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交游看宋文治的画学渊源

2019-09-28陶冶

艺术大观 2019年13期

陶冶

摘要: 宋文治是20世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画家,其画学渊源与交游密不可分。他的绘画不局限于借鉴传统绘画艺术,而是从多方面汲取养分,凭借他深厚的画学素养去领悟中国画的精义。本文以宋文治1957年前的交游为主线,从他接受的教育,及与他往来的画家、友人,详尽的叙述交游情况对于其绘画艺术的影响,进而深入、真实地了解一个新中国成立前期艺术家的书画人生。

关键词:宋文治;交游;画学渊源

一九一九年农历九月五日(阳历10月28日),宋文治生于太倉。乳名永林,曾用名宋詠麟、宋灏,室名松隐庐、松石斋。宋文治贫瘠的出身、经济的压迫、失学的痛苦,然无畏艰辛,虽跌宕起伏,但却灿烂非凡。这或是宿命,亦是机遇,没有传统绘画世家的熏陶,也没有时事政治因素的制约,命运毫无阻碍地让宋文治朝着书画艺术道路上无畏前行。

一、奠基:书风画法的摹习

严格意义上讲,宋文治绘中国画的起始是1932年,当时年仅13岁的他在太仓县城书店购买了《芥子园画谱》。因受乡邻至亲叶某对景写生的触动,萌发了学习美术的强烈愿望,遂临摹《芥子园画谱》。

此谱是我国三百多年来最负盛名的通俗画谱,同时也是一部我国自十七世纪下半叶以来影响至深的绘画教材书。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然不同于现今,20世纪30年代的《芥子园画谱》以文字与图画比例的不同,被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文字谱,只编文字,没有图画;第二种,课徒画稿,以图为主,简附文字;第三种,即文字与图画结合,且随图注文,按各种画法类别系统编辑。

宋文治当时购买的便是第三种的《芥子园画谱》,且区别于一般的印刷版本,这是一本珂罗版的画谱。实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珂罗版印刷正走下坡路,除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仍旧印刷之外,整个上海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仅剩下安定坷罗版社和申记印刷所两家私营小作坊还从事坷罗版影印,所以太仓这个小县城出现珂罗版的画谱的概率也就小之又小,宋文治能够买到画谱的珂罗版实属不易。此版画谱清晰度高且忠实于原作,对其今后的中国画生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欣赏和入门向导的作用。

二、沉淀:传统国画的钻研

宋文治艺术的重要转折时期是在安亭师范任教。因地理位置邻近上海,故常有机会请益上海名家和参观各类画展。

1942年,宋文治与51岁的朱屺瞻结识,相聊中朱屺瞻先生颇感同乡后续的绘画热情,不仅拿出青藤、石涛、金冬心等大家的藏品给宋文治观摩学习,更是兴之所至,赠其两幅水墨花卉精品。由此便拉开了几十年亦师亦友的交往,可以说这是一种缘分。从朱屺瞻先生处所学,可以说对宋文治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然更重要的是,在与宋文治相识5年后,于1947年,经朱屺瞻出面介绍,宋文治拜师上海名家张石园先生为师,向其学习“四王”山水,掌握山水画传统基本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张石园是极具名声的书画家,善画山水,师法“四王”中的王翚,书法精善篆、隶、行、草。世人评价:“用笔浑厚凝练,苍劲有力,墨色秀润清丽”。在张石园先生的教导下,宋文治研习传统山水的笔墨,寄希望达到在柔和、平正的基调中求刚,在刚健、活泼的表象中求柔,刚柔互为表里的笔墨技巧。从张石园先生那里,宋文治接触了大量的古画,对古代绘画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了解,具备了研究古代绘画流派、技法演变、风格脉络诸方面学识条件。在此之后,宋文治以“心”和“手”为根本,辅以长时间的临摹,于50年代前后陆续创作出了《松隐觅句图》《黄鹤山樵笔意》等摹古之作。观其作,可以发现,在传统面前的宋文治显露的更多是敬服的心理。这与80年代末期他的主动“摹古”大相径庭,晚年的宋文治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从传统笔墨中寻找他再次创新和变法的契机,这里略述不表。

在宋文治研习传统国画的历程中,除了朱屺瞻、张石园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老师吴湖帆。经挚友陆俨少推荐,宋文治有幸成为其门下的弟子。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吴湖帆,是年事不高就被传为“耆宿”的艺坛盟主,代表着最正统的国画流派。他的画追清“四王”风韵,气度雍容且华贵典雅,讲求布局,工整细致,颇有秀润苍厚之感;他的书法从董其昌入,并受宋徽宗“瘦金体”的影响,秀逸严谨,笔力遒劲,作为学生的宋文治十分自然的吸收了老师的画风、书风,并俨然成为其日后风格形成的重要来源。此外,吴湖帆先生主张挖掘本民族文化精髓来振兴中国画,在《梅景画笈》序言中也写道:“当今国粹陵替,异说纷呈,不有宣扬,孰垂圭臬?继往昭来之责,非吾党而谁欤?”表现出了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自信和守道不移的精神。这种精神层面的受教,可以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宋文治的艺术生涯。

三、研磨:艺术百家的探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不久上海沦陷,殃及江苏。宋文治返乡,在太仓任小学美术教师,用大部分时间勤奋习画。

1941年,时年23岁的宋文治得亲友资助,考入苏州美专(沪校),接受正规、系统的西洋透视学、色彩学和素描等现代美术课程,希冀为日后创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在上海的学习过程中,因天资加勤奋深得校长颜文梁先生的赏识,然不久却因日军入侵,被迫停学,故回太仓谋得中学美术教师一职,一边自学,一边从教。可以看出,宋文治的艺术肇始于中国传统国画,却有西画的影子,这为其后期山水画的“现代性”进程的推进奠定了笔墨和技法的深厚学养。

除却苏州美专(沪校)的学习经历,对于宋文治来说,影响最深、交往最久的莫过于陆俨少先生,两人的知己情怀持续一生。宋文治曾接受过《江苏画刊》编辑部的专访,访谈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他与陆老认识的过程:“陆俨少是南翔人,我到南翔小学去兼课,一个礼拜兼一节课,陆老有个亲戚姓王,拿来一个扇面,我一看就说:我没见到这样好的山水,老先生你能不能领我去看看他。结果去了,他不在家,我同他的夫人说:‘我下个礼拜再来。第二个礼拜去了,他还不在,到第三次,老太叫他一定不要走,所以这叫三顾茅庐。那时好学啊,三顾茅庐去看他,谈得很投机。”宋文治结识陆俨少,在之后的四十多年里他们似师似友,时常谈艺论画,先生的骨法用笔,功夫之深,使得宋文治获益良多。

1950年,在与陆俨少先生相识不久后,先生即作长卷《松隐图》赠予宋文治。画中,吴湖帆为引首题字,沈尹默、邓散木、白蕉、叶恭绰、启功、黄怡盦、陆俨少等先生为卷末题跋。陆俨少在跋语写道:“与子永为好,画图写此心。山中思托迹,松下共长吟。偃塞风霜干,回翔翰墨林。往来俱不远,岁晚肯相寻。文治与仆所居皆在吴中百里之内,而相见岁殆三四而已,近许见过弊(敝)庐。庚寅十月,陆俨少。”由此可见,此卷是陆先生和宋文治订交之物,珍贵异常。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基于陆俨少和刘海粟的推荐,宋文治先生才得以调至江苏省国画院工作。信中,刘海粟是这样写道的:

铭璜部长、周邨主任、抱石、亚明、之佛诸位同志:

我省从召开国画界座谈会以来,为了繁荣江苏国画艺术,正在积极筹备国画馆等工作,为了提高质量,更好地培养人才,在组织工作方面非常重要,必须广泛发掘人才,团结国画界最优秀的新生力量,为繁荣我省国画而奋斗,才能符合国画馆组 织的要求。据我了解,现在江苏省安亭师范担任总务主任的宋 文治同志,确实是我省国画界比较年轻而优秀的人才,他创作潜力很强,不特(仅)国画有很好的修养,在西画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听说他们领导上很重视他的绘画才能,鼓励他并支持他创作。这样做是对的。但为了更能发挥他的特长和作用,得到归队和培养是更迫切的。因我根据看到他的作品和谈话中,其所见解和创作水平,是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的,所以宋同志不仅是一般中等学校教师的才干,是值得重视并应进一步给以培养的机会,因此我愿向省提出,请予以研究考虑。

此致

敬礼

刘海粟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四日

从中,可以看出刘海粟对宋文治的提携之情。每当谈起此间种种,宋文治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钦佩感慨之情更是不言自喻,终生难忘。在其个展自序中,宋文治曾总结道:“曾问道于乡前辈朱屺瞻先生及嘉定陆俨少先生,相互切磋,殊有启发……获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