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

2019-10-08张珂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珂

摘    要: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培养路径,是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立学院    人才培養

1.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不同于公办院校,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学院的硬件设备不断加强,社会声誉和认可度大有改善[1]。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索。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内涵,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科学及教育价值。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教育价值,以强化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培养,形成独立学院特色教育,是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有益探索。

2.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独立学院有效利用母体高校的师资、硬件设备等办学资源,参照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

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有着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2],能及时根据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以“应用”为特征,强调基础性、实用性,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着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2“通、专”结合的教育模式。

独立学院大都采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其开设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教育则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用能力,以增强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着力点。

2.3追求特色办学。

独立学院因其所在地域、办学资源的差异,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本校实际,利用优势因校制宜。同时也要强化母体高校所具有的办学特色,有了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学生在市场中才有竞争力,才能形成品牌,使独立学院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1]。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意义

3.1有助于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内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独立学院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本科生的特点,如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较强,个性化明显,集体意识与纪律观念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帮助其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教育,强化集体意识与责任感。并且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和了解,有利于扩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

3.2有助于独立学院发展特色专业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学校都要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近年来,教育部及各省、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与实施高等学校的各项评估工作时,都把“办学特色”列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如何理解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如何挖掘、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必然成为独立学院进一步健康成长关注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特别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比较薄弱,专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母校。但从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看,专业的特色建设已成为其提升教学质量、创造专业竞争性的关键。专业结构是高等学校安身立足的基础,因此是独立学院适应社会变革的关键。没有合理的专业结构,独立学院难以形成特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社会竞争能力的人才。因此,在独立学院发展历程中,专业结构的调整应当作为各院校发展策略的重中之重。

办学特色是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要,在一定的办学指导下,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独到的教育思想、独特的办学风格、灵活的办学机制等,它是学校独特性、杰出性的表现[2]。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本土化”的特征,本地区特有的历史和传统民族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都是创建新学科的依据,为开发特色专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如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将当地青神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作为该校的特色专业;哈尔滨大学美术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校特色专业,重点研究黑龙江流域珍贵的民族文化,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勃利黑陶、萨曼服饰、鄂伦春族刺绣、赫哲族剪纸、民间纸扎、鱼骨工艺等[3]。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特色专业,既是独立学院提高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为社会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需要。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