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

2019-10-08陈雯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留守儿童

陈雯

摘    要: 本文以湖北省孝感地区为例,通过总结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出的经验,结合理论与实际,明确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社会化、地方特色化、法制化和家校联合这七个方面,建设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团体心理咨询    志愿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一)留守儿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劳动力跨区域的流动成为必然,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受户籍制度、经济条件、入学等条件的限制,一些进城务工的父母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原籍,出现了一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留守儿童”群体因此形成,且规模越来越庞大。根据段成荣等测算和分析,2000年我国留守儿童规模为1981万,2005年上升至5861万,2010年达到6102.55万,且80%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或农村。依照2016年2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研究显示,早期童年经验、家庭环境及主要抚养者在儿童人格塑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都由祖父母或亲戚抚养,家庭结构不健全,亲情缺失,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相对较差,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留守儿童人格乃至三观的形成,甚至会引起心理或精神疾病。

(二)对留守儿童心理帮扶现状

目前,国家和政府的资助政策对留守儿童有所倾斜,但主要集中在对教育资源、物质生活等方面的改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尽管现在全国中小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缺乏针对普通学生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帮扶理论和机制。

本文意在探讨如何依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大学生志愿者,将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由点及面,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标准化、常态化和持续化,促进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志愿服务机制提供些许参考资料。

二、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机制的建设

(一)依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专业化建设

一直以来都是民政、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提供多种帮扶政策,主要是对留守儿童经济上和教育资源上的倾斜,但是针对留守儿童最显著的问题——心理成长,各部门大都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儿童发展心理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各群团组织大都缺乏儿童心理方面的专家提供专业的意见和指导,更何况面对心理成长问题更加复杂的留守儿童。尽管政府部门会经常联系有资质的学校进行联合帮扶行动,但没有完善的机制和系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达到很好的帮扶效果。

尽管一些中小学现在已经配备了心理健康机构和专业教师,但是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依然不能和已然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高校相比,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留守儿童心理帮扶上具有巨大的专业优势,凭此便可以建立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并且高校科研优势可以对留守儿童的团体心理咨询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探索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制定更加符合留守儿童心理需求的心理帮扶策略。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帮扶,应以行政部门为牵引,以具有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资质的高校为主导,制定专业的留守儿童心理帮扶理论依据和实践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

(二)团体心理咨询的科学化建设

从全国心理学工作者的数量、精力及留守儿童的庞大规模看,运用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是不现实的,团体心理咨询在解决规模如此庞大且心理需求相似的留守儿童群体则能发挥巨大的优势。相对大一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咨询更具专业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团体心理咨询以面对心理正常、有塑造健全人格需求的学生,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以心理咨询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健全人格为导向,通过设计各类活动,建立同质性、封闭结构式的发展性团体,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儿童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增强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人格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团体心理咨询虽然有着如此巨大的优势,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发出一套既具有扎实的理论依据也具有良好实践效果的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团体心理咨询指导方案,甚至大多数所谓的团体心理咨询还是本着跟儿童做做游戏谈谈心的原则,并没有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制订科学系统的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笔者所在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长期进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帮扶中,逐渐摸索和制定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案,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科研合力、政策支持、实践困难等各种主客观原因,至今方案还在不断修订和优化,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效果还有待考量。因此,留守儿童的团体心理咨询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亟待解决,需要大量心理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

(三)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针对留守儿童帮扶的志愿服务团队,但能够建立起一支身心素质良好、专业知识充足的志愿服务团队的高校寥寥无几,致力于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志愿服务则更加稀少,大都还是针对留守儿童经济上和教育资源上的帮扶,例如捐财捐物、义务支教、医疗服务等。团体心理咨询相对于个体心理咨询,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大学生志愿者受过高等教育,在经历过一系列专业指导和培训后,可以充当团体心理咨询的指导者,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留守儿童心理帮扶志愿服务队,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学工作者人数和精力上的不足。

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一方面是志愿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比如志愿者是否有身体上的传染性疾病,心理是否健康,性格是否适合做志愿服务,甚至对志愿者的挑选根本就不需要标准,只看重个人意愿,这种现象很可能导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对留守儿童身心造成伤害。特别是在挑选志愿者的过程中,对曾经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曾经的留守经历对其从事志愿服务有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待研究。另一方面是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制度、服务流程和管理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凭喜好和心情参与的一种活动,没有责任感的要求和制度的约束,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堪忧,例如志愿服务工作理念和制度的模糊,志愿服务流程的不科学,志愿者的管理混乱,没有对服务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等,这些都是现今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所在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直接进行指导的志愿服务队,从成立至今,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逐步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起一套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的制度规范,但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学校或地域的志愿服务中,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要将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推广并长期实施下去,保证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科学有效性,必须依靠大量高素质的志愿者,对志愿者的挑选和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志愿服务的制度、标准和准则必须逐步建立,才能使团体心理咨询效果最大化。

(四)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相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9月26日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推动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许多省份和地区已经相应制订了一些政策方案,例如安徽省出台了《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实施意见》、浙江宁波市内出台的《宁波市关于做好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方案》等。这些政策和方案都明确指出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新兴力量,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社会服务需求,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包括协助做好救助保护工作、主动履行强制报告职责、配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及积极开展社会关爱服务等。从他们的任务范畴看,是比单纯的心理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更适应留守儿童的帮扶需求,因此单纯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志愿服务只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帮扶的起点,最终要落实到建立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上。

在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鼓励相关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或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比如将基层团干部、基层妇女干部等纳入相关部门社会工作培训范围、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推动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取社会工作者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等,提高专业能力。第二,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可以通过免费提供场所、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孵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笔者所在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孝感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孝感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在近几年的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志愿服务中提供了免费的个辅和团辅场所,跟孝感市当地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服务的长期合作,同时也在考虑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社会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服务。第三,有关部门可以推动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协助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五)志愿服务的地方特色化建设

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不一样,因此,当地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很可能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区别,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要符合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特点。比如经济极困地区首先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帮助其脱贫脱困,山区的留守儿童主要解决的是教育资源的问题,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首先要解决的是民族差异和文化融入的问题。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帮扶最好能结合当地的需求或者特色文化,将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像春风化雨般服务当地。

笔者所在孝感市的“孝德文化”是该市的标志性文化,孝感也是从“孝感动天”这句话中衍生而来的,并且孝感市孝德文化研究中心就设立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成立了中华孝道创业园,其以“孝德文化”为中心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已持续多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定期联合关爱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工会举行亲子活动,加强学生和家长的感情联结,促进沟通,对主要监护者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和讲座等,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留守儿童自小与父母疏远,与父母的感情薄弱,留守儿童的团体心理咨询应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将“孝德文化”融入团体心理咨询的具体活动中,加深留守儿童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尽量消除留守儿童人格形成时亲情缺失造成的不良影响。

(六)志愿服务过程的法制化建设

现今各地各部门的志愿服务大都是比较混乱无序的民间活动,很多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大都没有法制意识,甚至产生一些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上述现象频发,主要是因为有关部门对志愿服务没有建立明确的行动指南和法律法规,志愿者自身的法制意识很淡漠,认为只要是志愿服务就一定是好的。因此,地方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至少有行政约束力的社会服务制度,保证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合理合法性,防止意外伤害,提供行政和法规保障。

(七)志愿服务的家校联合建设

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学校的教师编制和数量的不足,学校很难做到家访的常态化和持续化,一般只在重大节点进行家访,或者只对重点对象进行比较深入的家访,因此留守儿童的家校结合建设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大批量经过培训和指导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为留守儿童学校的教师提供深入细致的信息。一些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根源都在于家庭,只有深入家庭才能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制定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团体心理咨询,特别是对于半留守儿童—只有母亲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或者城市留守儿童、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等这些处于学校老师重点关注之外的儿童,他们虽然都属于留守儿童的范畴,但家庭背景是大相径庭的,心理需求可能與普通的留守儿童存在差异,持续和深入的家访对制定和修正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案是有巨大帮助的。因此,团体心理咨询的志愿者不只是局限于对儿童的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校联合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5.

[2]熊薇.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与社会服务:一个质性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3]张连生,杨洁,朱玉婷.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170-171.

[4]朱艺华,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云公益”路径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51-156.

[5]高中建.留守儿童帮扶需求与公益组织介入研究[J].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2018(6).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7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留守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项目”(项目编号:2017S JJPD301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留守儿童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