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本科专业办学质量刍议

2019-10-08解成骏张志信徐怀春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解成骏 张志信 徐怀春

摘    要: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服务一方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是当代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的根本。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源泉、归属。结合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整改,强化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探索,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办出有特色。

关键词: 专业办学    人才培养应用化    课程建设精品化

2017年,文山学院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专家组的检查,专家组经过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形成了《关于文山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考察意见》,对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开出了药方”。

专家组对学校的总体评价是:“以评促建成绩”比较突出;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明确;服务地方意识强烈;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四个促进”的效果比较显著。虽然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路径、特色培育的方向的选择很好,但一定要加强内涵建设,加快转型步伐和结构调整,通过整改,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保基础、强核心,重能力、拓应用”课程体系,强化教师培养,建立完善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借力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整改,强化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一、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地方本科院校升格,如何做强、做大?本科教学质量关系到育人的根本。教育是有阶级性的,人才培养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吃中国饭,说中国话,办中国事。在中国办高等院校,培养中国人,一定要“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服务一方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是当代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的根本”[1]-[2]。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办学目标不同,办学不能“一刀切”,作为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立足本地、服务本地、面向全省、辐射全国。

二、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怎样的人才?这是地方新晋本科院校必须明确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较好地服务本地相关行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如,文山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为“立足文山,面向云南,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稀有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等加工、工程设计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够在矿物加工领域内从事生产、管理、工程设计、相关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为“立足文山,面向云南,培养适应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办学实践表明,“服务地方,应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是可行的。

怎样培养?坚持“专业与产业的融通,课程与岗位對接”行之有效[3]-[4]。2014化学与工程学院获批教育厅转型发展试点“矿冶化工专业群”建设项目,2015化学专业获批云南省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化学转型试点项目,抓住改革机遇,矿物加工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等专业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优化“专业基础、核心、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课程体系,“保基础、强核心、增应用”,校企共建平台、订单等多元化培养学生,双师型师资比例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就业、创新创业初步形成多元化,毕业生实现了“下得去,留得住,会工作”的培养目标。特别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对照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选矿车间的生产状况,完善重选矿、浮选矿、磁选矿、碎矿磨矿等校内实验室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的融通,课程与岗位对接,工学交替,提高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彰显专业教育的“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产、学、研三对接”,构建满足行业专门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从事相关行业的能力。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职业实践”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际生产环节嵌入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办学实行与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文山铝业、马关锌业公司等矿物加工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4人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及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内容90%以上来自生产,真题真做,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学生实习、实训就完成就业培训。

特色是生命力。办学就是要有特色。文山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学理念,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依托文山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三七”为主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民生的发展办好化学专业,受到了社会的肯定。近三年,学生初次就业率87.5%,年终为98.5%,用人单位满意度95.66%,绝大多数已经成了文山州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而且为医药、食品、矿物加工和冶金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

三、强化科研驱动,提高创新应用能力

强化科研驱动,提高创新应用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如文山州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584处,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39处,虽有云南省重点建设的30个工业园区1400多个从事金属矿的采、选、冶的企业,文山州启动建设的马塘工业园区有80多个从事金属矿的采、选、冶的企业,但文山州矿产资源开发率仅在10%。教师紧紧围绕文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展应用研究,申报了《细菌浸出伴生氧化铜矿回收实验研究》等省厅研究项目6项,《云南华联锌铟公司细粒锡石回收选矿新工艺研究》等校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EI收录1篇,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中完成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提高。

四、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考虑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加大教师尤其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大办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继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学校要系统地从质量标准确立、质量管理、条件保障、质量信息收集、自我评估制度建立、信息反馈和改进等方面,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办学探索。在进一步加强和地方政府、企业、行业联系的同时,加强和国内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采取学习、借鉴、合作的办学的战略,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并结合文山学院实际,形成发展模式,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五、课程建设精品化,提高教学质量

要完成人才培养,首先定位合理,其次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建设精品化。根据学校定位、人才培养需求,化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化,由“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发展”构成。其中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及其实验;职业能力形成、发展课程有化学教学论及实验、化工原理、精细化工、波谱分析、化工安全工程、药物分析、化学专业英语、食品化学、分离与富集技术等;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中“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其实验”等四大课程均为精品课程且由高职称教师承担、把关,凸显核心课程,强化实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要求。

六、探索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提升办学质量

提质转型永远在路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强化学科专业群建设,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服务区域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办出“地方”特色,切记“求全、求大”[4]。文山学院办学一定要突出服务“地方发展”“三七”“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等支柱产业,创新设置“大三七学院”“理科学院”“工程学院”“师范学院”“民族艺术学院”等认真调整院系;重构优势专业群,设置三七大健康专业群、师范专业群、民族文化、旅游专业群、应用工程技术专业群等,强化办学,提质转型发展。进一步探索办学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既能更好地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又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文山学院与“文山金七药业”“中澳生态园”等创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的问题,同时科研通过学校科研成果尽快转化生产力促进企业科研开发水平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企业与学校都有利。

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始终没有尽头;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经济升级转型和云南生态发展,“一带一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时代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文山学院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继续全面落實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强化整改工作,把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放在首位,认真践行“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办学理念,“明德笃行”的校训,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文山学院精神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文山西畴精神,借助即将开展的专业评估建设工作的开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尽快把文山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培训大学,为文山乃至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世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02):9-11.

[2]程光旭.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18-7-30.

[3]王旭东.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09-15(9).

[4]马庆栋.应用技术型人才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04):35-38.

基金支持:

1.2014年云南教育厅转型发展试点“矿冶化工专业群”建设项目

2.2015年云南省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化学转型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