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研究

2019-10-08卢萍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安徽省公园监测

卢萍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合肥230001)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基因库”[1]。

安徽省湿地资源丰富,但存在湿地保护与人口增长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活动导致湿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脆弱性[2]。为保护湿地资源,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提高湿地管理效能,安徽省积极推进湿地保护政策法规建设及湿地保护体系建设等工作,尤其是湿地公园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在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湿地保护率,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 安徽湿地资源现状

1.1 湿地概况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其中长江、淮河位居全国七大水系之列。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湿地资源极其丰富,湿地类型多样。安徽湿地资源具有面积大、类型多、分布不均、水系发达、水质差别大和生物物种丰富等特点[3]。

2011 年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共有湿地总面积104.18 万hm2,占省国土总面积的7.47%,位于全国第13 位,在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区占有重要地位。由表1 可知,安徽省湿地类型共分4 类8 型,即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 类和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泊、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库塘、水产养殖场、运河/输水河8 型。其中自然湿地(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面积71.36 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68.49%;人工湿地面积32.82 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1.51%。

表1 安徽省湿地概况

1.2 生物资源

安徽省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尤其是湿地及湿地周边区域复杂、多样的水生生物群落、湿地植被和鸟类资源,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湿地景观和湿地文化[4]。根据近年全省范围内湿地调查结果、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普查、资料记载等[3],安徽省湿地维管束植物共有676 种(含种下单位),隶属于96 科302 属。其中种子植物86 科291 属660 种,蕨类植物10 科11 属16 种。

通过样线法、直接计数法和走访估计等实地调查手段,结合参考有关文献[3],调查统计表明,安徽省现有湿地脊椎动物有520 种,隶属于5 纲41 目111 科。其中鱼纲12 目26 科93 属189 种,两栖纲2 目9 科25 属38 种,爬行纲3 目10 科25 属33种,鸟纲17 目53 科125 属234 种,哺乳纲7 目13科24 属26 种。安徽省湿地脊椎动物中各纲物种数所占的比例最高的是鸟类,占比为45%;其次是鱼类,占比为36.3%;再者为两栖动物,占比为7.3%;爬行动物占6.3%;哺乳动物仅占总种类的5%。

2 湿地公园建设

2.1 建设意义

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体,是解决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5]。

2.2 湿地公园现状和分析

近些年,安徽省利用不同湿地资源秉赋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发展迅速。截至2018 年底,全省已建湿地公园64 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9 处(详见表2)、省级湿地公园25 处、市级湿地公园10 处,已建湿地公园总面积105 148.98 hm2。湿地公园的建立为湿地保护和利用带来强大动力,有效推进了安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4]。

由表2 可知,安徽省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类型以河流湿地类型和湖泊湿地类型居多,其他还有库塘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及采煤塌陷形成的湖泊湿地类型。从行政区上看,3 个市湿地公园建设数量较多,其中阜阳市7 处、合肥市5 处、安庆市5 处。国家湿地公园中,黄山区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2007 年批建,是安徽省第一个建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到2011 年,全省国家湿地公园12 处,现均已验收通过正式授牌。2015-2017 年全省湿地公园快速发展,共建了17 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未来3 年内,这些湿地公园要在相应时间段完成总体规划内容建设任务,建成各有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达到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标准,任务较为艰巨。

安徽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从2013 年开始发展快速,2013 年和2014 年建立的省级湿地公园中已有10 处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宣传教育、管理能力建设及机构设置等工作,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现省级湿地公园有25 处,其中阜阳市建有6 处,宣城市建有4 处,合肥市建有3 处,淮南市、芜湖市各2 处,安庆市、蚌埠市、亳州市、池州市、淮北市、黄山市、宿州市和马鞍山市各1 处;湿地公园面积达20 853.25 hm2,其中湿地面积14 507.26 hm2。2018 年1 月,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省级技术标准,对规范和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表2 安徽省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情况

全省有市级湿地公园10 处以上,2015 年宣城市建立6 处,2018 年阜阳市建立4 处,湿地公园面积达844.65 hm2,其中湿地面积602.67 hm2。这些湿地公园的建立有效提高了当地的湿地保护率,响应了湿地保护规划的要求, 同时对改善全省湿地生态功能、修复湿地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3 存在问题

3.1 特色不鲜明

目前安徽省湿地公园建设虽然数量不少,但大部分湿地公园存在特色不鲜明,建设模式化、简单化、公园化、园林化等问题,未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缺乏区域特色,没有突出典型性和代表性,湿地景观缺少唯一性和演替的自然性等特色[6]。

3.2 建设欠规范

安徽省部分湿地公园的建设还存在过分强调湿地公园的娱乐功能,淡化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宣传、监测、湿地保护等方面的功能,未能完全按照总体规划内容建设,建设欠规范性。少数县区未按照规划实施,低水平重复建设,未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湿地资源特点,盲目发展,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现象,忽视湿地公园建设质量和湿地的保护管理与利用工作。

3.3 机构不健全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设立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目前还存在即将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机构不健全,缺少相应的编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问题。湿地公园的建设涉及到规划、建设、旅游、环保、文化等部门,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协调建设中产生的问题。省级湿地公园和市级湿地公园的机构不健全问题也是普遍现象,专门为湿地公园成立机构的很少。

3.4 认识不全面

安徽省建设的64 处湿地公园中,国家级占45.31%,省级占39.06%,市级占15.63%。从数据看来,地方政府更重视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和建设,省级和市级湿地公园建设比例偏少。在湿地公园建设范围规划中存在未能全面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的问题,河流因行政区界,造成河流部分段或者中心线一侧是湿地公园范围,不能达到完整保护。

4 湿地公园发展策略

4.1 科学规划

《安徽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16-2030)》《安徽省“十三五”湿地保护规划》中均已明确了规划期间湿地公园的建设目标,远期规划到2030 年,安徽省湿地公园建设数量达96 处,和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以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一起形成安徽省完整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公园建设有序、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指导[7]。根据湿地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完整性进行合理选址,确定湿地公园级别,科学划分湿地公园各个功能分区,因地制宜制定湿地保护与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合理利用等各专项规划,使规划项目在科学的基础上具备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突出湿地公园生态和文化特色,以更好地指导湿地公园的规范建设和发展。

4.2 突出特色

针对不少地方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同质化多、特色化少的现状,各地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把握湿地地域性特征,满足湿地公园功能特征,紧扣内涵与价值,挖掘湿地文化,从而创造出一种从文化和生态上都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景观,为参观者提供健康、愉悦的精神享受与文化体验,建设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湿地公园[8]。

4.3 严格制度保障

2015 年11 月19 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了规划、保护、利用、及法律责任等相关条款;2017 年9 月16 日,《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明确了湿地目标任务,建立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健全湿地用途监管机制和退化湿地修复制度及湿地监测评价体系等,要求到2020 年,力争全省新增湿地面积1.15 万hm2,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2018 年1 月《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发布,规定了安徽省级湿地公园的规划与管理、设施建设、科研监测、保护修复、宣传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等建设内容。这些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的出台,对健全湿地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建设湿地公园的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地要严格遵守这些法规制度,按照规定的要求建设湿地公园,切不可违规建设,盲目发展。

4.4 健全管理机构

根据国务院职能划分,明确与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行动,认真实施好各自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工作[9]。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湿地公园的业务指导,各湿地公园所在市、县(区)应积极设立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并建立一支懂专业、会管理的队伍,以更好地为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服务。

4.5 加强科研监测

湿地科研监测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徽省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的科研和监测建设现状比较薄弱。建立完整的湿地监测系统,包括动植物监测和湿地类型面积、水质变化等监测内容,是大多湿地公园目前需要加强的建设内容。监测系统的建立可为安徽湿地信息平台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同时,开展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生态经济研究,实现湿地资源的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

4.6 搭建湿地信息网络平台

为切实提升安徽省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做到实时掌握湿地公园及其他湿地保护地信息状况,可建设湿地信息网络平台,平台结合GIS、LBS、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管理和分析等技术,设计和开发具备数据管理、查询展示、统计分析、实时监测、辅助决策以及服务发布等功能,实现对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管理、监测、变化预测分析等,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服务[10]。

4.7 后期管理维护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试点建设——验收”的发展程序,早期试点的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后,其发展重点逐步由基础建设转向后续管理维护。有效的后期管理维护是保障湿地公园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11]。因此,安徽湿地公园后期管理维护需建立科学有效管理评价,对湿地公园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队伍、能力建设、科普宣传效果、社区协调发展、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基础设施设备等方面都要有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以此指导后续管理维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安徽省公园监测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成长相册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在公园里玩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