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学生高情商培养探究

2019-10-06李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传统学科专业课程的改革为例,从学生高情商培养方向着手,分析传统学科专业课程在学生人才培养上的现状和困境。提出在学生高情商培养目标下,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传统学科课程在学生高情商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上的密切联系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传统学科课程的潜力,以更好地培养出能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情商 人才培养 传统学科 专业课程

在当今社会的急遽发展之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越来越急功近利。一些诸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类的传统性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所谓的人才实用能力培养要求之下,处在被边缘化、被改造甚至被遗弃的尴尬境地。无论其教学内容怎样改革,教学方法如何变化,都很难达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实用性和快速性。那么这样的传统学科课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到底还有没有作用?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探讨此类课程的改革中,找准改革的目标和切入点就尤为重要。

大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从业人员除了应具备一定的从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掌握技能所具有的高情商。众多成功者的事例说明凡在后来的发展中获得单位认可并渐渐晋升或是成为同年龄人中的姣姣者的,大多是具有较高情商的人。而像《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传统学科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事实上,一直在担负着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作用。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把它的情商培养有意识地实践化更具体化。如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学生情商培养融入和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学生情商培养为切入点

面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对高情商人才的需求,高校课程设置所形成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影响学生智商的培养,更要影响其情商的培养。高情商更多指向的是人的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书面和口头语言的表达沟通交流能力、分析判断并有所选择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往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诸如《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在教学中更多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性课程,基本很难向实践技能训练的方向转移,导致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以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课堂与生活脱节,这也造成了教学的单一化、形式化倾向。

由此,要应对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挑战,情商教育和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保证自己更好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就应当有意识地利用传统基础性课程和学科,以情商培养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体系等方面围绕情商培养的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真正达到对学生思维、写作、分析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课程体系改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中,首先,就应该按照教育特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设计出以情商培养为导向、能力为目标、项目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其次,围绕大学生情商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加大情感教育培养的教学内容,改变只注重文学史和作品作家知识讲授的方式,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最后,根据学生的情商培养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地获得心智的開启和情商提升。

这样的课程改革研究,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规划与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成人成长过程。帮助学生更好更理智地面对社会的各种需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此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传统学科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以情商培养为导向目标和兴趣源动力,培养学生较强的认知判断能力、情绪情感的管理能力、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就显得尤其重要。深入改革这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情商的社会后备人才。

二.以学生情商培养需求为导向,确立教学内容的主讲模块

由于课时有限,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教学重点和主讲模块,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最能体现情商培养的内容为教学重点。立足作家在人生与创作中的成长轨迹,尤其是情商发展逻辑研究,从其创作阶段的思想与创作风格变化等,探究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以期给教师与学生在情商培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上提供一种借鉴和启示:让教师能在教学中有意识让学生感知其情商成长的历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作家,并以他们作为反观自身的坐标,主动地有意识地参与到培养自身的情商能力成长中。

讲好文学史和文学史中的人,是最能体现情商培养的内容。清楚文学与人的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文学的教化启蒙和开启心智的作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内容,丰富而驳杂。引导学生清楚地把握一百多年来文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而喜欢这门课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以情商培养为导向,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地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首先,讲好文学史,其次,讲好文学史中的人。讲好文学史,让学生明白文学史就是国家民族心灵史,文学就是人学。抓住本门课程的中心线索“人的文学”,再现二十世纪整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历史,甚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让学生明白十九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中,让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学与国家社会民族以及自身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近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不断探索救忘图存之路所做出的努力。从他们科学(实业)救国到政体革命到思想文化革命的历程中,去理解知识分子及文学在每一个特殊阶段中所担负起的社会责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文学的教化启蒙和开启心智的作用。通过老师深入地解读分析讲授,学生也真切地认识到文学除娱乐消遣的功能价值之外,在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变化历程中所起的先导作用。

其次,讲好文学史中的人,引导学生重塑自身人格。教学中选择主要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及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国民性,剖析个体自身与群体民族及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重塑自身人格。

毕竟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对社会及人的认识都还在不断地摸索中,其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在不断地建构过程中。教师在解读分析讲授时,把自己丰富的阅历和认识融入到对课程的精彩讲授与解读中,侧重分析和解读那些以文学创作来参与到社会发展历程中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作家及其作品。比如,梁启超的“新国民”意识,鲁迅的情感、人生哲学,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一直到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以及八十年代转型期新文学等等,都可以成為每次课堂上交流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作家在面对各种困境时的态度和作品人物形象的生命运行轨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当时知识分子为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忧心和努力抗争。此时,文学也就成了帮助他们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窗口,成了帮助他们强大精神力量,重塑自身人格的重要工具。

这样的以情商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以文学史和作家作品概括介绍和赏析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理论教学与个体情商成长紧密结合。让学生逐渐获得心智的开启,情感的熏陶,开阔眼光与胸襟、构建明辨是非的认知能力,建立全面、客观的认识方法和态度,以此达到高情商的培养。

三.布置小组专题阅读研究,建立课堂测评激励机制

如何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提高他们的判断鉴别能力以及思考力,是情商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往《中国现当代文学》以文学史和作家作品概括介绍和赏析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认识作家社会时代人生中情商成长历程的个体研究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实践学习内容,制定出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以平时成绩和半期成绩的考核为激励手段,课前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明确阅读任务。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提问、成绩测评。

(一)课前布置目标导向下的专题阅读

1.建立小组学习制。要求学生根据自由组合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班级内3-5人组合。确定小组组长与成员,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员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合作,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各自负责部分内容。除内容的布置外,把后面的课堂阐释的具体要求和成绩测评的各部分分值都告诉学生。因为在课堂上的阐释与测评制造了一种课堂相互比较的氛围,所以学生一般都会在课前努力准备和认真学习。因为在课堂上一对比,谁讲得好与不好,泾渭分明。这实质上也测评出了学生自学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对其自主学习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专题内容学习法。教师进行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要求学生围绕作家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做阅读准备。把阅读内容分两部分,主题阅读和论文阅读。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入和拓展阅读,为后边的课堂阐述及问题回答做准备。例如主题阅读,主要负责对作家相关资料和信息的阅读整理。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作家个体为坐标,阅读作家自传或传记、评论文章,既掌握作家的介绍评介、作家创作阶段和创作倾向风格。更要通过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别人对作家的评论,或者和其他作家的对比,如研究鲁迅,将鲁迅与周作人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认识理解作家自身品格修养的养成过程。然后选择感受最深、最能影响自己的内容,为后边的课堂交流阐释做准备。有这样的阅读导向和目标,又有成绩测评作鞭策,学生自会以任务为原点进行拓展和纵深阅读。在这样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这既提高了自己搜集整理选择材料的能力,又提高和拓展了自己专业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商到智商会得到不断地增长。

(二)课堂成绩测评下的主题阐释与提问回答讨论

之前有目标导向的课前阅读,让学生的思维、情感、阅读理解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增长。要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情商和智商,还得借助课堂环节的专题阐述与展示,才能真正测试到学生在阅读环节是否有做充分的知识储备,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由此,课堂可通过主题阐释、提问回答讨论、成绩测评等三个环节来刺激与强化他们的情商增长。主题阐释是让学生对自己课前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做自己的解读、识别与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测评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及其对事物现象所持有或建立起来的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还能观测到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论文评述部分,学生针对某论题相关论文,能点评指出文章优点与不足,条理清楚地说明理由原因,有利于学生信息的选择辨析和构建新文章能力的获得。而在讨论提问回答环节里,即兴的提问与即兴回答,既能考察到学生知识储备的深度广度、语言的清楚准确表达能力程度,还能很好地刺激学生思维活跃与应变能力的提升。当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作问题回答交流讨论时,整个课堂会异常活跃和热烈。最后由老师加入讨论作一定的引导。在当堂点评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成绩评定。

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以上环节的展示达到一举多得之功效:课堂由以往的封闭模式呈现出开放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成为学生能力锻炼的平台,持续推动学生情商向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多次课堂效果证明,在一次次地课堂实训锻炼中,原来不爱开口的学生敢开口了,学生在被动听课中沉睡的思维和思考力被唤醒了。头脑越来越灵活,认知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往往那些在大学期间情商比较高的学生,在毕业生双选会上,会优先被一些知名企业和单位选用,并在后来各自的领域中表现突出、成绩斐然。

因此,在诸如《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课程教学实践中,若能以学生情商培养为导向目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必能真正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这样的传统课程教学中坚持长期有效的训练,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商智商,真正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传统学科和理论课程既实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目标,又实现了培养高素质高情商的社会栋梁之才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满,汪金川.大学生情商教育重要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2.

[2]刘茂福,薛涛.大学生的情商问题情商教育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20).

[3]田建民.基础知识是前提,素质能力是关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10(11).

[4]刘元树.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放在首位——我是怎样改革“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

[5]艾美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5).

[6]朱晨海.历史名人人格心理计量研究初探—以鲁迅为个案[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8).

[7]刘松梅,刘淑青.论贬谪文人刘禹锡的情商美[J].白城2007(8).

[8]袁振辉.情绪·情感·情商——在人类文化社会学平台上的审视[J].江南大学学报,2004(2).

(作者介绍:李新,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人才培养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汽修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