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南地区适栽灰树花品种筛选试验

2019-10-08龚凤萍上官端琳段庆虎张宗源尹川川易红岩冉忠萍张应香

食用菌 2019年5期
关键词:原基树花菌袋

龚凤萍 上官端琳 竹 玮 段庆虎 张宗源 尹川川 易红岩 冉忠萍 张应香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灰树花是担子菌亚门的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奇果属,俗称栗蘑,是一种名贵的食、药兼用菌[1],其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药用价值更高,富含硒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尤其富含灰树花多糖(以β-葡聚糖为主),是一种极好的天然免疫调节剂,具有显著的防癌抗癌和改善健康功效,目前作为一种高级保健品风行日本、美国市场[2]。灰树花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正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其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驯化栽培灰树花。目前已经形成浙江庆元第一季割口出菇、第二季脱袋覆土出菇和河北迁西的覆土出菇两种模式。有报道野生灰树花发生于夏秋间的栗树根部周围及栎、栲等阔叶树的树干及木桩周围[3]。豫南山区分布大量的壳斗科树种,每年的板栗树开花季节雨后在其根部能采到野生灰树花,说明豫南山区具有栽培灰树花的自然条件。同时,豫南山区栽培大面积板栗树,仅新县就有2万hm2。每年栗园改造、修剪产生大量废枝条等,为灰树花栽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此可见,豫南山区有着栽培灰树花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为此笔者开展灰树花引种及比较试验,以期为当地灰树花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灰树花菌株:从灰树花主产地河北迁西、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保藏)引进灰树花菌株5个,详见表1。

表1 各供试灰树花菌株及来源

母种配方: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蛋白胨1.5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 0.5 g,维生素B1 20 mg,加水1000 mL,pH 6.0。

原种配方:棉籽壳80%,麸皮17%,石膏1%,葡萄糖1%,硫酸镁1%。

栽培种配方:木屑45%,棉籽壳32%,麸皮15%,豆粉5%,糖1%,石膏1%,硫酸镁1%,料含水量50%~53%。

1.2 试验方法

1.3 拮抗试验及菌丝培养比较试验

供试灰树花菌株拮抗试验及菌丝培养试验参考文献[4]。将灭过菌的母种培养基在60~70℃时趁热倒入9 cm的培养皿中,冷却备用。用直径为0.5 cm的打孔器截取供试灰树花母种各一块,两两接种于培养皿中央,间距1 cm以上,封口置25℃培养。待两菌落长至一起1~2 d,观察菌落连接处有无拮抗线。同样挑取供试灰树花母种一块于培养皿中央,封口置25℃培养。待菌丝生长7 d后划线一次,培养14 d后第二次划线。用游标卡尺测定两次划线的间距(cm),除以培养天数即可得出各个供试菌株的菌丝日均长速。

1.4 栽培比较试验

2016年5月11日接种一批,2017年2月19日接种一批。栽培料配方参照栽培种配方。主料木屑、棉籽壳先预湿堆闷1~2 d,装袋前将麸皮等辅料拌入主料中混匀,调至培养料含水量50%~53%。拌料完毕立即装袋,栽培袋为规格20 cm×38 cm×0.005 cm高压聚丙烯袋。每个供试灰树花菌株接种20袋,三次重复。料装袋完毕后插入接种棒封口。袋肩料面离封口处留约1 cm空间,便于后期现原基。高压灭菌,126℃保持2.5 h。采用立体打穴接种,棉塞封口。接种后料袋置于23~25℃暗培养。保持发菌室内空气新鲜、氧气充足。

菌丝培养30~40 d基本发菌满袋,菌袋表面有白色菌膜表明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此时加强通风和给予50 lx散射光刺激原基形成。当白色菌膜渐变成灰黑色隆起,开口催蕾。方法:一是用刀在原基形处划“V”或“X”形的刀口;二是直接将封口塞子拔掉或割掉。开口后覆盖地膜保湿,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到80%以上,温度20~23℃无光培养,使开口处菌丝复白,约7~10 d形成馒头状原基。当原基表面分泌淡黄色液滴并出现凹陷时,应当注意,不可将黄色液滴冲掉,否则子实体会停止发育。当子实体分化成珊瑚状小梗时可以进入出菇棚进行出菇管理。出菇要求空气相对湿度90%~95%,温度20~25℃,避免环境因素剧烈变化影响原基分化及其进一步生长。喷雾时尽量不要喷洒在子实体上,在走道或棚内空间喷雾增湿,地面喷水保湿。当菌盖边缘白色生长圈消失、背面出现小孔时表明子实体发育成熟,可以采收。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大约25 d。

观察记录灰树花菌丝长势(颜色、粗细、致密度等)、菌丝满袋时间、开口催蕾后染杂菌情况、现原基时间及子实体形态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灰树花菌株拮抗试验结果

通过拮抗试验观察(表2),除了HSH4、HSH5之间无拮抗线外,其余均有明显的拮抗线,表明这两个菌株为同种异名。可以确定供试5个菌株实际为4个。

表2 供试灰树花菌株拮抗试验结果

2.2 供试灰树花菌株的菌丝长速、长势

由图1可看出,菌丝长速较快的是HSH6,日均长速为3.3 mm∕d,其次为HSH4,日均长速为 3.2 mm∕d,再次为HSH2,日均长速为 2.9 mm∕d,最慢的是HSH3,日均长速为2.0 mm∕d。菌丝长势(表2):菌丝最为浓密、长势最强的是HSH6,尖端菌丝整齐、颜色洁白、浓密;其次是HSH4,尖端菌丝整齐、分叉较多、颜色白、较密;较差的是HSH2、HSH3,尖端菌丝较整齐,颜色较白、较稀疏。

由此可见,四个供试灰树花菌株中HSH6菌丝长势最好,长速最快;其次是HSH4;最差的是HSH2、HSH3。

表2 供试灰树花菌株菌丝生长情况

图1 供试灰树花菌株菌丝长速

2.3 供试灰树花菌株栽培试验结果

2016年栽培试验结果见表3。从表3可看出,4个菌株中表现最好的是HSH4,具有抗性强、易现原基的特性;其次是HSH2,虽然可以现原基,但是菌丝抗逆性较差,菌袋开口后有易感染杂菌的现象;HSH3、HSH6可能菌丝没达到生理成熟,在7月中旬没能现原基,到了8月因高温未能出菇。

HSH4菌株一潮菇平均袋产为143 g,HSH2一潮菇平均袋产量为122 g。所有供试菌株在出过一潮菇后因遇到高温天气,菌丝受高温热害,没能继续出菇。

2017年2月19日栽培试验结果见表4。由表4看出,HSH2菌丝长势较弱,开口催蕾时易感染杂菌,出菇较晚,头潮单袋产量为110 g,子实体覆瓦状,色泽灰黑色,菌盖边缘有一圈白色,菇形较好(图2)。HSH4菌丝抗性较强、长速快,菌丝满袋时间较HSH2提早近15 d。菌丝开口后易形成白色原基,且不易感染杂菌。产量上明显高于HSH2,头潮单袋产量为204 g。子实体呈灰白色,珊瑚状分支较多(图3)。HSH3、HSH6未出菇。

灰树花在分化阶段,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时子实体易出“菜花菇”(图4)。

出菇一潮后按照河北迁西模式进行覆土栽培管理。时值5月底高温天气,棚内温度接近30℃,出过一潮菇的菌袋已经出现吐黄水现象,菌丝抗性降低,覆土后透气性差,菌袋变软腐烂。

表3 供试灰树花菌株栽培试验出菇情况(2016)

图2 灰树花菌株HSH2子实体

图3 灰树花菌株HSH4子实体

图4 畸形灰树花

图5 单层地摆出菇

表4 供试灰树花栽培试验出菇情况(2017)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从生物学性状试验结果看,HSH6、HSH3菌丝长速快、长势强,但是两批栽培试验均不能正常出菇。康源春等对双孢蘑菇试验,初步得出菌丝生长强弱与其产量有一定相关性,但菌丝生长快、活力旺、抗逆力强的品种其产量并不一定很高[5]。HSH6、HSH3菌株菌丝长速快、长势强、其不出菇是否因出菇方式不适合或是其他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栽培试验表明,HSH4适应性较强,开口后菌丝抗逆性较强,现原基袋数可达100%,子实体色泽灰白。管理上可较为粗放些,较稳产;HSH2菌袋开口催蕾时易染杂菌,现原基袋数在90%左右,因此,需要更精细管理,才能促其现蕾提高产量,但其子实体色泽灰黑色,菇形好,受市场欢迎。

观察发现,培养架外侧的菌袋袋口菌丝出现过早吐黄水现象,而培养架内侧的菌袋没有发现这种现象。说明灰树花发菌过程中需要完全黑暗,否则有散射光会促使菌丝过早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如果达不到催蕾环境条件要求,菌丝会出现吐黄水现象,易滋生杂菌,造成菌袋污染,影响后期出菇。

灰树花出菇管理最大难点是催蕾环节,这个环节掌握不好会造成不出菇导致绝收。割口出菇管理更为复杂,对环境要求很苛刻,温、光、湿、气有一个因素控制不好会出现菌丝变干,很难达到100%现原基。割口菌袋裸露菌丝抗性差易染杂菌。笔者发现利用棉塞(无棉盖体)封口或扎绳封口方式,当菌丝满袋袋壁出现白色菌膜时稍稍松开扎绳,或松动棉塞,增强袋口透气性,在袋内现脑状原基,进而分化成蜂窝状菇蕾。这种催蕾方式优点是,利用菌丝在微微透气后呼吸旺盛产生水气达到保湿作用,当温度在20~25℃时,10 d左右即可由白毛团形成原基。催蕾温度低于18℃以下灰树花较难形成原基,只有当脑状原基分化后,再进入出菇棚进行出菇管理,方可稳产。

豫南地区灰树花栽培头潮菇在开口保湿、加强光照和通风等条件下能正常现蕾、出菇(图5),但是如何能保证第二潮、第三潮菇高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原基树花菌袋
感恩生活,给生命一树花开——读《花田半亩》有感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送你一树花
突脉金丝桃的花器官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陌上花开文学社:播撒文学之种,静待一树花开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固定菌袋插杆
北京地区三个日本晚樱品种花芽形态分化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