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分析及临床意义

2019-10-08宋海洋林庆明林世荣王晓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23期
关键词:心搏平均水平氧化应激

宋海洋 陈 锋 林庆明 柯 俊 林世荣 王晓萍 1, 陈 敏 1,

(1、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福州350001;3、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福州350001;4、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建省急诊医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

心搏骤停可以引起的全身多脏器损伤,其机制众多,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其中一项研究热点。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反应在IRI的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造成心搏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IRI。缺血再灌注后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从而引起严重的氧化应激反应[1]。这些氧化剂可能影响除颤成功、组织存活及CPR后脑神经康复。因此,通过了解心搏骤停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可以反映机体IRI的严重程度。

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是一种重要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可以反映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程度,在氧化应激时升高[2]。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均是机体的抗氧化酶,能够有效清除机体产生的自由基,在机体出现氧化应激损伤时减少[3]。通过研究MDA、SOD、GSH-Px的水平,可以推断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目前关于氧化应激指标的研究多停留在动物实验水平,心搏骤停患者经CPR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报道较少,国外研究心搏骤停CPR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3分组的血清 MDA 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GOS≥3 分组血清 MDA 平均水平与GOS<3分组、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报道很少。

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不同预后组的氧化应激指标(MDA、SOD、GSH-Px)水平,评价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急诊抢救室、重症医学病房心搏骤停经标准CPR的住院患者36例,年龄≥18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 11 例,平均年龄(63.7±3.7)岁)组成试验(C)组,年龄≥18岁。根据CPR后是否达到ROSC将C组分为复苏(R)组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6.1±6.3)岁]和未复苏(NR)组 21 例[其中男性 14 例,女性 7 例,平均年龄(69.1±4.1)岁]。同时选择本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员60例[其中男性39 例,女性 21 例,平均年龄(59.3±1.2)岁]组成健康对照(H)组。

心搏骤停诊断标准、CPR操作标准和ROSC判断标准均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4],并排除创伤、恶性肿瘤、终末期肾病、系统性硬化症、肝硬化遗传性疾病等患者。

1.2 方 法

所有入选的心搏骤停经CPR患者均在CPR开始后(5min内)立即采集股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并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最长保存时间≤6个月)。健康对照组的标本从本院体检中心抽取健康人体检血清1-2mL,并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最长保存时间≤6个月)。所有待测血清均使用MDA、SOD、GSH-Px检测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各统计指标均以±s来表示。同时各组数据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选择适合各组数据组间及组内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检验。

2 结果

2.1H 组血清 MDA、SOD、GSH-Px 平均水平分析及比较

通过检测H组60例血清样本的MDA、SOD、GSH-Px水平发现,不同性别的血清MDA、SOD、GSH-Px平均水平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果详见表 1。

2.2C 组与 H 组之间血清 MDA、SOD、GSH-Px平均水平比较

通过对比C组与H组之间血清MDA、SOD、GSH-Px平均水平发现,C组血清MDA平均水平高于 H 组(P<0.05);血清 SOD、GSH-Px平均水平低于H 组(均P<0.05)。结果详见表 2。

2.3 NR组、R组和 H 组之间血清 MDA、SOD、GSH-Px平均水平比较

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NR组和R组血清MDA平均水平均高于H组(均P<0.05),NR组与R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NR 组和 R 组血清 SOD、GSH-Px平均水平均低于H组(均P<0.05),NR组与R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果详见表3。

3 讨论

各类心搏骤停患者对于救治时效性要求很高,其中CPR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即使高质量CPR下的心输出量仅为心搏骤停前心输出量的25%~40%,仅有47%能够达到ROSC[5]。但是器官恢复灌注的同时又会造成IRI,IRI同时受缺血时间长短和组织对氧需求程度的影响。目前认为IRI的发生与氧化应激有关,而MDA、SOD、GSH-Px可以作为观察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MDA、SOD、GSH-Px)的变化,来反映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从而间接判断机体氧化应激损伤的程度。

表1 不同性别之间血清MDA、SOD、GSH-Px平均水平(±s)

表1 不同性别之间血清MDA、SOD、GSH-Px平均水平(±s)

注: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检测指标MDA(nmol/mL)SOD(U/mL)GSH-Px(U/mL)男女8.2±0.8 96.5±8.1 284.0±43.8 8.1±1.0 100.2±7.2 278.9±43.5 t值0.2-1.7 0.4 P值0.31 0.58 0.78

表2 C组与H组之间血清MDA、SOD、GSH-Px平均水平比较(±s)

表2 C组与H组之间血清MDA、SOD、GSH-Px平均水平比较(±s)

注: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检测指标MDA(nmol/mL)SOD(U/mL)GSH-Px(U/mL)C组10.7±3.4 65.2±19.5 216.7±64.8 H组8.2±0.9 97.8±8.0 282.2±43.4 t值4.4-9.6-5.4 P值<0.05<0.05<0.05

表3 R组、NR组和H组之间MDA、SOD、GSH-Px平均水平的变化(±s)

表3 R组、NR组和H组之间MDA、SOD、GSH-Px平均水平的变化(±s)

注:MDA、SOD、GSH-Px水平 NR 组与 H 组比较, 分别 P=0.01,P<0.05,P<0.05;MDA、SOD、GSH-Px水平 R 组与 H 组比较P=0.02,P<0.05,P=0.03;MDA、SOD、GSH-Px水平 NR 组与 R 组比较 P=0.99,P=0.98,P=0.78。NR 组:未复苏组;R 组:复苏组;H组:健康对照组;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组别NR组R组H组F值例数(n)15 21 60 MDA(nmol/mL)10.8±3.8 10.6±2.9 8.2±0.9 15.2 SOD(U/mL)66.2±18.7 63.7±21.1 97.8±8.0 65.6 GSH-Px(U/mL)208.7±61.6 227.9±69.6 282.2±43.4 18.2

3.1 血清MDA、SOD、GSH-Px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本研究中观察了6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MDA、SOD、GSH-Px的平均水平,结果显示其在健康人群中不同性别之间的血清平均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这与其他人的研究一致。因血清MDA、SOD、GSH-Px均为氧化应激指标,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衰老程度进展,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加剧,氧化应激指标随之变化。所以,人群中血清MDA、SOD、GSH-Px的水平可能与年龄相关。本次研究所选健康人群均为中老年人,因此尚不能反映出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

3.2 体内氧化应激程度的判断

本研究观察了36例心搏骤停患者CPR后的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情况。其中C组的血清MDA平均水平高于H组(P<0.05)。这说明心搏骤停患者在行CPR过程中虽然保证了重要器官的部分灌注需求,但同时也发生了严重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了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这可能是心搏骤停患者经CPR达到ROSC后再次发生恶性事件(如心脏再次骤停、恶性心律失常等)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另外,C组血清SOD和GSH-Px平均水平均低于H组(均P<0.05)。这说明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体内爆发式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造成体内抗氧化酶的大量消耗,并且由于机体不能及时代偿,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严重受损,导致各缺血组织直接暴露在大量自由基环境之中,加重组织细胞的损伤。以上实验结果同时证实:严重的氧化应激反应是心搏骤停患者CPR后的重要表现,这可能是导致心搏骤停患者CPR后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研究中血清MDA的变化水平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实验室的条件差异、检测试剂差异以及种族差异所导致的。

3.3 血清MDA、SOD、GSH-Px尚不能作为判断心搏骤停患者CPR预后的指标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组别血清MDA、SOD、GSH-Px组内及组间的差异发现:R组和NR组的血清 MDA 平均水平均高于 H 组(均P<0.05),SOD、GSH-Px平均水平均低于 H 组(均P<0.05);但 R 组与NR组之间的血清MDA、SOD、GSH-Px平均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这说明通过观察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体内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机体发生氧化应激和细胞结构及功能损伤程度,间接推断机体状态,但尚不能将MDA、SOD、GSH-Px等氧化应激指标作为判断心搏骤停患者CPR预后的指标。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一致[6]。

3.4 心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前对于心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7,8],对于人体内氧化应激指标的情况研究较少。通过本实验研究,虽然MDA、SOD、GSH-Px等氧化应激指标尚不能作为判断心搏骤停患者CPR预后的指标,但可能与标本量较少相关。同时该研究也为临床上使用抗氧化应激治疗方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心搏平均水平氧化应激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戊己散对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大鼠氧化应激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突然倒地怎么办?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植物化学物质通过Nrf2及其相关蛋白防护/修复氧化应激损伤研究进展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