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

2019-10-06熊念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真实功利文学

内容摘要:区分艺术和非艺术是研究不同艺术形式的重要前提,尤其是语言艺术。笔者从艺术的本质属性出发,探求其审美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除此以外,以文学为例,将文艺与非文艺从三个角度进行区分,诠释真正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艺术 非艺术 文学 功利 独特 真实

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哲学”就是挑起争论的,“科学”就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此外,艺术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笔者这里主要谈论的是艺术的狭义概念,即艺术作为一个文化名词,是一种审美表现的结果。在这里,审美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一切非艺术的根本标志。

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笔者将主要从语言艺术这一大类着手,以文学为例,对艺术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的挖掘。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尔多诺说:“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现象的。”换而言之,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其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性,而非艺术则是社会性。

判断一件事物是艺术还是非艺术,关键在于一个美字,真正的艺术能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感受,但也不能过于强调审美属性,这样会落入纯审美之流,将艺术抬至常人无法触及的地位。古往今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艺术作品,它愈是美的,便愈能寄寓社会意图。田汉的著作《关汉卿》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第一部多幕剧,刻画了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碗豆”性格,唤起了观众强烈的正义感,其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倘若它仅仅具有审美这一个特性,也不会至今仍被人奉为圭臬。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它的思想深度,也就是它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与投射。剧中的关汉卿铮铮铁骨,不愿意修改删减自己的作品来附和封建官僚及其背后的统治者,大胆反抗一切不公不仁不义的黑暗现实。与之相对应的是作者田汉,也是想借助关汉卿的传奇事迹鼓舞人们向一切黑暗的封建制度抗争,要做一个和关汉卿一样沉毅不屈的人道主义斗士,为民请命同样是田汉本人的生命底色。

然而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将自己的社会属性隐藏在具有审美诗意的语言文字中,具有多义性和求解性,这就造成了读者在解读时的困难,同时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审美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标志。艺术最根本的规定性,艺术的独特价值与功能都与人类审美内在的联系在一起。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就是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的世界。艺术与非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三点。

一.无功利性

艺术不带有任何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甚至,有时还具有“利他”的取向。譬如在文学史上留下灿烂光辉的作品,作家们在创作它们的时候是想要得到些什么东西吗?答案是否定的,与之相反,大部分作家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些新的思考,让人们看到一些平时不会注意到但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物,进而引发实际的行动。

诚然作家们的主观意识上是奉献和给予的,但从深层次挖掘,会发现这种表面的无功利也潜藏着功利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倾注了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悔恨与怀念,更有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的期望、对死亡的独特体验。在这些浓厚的感情中与哲理的思考中,读者能够慢慢接近作者的心灵,理解他在人生受到巨大挫折时的举动。那么它的功利性实际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答,一是从作者本人来看,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内心无疑是痛苦而纠结的。他要把自己心中最深处的东西,最不易为人言的感情表露出来,需要很大的有勇气。但是在痛苦的同时,作家本人心中的郁结也在一点点就解开,意识到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的心疼。作者慢慢地从自责到悔恨再到最后的释然,这是作家在认识和认可自己的过程,青年的史铁生就是这样过渡到了成熟而理性的中年的史铁生。另一则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尤其是体味到了生命的真谛,這些也是作者想要给予给读者的。所以必须要认清艺术所具有的功利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的获得,而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如果单纯地以表面的无功利性来定义艺术也是不全面的,在现代文学中涌现出一个“异类”,即王朔,他是第一个将文学与商业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家。这个就是当代文学所存在的复杂性,除此以外还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的网络文学作品,这样一些作品按照传统标准来说已经很难定义属于哪一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艺术的定义也是相对性的,只能说对于大多数的作品来说,无功利性是判断标准之一。

二.独特性

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一定要被所有人看懂和认可,它不是为了取悦所有人的,它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独特性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与探讨。从一般读者的眼光来看,余华的《活着》无非是在讲福贵坎坷的一生,经历了全家人一个一个的离开,常人无法言说的痛苦都被福贵一一承受着。这部作品也被翻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原因无二,情节曲折而思想内涵深刻,符合观众的欣赏趣味。但从这部小说的结局来看,福贵的一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呢?普通读者大多会认为是一个很彻底的悲剧,然而从文中福贵自己的感受来看呢,他对于自己的一生其实是认可的,他享受自己在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无论是悲是喜。其实这部作品的题目已经表达出了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活着不是为了什么身外之物,活着就是为着活着本身,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不幸,但只要你活着,你就得受着,不管你受不受得住。无疑福贵的人生经历比一般人都痛苦得多,但他也并不是一个英雄或巨人,因为在大众普通的生活中,福贵们太多了,生活往往比小说更曲折,然而许多人却没有认清这一点,妄自将作品主题抬高到神圣的地位。

对于苦难的诠释,余华从人们忽视的地方着手,将身边的人与事转变为艺术作品,而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却一下子难以适应,误解了主题。而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却从基督教的角度出发,对苦难的诠释更为独特。小说中的主人公尚洁认为,“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常人对于苦难往往是排斥和拒绝的,当苦难到来时,人们也只能默默地忍受而心有怨艾。尚洁不同,她对于苦难欣然自得,安于苦难并且享受苦难,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平静地行走在人世间,从容而又理智。这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哲学与普通读者的人生经验是相悖的,虽不合理却又合情。许地山也在正是由于作品中这种特异的宗教氛围而与同时代的现当代作家不同,显得异常独特。

三.真实性

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文学艺术的真实性讲的是艺术真实,这与生活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

童庆炳先生认为“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也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百年孤独》中那个历经百年而终于衰败了的荒诞的家族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存在的,同样的,这个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无比怪诞而奇特,超出了人们正常的理解范围。但就是这样一部集所有现实中不可能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评论家们对这部作品也是赞誉颇多,由此可见这里的真实性不是常规中的真实。诺奖的颁奖语是“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魔幻与现实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却又符合真事理和真情感。

因此,只要文学作品没有违背现实的基本规律,表达的是作者真实的情感就不能称之为假,认定其为非艺术。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仿佛是带着镣铐在跳舞,他有自己必须遵循无法打破的东西,但也能在这个规则内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自由意识与想象力,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

四.结语

在这个网络时代,各种新兴事物涌起,譬如网络文学、专业写手等难以界定的事物,它们在不断地打破人们的常规思维,那么对于艺术的定义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因此需要学者们与时俱进地进行思考,将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邓卫新.论《百年孤独》的魔幻主義色彩[J].作家,2008.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刘小枫.《人类审美困境中的审美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

(作者介绍:熊念,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真实功利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我与文学三十年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