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为上在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价值

2019-09-28祝雨欣

艺术大观 2019年14期
关键词:自然中国画创作

祝雨欣

摘要:追求“自然”,越来越渗透在大众生活中关于审美的方方面面,在绘画界亦是如此,艺术家们对“自然”的追求从未失去生命力。本文将基于《历代名画记》探讨张彦远提出的“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内涵,结合近现代的中国画理论研究成果分析“自然”为上的现实价值,以及追求“自然”的观念在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画;自然;创作;历代名画记

“自然者为上品之上”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绘画品评等级。余谓画史之有时书,犹之正史之有《史记》《历代名画记》在中国画论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从该书的若干卷中去理解张彦远的“自然”,可发现文人画之端倪。发展至今,文人画的审美既有继承,更有革新,而追求“自然”之美本身就具有极高、与时俱进的审美价值,启示着中国画朝着更加开放、自由的意境发展,并且坚持着艺术的民族独立性。

一、“自然”与雕饰

“自然”最早唐代被张彦远明确置为绘画品评的五等之首,是“上品之上”,但是谨慎精细的作品只能处于第五等。彦远曰:“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为之病,而后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细者为中品之中。”

那些沉浸于细节的刻画,过分去雕琢的作品,认为展示了令人称赞的精湛技术,实则更加体现不出画家的综合功力,有损画面的整体格调。也就是说,过分雕饰细节容易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形似”的自然最多只是绘画物体的结构看上去“自然”。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即师自然,要求我们取法自然,将“心”与“自然”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自然之美,而不是孤立地模仿自然,一味地刻画细节来达到形似的逼真。贡布里希指出:不懂艺术的人或是刚接触艺术的人容易遇到一种困难,就是喜欢赞扬艺术家们表现自己所见事物的技艺,最喜欢那些看起来“逼真”的绘画。苏轼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对此,张彦远有言:“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比形似更加重要的是气韵,倘若谨慎地刻画细节,拘泥于自然的表面,何来的气韵生动呢?贡布里希拿伦勃朗的素描作品《大象》来举例:“忠实摹写视觉世界的耐心和技艺确实值得赞扬,相比以往伟大艺术家创作的精心记录每一个细节的作品,谁能说由于细部描绘较少,伦勃朗的素描就相形见绌了呢?答案是伦勃朗不愧为奇才,寥寥的几道粉笔线条就使我们感受到大象的皮肤皱襞重重。”那么,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自然”为上蕴含的功力

浑然天成的自然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是那种傅雷翻译西塞罗说的:真正艺术“能看来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地”的自然。就好比《中华竹韵》里写中国古典传统中的一些品味时评价:装饰的美人固然是美的,但不装饰的美人更美,不装饰的美人其实更懂装扮,更懂造作,更懂大雅不雕和天姿国色不因粉黛的道理。如今,很多爱美女士在挑选化妆品或给自己化妆时,将“妆容自然”列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愈来愈多的美妆博主,出“伪素颜”化妆教程,获赞无数。打造一个“伪素颜”的妆容其实需要更高的眼光和更巧妙手法,比如粉底液的少量多次,化妆刷在脸上的力度和范围,眼影晕染的层次感等等都比大浓妆更考验手法,最后呈现的妆容既突出了精致五官又给人以一种轻薄透气的原生天然感。

当然“自然”背后的功力涵盖很多方面,重中之重就是笔墨的把握。笔墨首先拆开来看,对于笔,童中焘说“笔以立形存志,表现形象的生动之致,耀其精神,含其气味”;对于墨,石涛说墨能栽培山川之形。“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的结论说明了用笔的重要性,应当意存笔先,胸有成竹地绘画,才能抒胸中透气,达到气韵生动、浑然天成的“自然”艺境。

三、追求“自然”

(一)追求“自然”,要性情自然,才能妙悟自然

追求“自然”要懂得忌“谨细”,因为过分地雕饰达不到“自然”。我赞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很多伟大的艺术品流传千古都有一个共同点:不自觉的情感流露。那些作品之所以如此触动人,想必创作时的情感是自然流露,而非矫揉造作可以所为。大量书法名作告诉我们,流露不需酝酿的自然情感,往往最能引起观者的共鸣,例如颜真卿大名鼎鼎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等。

性情不同于情感,情感是每个人都有的,天生的,具有偶然性,且处于不断的起伏变化之中;而性情则是一个包含艺术家的人格、品性、胸襟、信念等诸多方面的,受人生阅历、境遇影响的较为稳定的综合体。一个“自然”的性情应该是真挚、真诚的,质朴、大气的。

性情“自然”的艺术家才能将瞬间的情感自然地与技术结合,从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那些以功力为目的,在画面表面上做功夫来表现情感的作品就根本不值得一提了。自然万物,质有而趣灵,宗炳提出要“澄怀味象”,“澄怀”就得有颗澄澈、真挚朴实的心。视觉效果在“做”上面花精力,带着太多的执念去绘画,是很难体会到自然的灵趣,以及那高妙的“两端相涵盖而得中”和“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

(二)追求“自然”的过程并非随心所欲,自然而然

“自然”为上的“自然”绘画审美格调,蕴含了高超的功力、学识、格趣和修养等,这些内在美是要经历长久的联系和积累才慢慢形成的,这个过程绝非怀着悠闲的自然之心就可以自然得到。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追求中国画的“自然”就应该“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既平常又超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改造“自然”的道理谁都懂,可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怎样一个艰难的过程呢?人们总是会遇到困难、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期,但是我们相信前途是光明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又一笔宝贵的财富。创作出好的中国画,必然少不了摸爬滚打的学习;追求“自然”的意境,并非随心所欲,自然而然,它必然少不了勤奋的“知进不知止”。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才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才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而中国画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理应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做貢献。“守其神,专其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不凝滞于物”……古人为我们总结的这些经典道理永远不会过时。在这个笔墨开放的新时代,多元、自由的艺术境界中,拥有“自然”的追求,注重“自然”背后的功力,养成“自然”的性情,为中国艺术增高阔。

参考文献:

[1]]苗再新.自然为上 浅谈中国画的格调[J].解放军艺术学院

学报,2000(03):49-50.

[2]韦宾.唐朝画论考释[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76-77.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中州古籍出版

社,2016.5:29.33.53.57.

[4]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10:25.

[5]许江,范景中.中华竹韵上册[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1.1:15.

[6]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0.10:181.299.

猜你喜欢

自然中国画创作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Jazz
书画名人汇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