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三课堂”建设初探

2019-10-08冉真真刘佳欢董华吴星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冉真真 刘佳欢 董华 吴星

摘    要: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之外出现的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为基础,以丰富的网络产品、网络信息等为学习内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可以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三课堂”,教育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渠道、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影响。高校应当从构建内容体系、打造工作队伍、建设新媒体平台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 “第三课堂”    新媒体    大学生

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平台,信息化传播为基础,新媒体技术、手段为支撑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不仅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更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1]发布,要求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

近年来,各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已由传统媒体平台转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平台,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渠道、主阵地问题也就成了众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校园里的“第三课堂”

教学课堂通常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分。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是高校课堂教学主体。高校中,第二课堂常常指在第一课堂教学课程之外的所有活动,或者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衍生和升华[2],大致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文艺体育等方面内容。

1991年,江桐[3]提出“第三课堂”是一种无形的课堂,广阔而无固定的场所,时间约等于第二课堂的10倍,对学生影响巨大。2000年,郭厚良[4]提出把基本教学活动之外学生所有课余活动称为“第三课堂”,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第三课堂”的时间,赋予一定的教学职能,着眼于综合能力的培養。2005年,何慧星等[5]认为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三课堂”,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道德素质的影响;学习风气的影响;心理素质的影响;行为习惯的影响。2008年,王多明[6]认为“第三课堂”指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通过调查、实习等形式,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得到的实践锻炼。2008年,史迎霞[7]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

2010年,王利军[8]等认为虚拟网络世界应当被纳入教育体系,成为第三课堂。2014年,杨炳庆等[9]认为由学校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系统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可称作第三课堂。2016年,沈崴[10]认为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思想的“第三课堂”。

从以上众多研究者的提法和定义看,对于“第三课堂”的具体定义有待进一步讨论。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交互性和隐匿性等特点[7],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呈现出“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生活、学习状态,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和内容。因此,可以将“第三课堂”定义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为基础,以丰富的网络产品、网络信息等为学习内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可以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虚拟课堂。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变化性,“第三课堂”建设显得非常紧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正面临着新问题。

二、“第三课堂”教育作用的三个表现

当下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达到普及,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易于接受新事物,传统第一、第二课堂已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需求,“第三课堂”由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信息获取、意见发表、沟通交流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变化和便利,大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第三课堂”实践,“第三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教育渠道,由“单线式”转变为“网格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原来“单线式”的,只能由信息发布者通过后台操作将内容上传,用户只能单向读取的渠道,快速转变为以分享为特征的实时网络,不论什么类型的用户在互联网上均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自由使用,形成“网格式”的教育渠道。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1]显示,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为10.6%,学历高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的“高黏度”用户,其在网上通常会花大量时间,如线上学习、线上交友、线上娱乐、线上购物、线上订餐等,众多信息交流渠道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教育者要想引导和影响大学生,真正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了解他们的“语言”、融入他们的“生活”、懂得他们的“方式”,才能消除与他们的距离,走进他们构建起的“网络世界”。

2.教育内容,由“经验化”转变为“多样化”。

在互联网尚未发展成型之初,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育者仅仅凭着信息和经验的优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然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第三课堂”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尤其由于网络的开放、即时、互动、自由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递者、接收者,使“第三课堂”成为影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群体不再被动接收消息,而是可以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地,按照个人喜好进行信息搜索、阅读、分享、发布,对于教育者来说,“经验化”的内容优势不复存在,复杂、多样的内容取而代之,如果不能及时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必将加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因此,这对教育者是否能够因“网”而变、因“网”而进、因“网”而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3.教育形式,由“灌输型”转变为“引导型”。

如今,網络化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给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可以说,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9]。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对于灌输说教的方式不愿意接受。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具有很大的难度,尤其考验教育者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针对这些问题,对当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做出改变,由原来的“灌输型”单一模式,转变为通过内容产品创新、方式方法革新、资源功能更新达到“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使用各种网络文化产品,使“第三课堂”的教育内容透过“眼球”直达“心灵”。

三、建设“第三课堂”的三个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学生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主流媒体的关注度远不及其他媒体渠道,大部分信息都从微信平台自媒体、微博、新闻客户端等获取,其政治正确性、内容准确性等都无法保证,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愈发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并积极掌握话语主动权,结合当代大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生活状态,主动把网络阵地打造成为学生喜欢、爱进的“市场”,不断增强“第三课堂”在弘扬主流文化价值中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由此可见,理解“第三课堂”的特点,抓住“第三课堂”的核心,把握“第三课堂”的规律,建设好“第三课堂”,对于高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根据笔者工作经验,以及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提出建设“第三课堂”的三个对策。

1.构建形式多样、极具吸引力的内容体系,增强亲和力。

“第三课堂”建设应当以内容为王,高校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则是其中“关键一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关键需求,充分汇聚课内外、校内外优质资源,并依从学生体验出发,依照新媒体传播规律,构建形式多样、极具吸引力的内容体系,增强“第三课堂”内容的亲和力,着力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中建立“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情境空间[12]。

一是全系列的内容形式。进入“微时代”的今天,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课、微网站、微电影、微活动、微资讯等形式的“微作品”[13],在“两微一端”形成包含视频、图片、文字、音频等全系列的内容形式,制作富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网络文化产品,引导价值、引领思想、激发情感共鸣,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正面思想引导。

二是全覆盖的内容体系。当前,影响大学生的内容来源颇多,大学生群体无时无刻不接收着来自各种类别、各条渠道、各方声音的内容,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因此,高校“第三课堂”的内容体系必须全覆盖,包含校园文化、时事热点、社会评论等与大学生群体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内容,而校园文化还应当涉及学业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就业求职、奖学励行等方面内容。

三是全方位的内容反馈。“鞋子合不合适,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因此,建立起全方位的内容反馈制度,能够对内容形式和体系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来自内容受众群体的真实反馈,反向刺激内容体系建设,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用他们熟悉的“网络话语体系”创作出他们喜爱的“网络特点产品”。

2.打造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工作队伍,增强战斗力。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14]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阔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因此,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工作队伍,对于“第三课堂”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挖掘自身各种优质资源、整合各类优秀内容、合拢各类优势力量,合力推进“第三课堂”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配齐配足人员,由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重视工作队伍建设。要做好“第三课堂”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工作队伍的建设必不可少,高校必须在打造专业的工作队伍上下功夫,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为“第三课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途径。

二是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应当关注这支工作队伍专业技能的提升,组织技能培训、实践训练,使其政治意识过硬、业务本领过硬、创新能力过硬,懂得把握“第三课堂”规律,能够做出符合大众口味的“家常菜”。

三是形成完备工作机制。有了队伍、有了能力,工作机制是工作开展是否具有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工作机制,充分保障技术队伍的工作开展,为“第三课堂”功能发挥提供“有力度”的支持,繁荣校园文化、推进主流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3.建设覆盖面广、活跃度高的新媒体平台,增强可靠性。

“第三课堂”要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场”,就必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内容创作规律、网络传播规律等建设成为学生喜欢、常来、愿留的“市场”,必须坚持从信息聚合、生活服务、互动社区等方面切入,依托渠道和资源优势,实现网上网下牢牢黏住学生,提升“第三课堂”的服务黏合度和使用影响力。

一是打造全媒体平台矩阵。这个“市场”也就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接受、深受喜爱的,覆盖面广、活跃度高的网络平台,既包括官方网站、社交平台等传统平台,更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空间、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专注主旋律教育、诚信教育、荣校爱校教育等方面,打造原创精品,引导正能量发声。

二是强化新媒体教育功能。高校必须破除以往的陈旧观念,改变原有的网络管理策略,创建符合“第三课堂”规律的新媒体工作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新媒体群,紧跟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热点,通过策划专门的传播主题,做到“能发声、敢发声、勤发声”,强化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主动出击”占据“市场”制高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短平快”的特点,以碎片化、易分享、成体系的形式,起到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三是遵循受众者学习规律。“第三課堂”的内容创作、平台建设,首先应当遵循受众者的学习规律、吸收规律,这样才能真正使得网络产品深入人心、发挥应有教育作用。加强符合受众者学习规律的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大学生群体通过自我建设达到加强自我教育的目的,善于发现引导青年师生的新思想、新点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第三课堂”呈现“自我建设、共同受益、良性循环”的局面。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15]上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掌握新生事物规律,学会使用新工具、运用新方法、发挥新作用,“强化意识、担起责任、坚守阵地”,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实施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2015.01.

[2]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3]江桐.别忘抓“第三课堂”[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1(2):69-70.

[4]郭厚良.高等教育第三课堂的设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0(1):13-14.

[5]何慧星,张爱萍,孙桂香.论新时期大学生第三课堂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6]王多明.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资源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昌吉学院学报,2008(4):54-56.

[7]史迎霞.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10-111.

[8]王利军,郑璇.浅谈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建设[J].科技信息,2010(29):158+162.

[9]杨炳庆,李隽.浅谈高校第三课堂建立[J].科技资讯,2014,12(20):167.

[10]沈崴.“第三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12-115.

[1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 96882.htm,2018.08.

[12]苏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EB/OL].http://www.jyb.cn/high/sjts/201502/t20150205_612542.html,2015.02.05.

[13]金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微文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76-78.

[14]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2018.08.

[15]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09.

基金项目: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XSSZ-ZD-01)。

猜你喜欢

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