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嘌呤醇引起药疹的特征分析

2019-10-08赵青李岚姜南雁

关键词:药疹高尿酸皮质激素

赵青,李岚,姜南雁

(1.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门448000;2.新疆伊犁军分区卫生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835000)

别嘌呤醇为次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能竞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尿酸的合成,临床上作为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首选药物。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该药物引起的药疹报道逐渐增多。现对2007年10月—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因别嘌呤醇引起的61例药疹病例,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07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皮肤科住院别嘌呤醇药疹病例61例,61例中有31例由基层医院转入。其中男39例,女22例,年龄 36~86 岁,平均(65.12±2.98)岁,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明确别嘌呤醇用药史,49例患者因痛风服用别嘌呤醇,其中有2例病例加大用量外,其余病例均为常规治疗剂量;有1例患者为第2次使用别嘌呤醇,且在第1次服用别嘌呤醇时已出现过药疹;12例患者因住院期间出现高尿酸血症服用别嘌呤醇,均按常规治疗剂量;49例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未服用引起类似症状的其他药物,有一定的潜伏期,典型的皮损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诊断均符合药疹诊断标准。皮损控制时间为从治疗开始到无新发皮损并有好转迹象的时间。

发病特点:多起病较缓病情由轻到重,53例有不同程度的发热38~40.5℃,37例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潜伏期为 3~45 d,平均(16.13±1.27)d。

皮肤皮损类型及黏膜损害特点:皮肤皮损类型及所占比例见表1,且多数患者皮损有不同程度瘙痒伴水肿。黏膜损害主要表现为眼结膜、唇黏膜、口腔黏膜、外生殖器及肛周皮肤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水疱、糜烂、渗出伴出血,其中以唇黏膜损害较为严重,有1例患者眼结膜损害较为严重。

皮肤外其他系统损害:血液学异常,白细胞增高31例,嗜酸性粒细胞降低22例,血小板减少7例;其中有1例患者持续血小板降低。61例患者中,26例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其中有1例出现肝损伤性黄疸;4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19例同时出现不同程度肝肾功能损害。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白蛋白降低和血糖升高。

1.2 方法 将我院从2007年10月—2015年10月别嘌呤醇引起药疹所涉及的时间分布情况、药疹型别、发病年龄、潜伏期、激素治疗前病程、激素治疗有效量、皮损控制时间等信息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从2007年10月—2015年10月,8年间每年别嘌呤醇引发药疹的分布情况: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见图1。

图1 2007年10月—2015年10月别嘌呤醇引起药疹分布图

2.1 别嘌呤醇引起药疹不同型别间的比较 各型别间发病年龄、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激素治疗前病程与激素治疗有效量有一定的相关性(r=0.208,P<0.05),剥脱性皮炎组、大疱性表皮松解型组的激素治疗前病程、有效治疗量均大于麻疹型组和多形红斑组(均P<0.05);不同型别间激素的治疗平均有效量与皮疹控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皮损控制时间与激素治疗前病程表现关系,见表1、图2。

表1 不同型别药疹间的比较

图2 别嘌呤醇所致不同型别皮损与激素治疗前病程的及皮损控制时间的关系

2.2 治疗 本组患者入院后除基础病治疗和停用致敏药物外,均根据患者病情予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护肝、保胃、抗感染和皮肤护理。所有病例均按重症药疹的治疗原则,除立即停用别嘌呤醇、对症支持及加强创面护理外,还有预防继发感染及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患者,选用的糖皮质激素有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等效的泼尼龙用量为1.2~2.0 mg/(kg·d),以此为起始量,并根据患者皮疹控制即治疗有效时开始减量,若患者皮疹控制不佳,起始量不足需及时加到足量。治疗有效时间为 4~20 d,平均(7.10±0.40)d。糖皮质激素有效时间长短与激素开始使用前的病程长短有一定相关性。61例患者住院天数为4~40 d,平均(12.83±1.16)d。痊愈57例,死亡1例,死亡病例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出现重症肝肾损害,出现败血症并有严重血小板减少,最后出现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衰竭、心脏衰竭而死亡。有31例皮损好转后出现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3例出现轻度肺部继发感染等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现象,糖皮质激素停药后不良反应基本消失。

3 讨论

机体嘌呤代谢异常常导致血尿酸增高,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别嘌呤醇及其代谢产物可竞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形成。目前别嘌呤醇仍是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首选药物。别嘌呤醇在体内吸收后经肝脏代谢,由肾排出,其半衰期为18~30 h,口服24 h血药浓度开始下降,在2周~4周时下降最为明显。别嘌呤醇在体内的代谢较慢,目前有研究认为与表观遗传慢乙酰化个体造成的药物体内蓄积有关[1]。从表1的结果和相关报道显示[2],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别嘌呤醇的应用也随之增多,故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药物性皮炎也日渐增多。药物性皮炎在别嘌呤醇不良反应中占首位,发生率为96.33%。除药物性皮炎外,别嘌呤醇还可引起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3],故有必要对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进行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情况分析。

本组回顾我院9年住院的由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物性皮炎病例61例,皮损表现如表1所示,其有以下临床特点:①潜伏期为3~45 d,平均(16.13±1.27)d,大多数患者都是在第1次服用后发病,少数患者在第2次服用时起病。②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③皮肤黏膜及系统损害:皮疹起初分布范围局限且症状较轻,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激素起始用量不够而加重迅速泛发至全身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水肿,发展为重症型药疹。黏膜损害以唇口腔黏膜及眼结膜损害较为常见。系统损害以肝肾功能损害较为多见,也可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损伤。④别嘌呤醇引发的药疹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2]。⑤不同型别药疹间比较可看出,不同型别间药疹治疗有效量与治疗有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激素治疗前病程与治疗有效量有成正相关。激素治疗前的平均病程与皮损严重程度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即激素治疗前的平均病程越长皮损表现越严重。

总之,别嘌呤醇一般在用药后(16.13±1.27)d易诱发药疹,起始症状较轻,易迅速进展为重症药疹。因本组资料分析为回顾性分析,对于患者治疗后的远期不良反应未能进行有效统计。从本组资料及其他别嘌呤醇引起药疹的相关报道[4]研究提示,如果能让对诊断明确的患者进行用药前教育,告知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后注意密切观察皮肤情况,在出现皮疹时应立即停药并早期及时规范治疗;并对年长者、有肝肾功能损害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予调整别嘌呤醇的用量。

猜你喜欢

药疹高尿酸皮质激素
中药制剂所致药疹研究进展
高尿酸患者用药多讲究
药疹虽小,可不要大意
乱吃消炎药 当心重症药疹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自拟痛风方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
重症患者药疹,你关注了吗?
尿酸高易导致全身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