多样式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作用,回归生活,在学习中感知生活。初中学生正处于“体悟生活、提升思维”的发展阶段,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有效實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有利于枯燥知识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基于生活化思维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促使教学知识生动,易于理解,学生将知识与实际更好地联系,用于生活,提高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构建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发展教学模式既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概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联系实际生活讲解道德与法治问题,将生活问题与道德和法治相衔接,把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相关联。体现“道德与法治知识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能动性,让学生学会使用道德与法治的思维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之,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触加深,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进步发展。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拥有两层含义:一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必须符合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道德素养,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同时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有所感知,有利于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据有关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未彻底贯彻实施新课改的政策制度,生活化教学思维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未得到应用。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为主要教学方式,一味单纯地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课堂缺少互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降低教学质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缺乏理解,不能正确定位生活化教学理念,难以摆脱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中仍以教材为主,对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难以正确运用生活化思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二是教师对新课改的政策理解不清晰,未能做到严格执行新课改政策制度,致使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主导,不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知识源于生活,是与现实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知识,每时每刻都能接触感知,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法制则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二者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基于生活化思维教学,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促使学生深切感知到道德与法治紧密连接,使其从生活化角度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因此,教师需要深挖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资源相整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2.基于生活化思维,激活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加侧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以学习教材为主,脱离实际生活。如学习仅是单纯学习教材内容,缺乏应用。因此,在课堂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为主,促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学生易于感知,容易模仿,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如教育学生在家要为父母亲人着想,在学校要为老师同学着想,在社会上要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体悟生活、发散思维,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3.基于生活化思维布置作业,加深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解。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基础,与生活脱离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育缺乏生气。因此,生活化思维的运用不仅体现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上,课后作业布置需要基于生活化思维,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布置适当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因此,基于生活化思维布置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尤为重要。如在对“爱在家人间”的内容讲解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帮服务做家务、看望爷爷奶奶的课后作业,要求有照片记录和相关文字描述及感悟,让学生通过为家人服务的行为,感受家庭的责任,家人之间的爱,并通过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制教育更突出,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初探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