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设施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

2019-10-08董璐

设计 2019年17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

董璐

摘要:文章旨在于对浙北地区农村现有公共设施进行适老性的改造设计与研究。首先对农村内的公共设施进行现状分析,找出主要的适老性缺失问题;再对老年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对适老需求进行总结。针对公共设施现状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设计研究,提出相应的改造对策。该结果可缓解现阶段农村生活环境中设施上养老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 公共设施 适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9-0056-04

引言

随着国民生活、健康水平的综合提高,以及持续多年的年轻人口城镇化迁移,中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城市而言更为严峻。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表明,58.7%的老年人认为存在居住环境不适合养老的问题,其中农村地区该观点占比高达63.2%,由此可见当下的农村养老缺失问题尤为严重。老年人群作为农村内的主要使用群体,对于本地的公共资源及生活环境具有较大养老依赖。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地区在经历了新农村改造及美丽乡村基础建设后,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村内的公共设施并未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需求,环境养老功能还不健全,相关适老性需求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此文章从农村公共设施资源的角度进行适老综合改造研究,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环境内公共设施适老性薄弱的问题,以长远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

一、农村公共设施适老性改造的必要性

通常而言,农村的生活、生产方式相对比城镇更为单一,老年人的生活要求也更加简单。农村内老年人从曾经的主要劳动力提供人群转变为具有养老需求的弱势群体,这些家庭角色、社会地位的转变,会导致晚年时期的他们心理产生相应变化。他们普遍容易产生失落、孤独及缺乏安全感等负面情绪,渴望与人沟通交流以及获得归属感。随着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迁移,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嚴重,农村内老年人受到的关注和保护远远不够。

以现有的公共设施资源配置来看,本地村民的日常使用功能覆盖还不完善,考虑到农村老龄化的进程速度,老年人的照顾缺失问题会持续加重,这会导致老年人进一步被社会边缘化的状态。本次农村公共设施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以浙江北部地区农村为研究实践点,在充分调研了解农村公共设施适老性的现状不足之处后,收集老年人养老真实诉求,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公共设施养老性改造建议。通过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来提高老年人居住环境,形成积极的养老氛围。

二、现状调研分析

(一)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选择浙北地区杭州市富阳区新一村与嘉兴市嘉善县渔民村这两个村落作为实践研究场地。这两个村落均位于浙江省北部的发达地区,其中的农村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村民生活居住的条件较好,这为适老性公共设施改造提供了较好的前期基础。本次选择的两个农村村落面积、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等各项指标相近,具有合理的参照性。

调研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在每个村范围内选择3处老年人可利用的主要公共设施区域,对现有设施类型、所在位置、功能布局、使用人群等方面进行数据信息收集,归纳总结适老性方面缺失的主要问题;其次,对使用区域内老年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性、活动范围、本土化要求等方面收集他们对于农村公共设施的使用需求。调查问卷由主观选择题与开放式问答题构成:主观题的设置目的是为了直观获取适老使用需求数据;开放式问答是在主观题之后进行,针对问卷结果进行深入访谈,以掌握不同受访者的特征化需求为目的。调查问卷总计发放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其中男女比例控制在1:1。开放式访谈的采访人数为30人,未限定男女比例。

(二)公共设施现状调研结果

通过总结以上地区的农村公共设施现状后,发现现阶段在适老性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公共设施理念普及性差。现阶段农村中的老年人可以利用的公共设施设置点较少,大多以简单的体育娱乐活动设施、公共绿地为主,分布位置较散。本次调研中随机采访了村内老年人,沟通后发现近五成老年人对公共设施并不了解,可以看出公共设施的普及性并不乐观,公共设施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入及传导。即便是对公共设施有所了解的老年人,对农村内公共设施的使用现状普遍表示不满意,原因主要是设施数量少,无法全面覆盖到日常的使用。在调研走访中也发现,政府、社会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推广建设还不够重视,尤其在功能设定上没有照顾老年人群的使用,普遍认为提供给老年人足够的活动场地就可以满足当下的适老性需求。

2.功能设置简单、定位单一。从目前农村公共设施的功能布局上看,大多数区域内公共设施的功能相近,表现形式基本相同,且重复性高,缺少功能的混合使用。在渔民村与新一村六处考察点内所提供的公共设施来看,每处的功能组成都比较简单,超一半的功能与体育运动设施相关,功能形式相似性较高。以新一村湖源乡中心小学附近区块为例,此处的主要使用人群是青少年。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外,公共设施的功能限制是阻碍老年人活动参与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年人体能明显下降,已经无法参加运动量较大的体育运动。对比同村内社区卫生院附近的区域,老年人对场地内简易体育公共设施的利用率相对较高,因为设施符合他们的运动需求。使用功能相同、设施组合不够多元化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几处调研区域,现在的公共设施服务的通常是某一类特定人群,老年人的社会属性需求往往被忽视,设施的人群覆盖面窄。

3.公共设施的设置选址缺乏规划、杂乱无章。一般而言,农村的土地规划都是从自由式发展而来的,在早期村落发展时并没有周全的规划方案或方向,所以导致了村内公共设施的设置场地大多是临时选择或者来自后期土地流转而定的。这导致了公共设施在进行区位选择时限制性较大,通常位于村内的中心区域或者交通不便的位置,位置偏差很大。例如渔民村与新一村内,公共设施的设置区域主要是在村内的重要公共类建筑物附近,这类建筑物普遍位于村内的中心位置。但是由于老年人家庭住址不同,加上年龄、身体的原因活动距离受到限制,除了周边居住的老年人外,其他村内的老年人对这些公共设施利用率普遍不高。

4.设施适老性差,养老属性不健全。本次调研的所有场地内,均没有相关的适老性设施,如无障碍设施或坡道、防滑地砖、伸缩式活动设施等。农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本身就比较缺乏照顾,再加上年龄、行动能力的限制,天气、季节等微小的外部自然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出行。公共设施由于缺乏对应的适老性保护、应急措施,无法保障老年人独自出行的安全问题,这会直接导致老年人感到无助与不安。如果老年人长期无法或者较少参与到公共设施中去,久而久之设施的社会养老属性也会丧失,形成养老缺失的恶性循环。

(三)使用人群需求分析

农村内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以自给自足为主,生活需求度不高,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低于城市中的老年人。他们日常外出的目的通常是以满足基础的日常需求为主,例如日常买菜购物、散步、就医等常规社会行为。即便如此,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类需求仍然未被满足,通过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农村老年人对公共设施的适老性需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安全与社交的需求:问卷调查从需求层次论中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五个方面对农村老年人进行需求调研后发现,53.63%的受访者表示在适老性需求中对安全性的需求是最大的,如图1。这主要受到了农村生活环境中医疗资源的制约以及农村内社会养老服务的不健全的影响,也具体证明了现状设施中养老安全的缺失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受访者中占26.32%选择了社交需求,这也是排名第二的养老需求。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农村生活模式简单,社会性是他们衡量老年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他们通过积极地参加农村内的各类活动来拓宽社交范围与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公共设施的安全性与社交性是满足环境养老的重要指标。通过帮助老年人安全出行和完善基本社交,可以提高他们的活动积极性,直接改善老年人的自给生存能力。

2.便捷性的需求:农村老年人所需要的便捷性包含了距离合适与方便使用这两方面因素。调查问卷中47.37%的老年人普遍表示接受的活动范围是步行5-10分鐘的距离范围内,如图2。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行动力下降、步行速度变慢,所以他们对于公共设施的设置范围、距离等交通可达性的因素更为敏感,离他们较远的公共设施一般利用率就会大幅度下降。进一步沟通后还发现,老年人普遍希望在公共设施的功能提供中应该考虑到必要的生产、生活补给,定点设置中小型的医疗点或诊所,用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使用需要,如图3.

3.文化性的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老年人可利用的活动类公共服务设施中以体育运动为主,文化娱乐类的设施所占比例很小。然而在所有设施最不满意度调查中,文化娱乐设施排名第二,如图4,这说明老年人对文化设施的需求很大。现在两个付内的主要设施是棋牌室和公共活动室,其中公共活动室的也经常被用作临时棋牌室。棋牌室的功能并不符合所有人的生活爱好与习性,这说明村镇内老年人的设施品质不高,还是有很多老年人无法进行固定场地的文化娱乐活动。对此进行了深入访谈后发现,老年人普遍表示当下农村里的文化氛围不强,精神文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当询问起老年人文化活动偏好时,他们表示尽管当下信息普及度很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换已经密切,但是老年人接收的信息量会相对较少,他们的思想、行为及习性与年轻时期相比差别不大。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与认可本土化的文化、习俗活动,而且需求度大,例如大多数老年人仍然热衷于村内的戏曲表演、文化演出等活动。

三、改造设计研究

根据前期的场地调研总结以及老年人的适老需求,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提出针对农村公共设施现状问题的改造对策。

(一)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从老年人的使用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他们在农村内使用公共设施遇到的多种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站在农村长效发展的角度打造适老性居住空间。

2.安全性原则。整合适老性使用功能,完善村内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造出稳定安全的适老环境;保障设施的长期使用,避免设计缺陷,做好风险控制与管理。

3.经济性原则。充分考虑场地内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与改造,尊重本地经济发展;从区位设置、功能布局、材料选择等多方面衡量经济技术指标,确保经济可行性。

4.文化性原则。挖掘本地文化特色,用文化为主体连接村落内外空间;凝练地域文化元素,促进村内物质与文化协同发展。

(二)改造对策

1.公共设施的功能整合。鉴于现有公共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单一以及覆盖面小等多种问题,在功能布局上需要对公共设施的功能进行调整。在改造设计前期应先对场地进行使用分析,从功能覆盖、使用人群、使用频率、距离设置及其他因素进行系统性的收集与评估,从而制定执行的标准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从问卷走访中发现,老年人的可接受步行距离大约是300米范围之内,因此需要在他们的居住地附近内分点多处的设置公共设施,以提高功能的覆盖面;根据他们的使用习惯来看,老年人更倾向于多功能的公共设施,所以在进行平面布局的时候需要将公共设施改造成小型功能组团的形式,以方便他们的使用。

在进行具体的组团功能设计时,首先应该保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基础要求。前期调研中显示老年人高频率使用的设施功能分别是商业设施、健身设施、社区服务,因此可以将这三个功能作为组团内的基础功能。其次可以恨据场地周边的老年人需求特征突显每个组团的主要活动功能:如在针对医院、养老机构范围内的老年人群时,公共设施的设计需要偏向于康复花园、治愈公园等医养结合的主题设施;在针对健康活跃性较高的老年人时,设计应偏向于活力运动、文化参与等体验式的主题设施。通过在每个组团中赋予使用主题功能方式与内容,达到丰富老年人的日常活动的目的,如图5。

从整体的空间组成来看,独立的主题组团可以视为村内的单个活力聚集点,通过交通路网可以将不同的组团串联起来,也就是相当于形成一个多功能自循环的农村养老圈。如图6,在这个养老圈内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满足基础生活需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活动能力到达不同功能属性的公共设施,拓展老年社交圈,提升老年人的综合使用感。对于农村的发展而言,公共设施的自循环圈内所有居民都是受益者,功能的完善可以弥补当下农村生活便利性差的问题,直接有效的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切实的改善振兴乡村下的生活居住环境。

2.无障碍适老保护。现状农村内的适老保护设施基本属于缺失状态,在进行公共设施改造时可从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提升、其他适老保护这三方面着手。

无障碍通道分为无障碍坡道和盲道,在设置时均应符合国家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在村内主要公共设施或者建筑物出入口设施无障碍坡道,可根据场地内的实际情况设置直坡道或折返坡道;地面材料应尽量选择摩擦系数大、沉重能力强的材料,如水泥混凝土,以保证使用年限;无障碍坡道设置时坡度尽量小于1:12,如有必要可设置休息平台,确保无障碍设施的安全、稳定使用。在村内主要人行道上设置相应的盲道,由于农村内的道路尺度并不规范,可能存在主干道人车混行且过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在道路边征用部分农田拓宽路面设置盲道。盲道的材料选择应考虑到经济性、耐久性;颜色可以选择较为鲜艳的色彩,用以区分与人行道之间的关系。

无障碍提升指的是针对现状已有的室内和室外的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的改造与完善。在现有公共设施内中老年人的经常使用的区域可划分或者设置无障碍专用部分,如在现有公厕内设置无障碍公厕;为了保障老年人的使用安全,在村内主要建筑出入口、商业设施及其他重要节点范围内设置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将地砖、墙砖更换为防滑、耐磨损材料;为了进一步完善无障碍使用,可在老年人出行的必经处增加适老性的便利活动装置,如设置升降扶手或者升降电梯等。

在其他适老保护方面,考虑到老年人生理条件的多方面退化,普遍伴随着视觉、听觉系统的老化等特征,对外界信息的接受速度减慢,因此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还可以结合场地特征多方面的保证老年人的安全性:

(1)根据场地道路情况必要时设施特殊人行道或者人行天桥,通过人车分流的形式保证出行的安全;

(2)根据交通路网的不同等级设置相应的灯光照明系统,保障夜晚外出的可视性;

(3)村内设置适老导视系統,可以增加盲文或选择较大的字体,方便视障人士阅读;

(4)安装监控系统与增加急救装置等,予老人以必要的安全感;

(5)根据场地的季节地区的气候问题设置对应的解决措施,如降水量大的农村则需要做好防涝措施;

3.提供特性化公共空间。特性化的公共空间定义并不是固定的,在保障基础功能使用的前提下,挖掘本地特性化要素进行适老性公共空间的设置。一般在农村内以文化相关内容为主,也可以根据每个村落的优势资源、老年人特殊偏好等多方面需求进行定义。

以本次研究的渔民村为例,作为浙北地区渔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村内已经具备了与渔业体验相关的多种文化服务与场地,但现在的公共设施主要是商业用途,使用的定位人群也是以游客为主。在这种情况会导致本地老年人的参与度不高,考虑到老年人对于本地文化具有很强的认可性参与性,可以在部分开放这些主题性公共设施区域,引导老年人参与到相关的文化活动中去。例如在渔业园区内设置相关的开放式文化体验与展示区,可以邀请老年人作为志愿者参与本地文化的宣传,或者允许他们作为参与者和游客共享本地观光、文化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地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还对本地的文化资源传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进行特性化公共空间设置时,考虑到男性与女性对于环境的需求点是不同的,所以性别差异也是需要考虑的设计因素。在设计时应尽量结合本地男女比例,分别统计他们的户外活动爱好,针对不同的使用偏好进行用地划分与功能设定。在本次调研中老年人对于公共设施的周边环境要求性别差异性很大,女性老年人喜欢相对安静的环境,而男性则更喜欢相对热闹的环境。这也反映出老年人之间具有矛盾的需求属性。女性老年人的体能、活动能力相对男性而言较弱,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停留在安静的休憩环境或者作为旁观者的角度参与周边活动,这有助于他们身心的放松与休息。但是男性老年人则偏好于热闹的环境,希望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可以弥补他们内心的空虚,增加自己的社会性。因此在同一组团的公共设施内或者相邻的组团中,可以采用动静分区的形式进行区块划分,避免单一的功能属性,兼顾到男女的不同需求。此外,农村内的老年人有相当大的比例是需要照顾儿童的,而且大多数老年人本身就偏好与和儿童共同活动,所以在动态活动区块内还可以设置简单的儿童活动设施,方便他们平日的生活使用。

最后,这些特性化的公共空间不需要局限于某一单一功能,也可以作为农村内的某种备用空间或者是补偿空间的形式出现。例如渔民村的渔业文化园中某些场地在平时可能是开敞的简易活动用地,但是在村内重大节庆时可以作为举力话动的主要场所,进行祭祀、宴请、临时演出等符合农村生活习性的公共活动。通过对空间赋予多元化的特性,开发老年人的不同生活方式。

4.建立设计反馈机制。在改造设计结束后,需再次对场地的使用现状进行调研与走访,从实际使用数据的角度对实施结果进行判断与衡量。整个过程遵循“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检验问题”的动态循环模式进行,这种设计的思路可以较好的避免一次性设计的后续缺陷问题。现在大多数的乡村改造都是从目的到结果的单项解决方式,但是由于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也是呈动态变化的,这是与农村基础设施模板化改造完全不同的。而且适老性设计实践的时间相对较短,这样的检验体系可以更全面、深入的推进农村适老服务。总结

目前全国范围内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行与落实中,作为深入推进农村老年居住环境综合提升的关键点,文章着力于解决农村老年人群的适老需求,从对现有公共设施改造角度完善和提高乡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

文章运用了多重研究方法进行适老性需求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适老性改造设计对策。不仅可以解决浙江农村环境的养老功能缺失问题,还可以弥补和完善现阶段适老性研究数据,为农村内其他养老型设计提供参考与依据。

通过适老性的改造设计,可以全方面完善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质量,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生活。由于现阶段国内在农村环境中的适老性公共设施研究体系方面并没有完善的研究,这与当下农村老龄化加快的现状形成巨大的需求矛盾,因此在农村养老服务上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的理由分析 
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自助食物冷暖柜设计
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角度浅谈自助食物冷暖柜设计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与思考
引导性设计在公共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一路惊喜
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和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小议衡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性表达
公共设施区位规划及相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