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骑行川藏、新藏线

2019-09-28陈凤耘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川藏线垭口布达拉宫

陈凤耘

(六)加油,目標拉萨

波密—通麦,不存在的天险

然乌湖附近的来古冰川,地处印度洋季风向青藏高原输送冷空气的主要通道上,属海洋性冰川,在自然景观中绝无仅有。因为这里夜间是绝对不能赶路的,所以我们在然乌待了一晚。

波密的海拔其实与林芝的海拔差不多,途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不少人。车队在垭口处按惯例停了停便继续出发,毕竞最美的风景还在路上。

今天将路过通麦,全程也就200千米左右。国道沿着帕隆藏布江顺流而下,海拔也顺势降至2070米。在路上,我观察了很多植物。这里被誉为“西藏的江南”,物产极其丰富,还几乎没有蚊子。这次行程的期待之一就是通麦天险。国家地质局认定的102号滑坡群就在这一带。102号滑坡群号称“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在318国道上则被称为“通麦天险”。

不过,现在通麦已修通了102隧道,原来的天险对行路人构不成大的危险。虽然能够安全通过,但没能体会真正天险的威力,我的心中还是有点小失落。

色季拉山,米拉山,圣城拉萨

到米拉山之前,需要翻海拔4380米的色季拉山垭口。站在那里,如果天气晴好,就可以看到中国最美雪山之一的南迦巴瓦。

米拉山垭口是到拉萨前最后一座大山垭口,也是川藏线上第二高的雪山垭口,这里的海拔5013米,风速16.8米/秒,温度1℃,湿度68%。垭口上风很大,经幡随风舞动,令人震撼,迎风站立的两头牛雕塑,气势雄伟。

在上山途中,小踏板摩托车严重缺氧,动力明显不足。我们与大部队的距离越来越远。整个山谷中只有我和爸爸,手机没信号、导航失灵又下着大雨,我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正在我焦急担心时,后方开来了两辆重型摩托车。他们一辆在前方引路,一辆在后面压车,就这样,我们一路风雨同行。到了垭口,我和爸爸向他们致谢。他们是陕西榆林的摩友。其中的高叔叔说:“我看到你们那么小的摩托车上还带着个小孩子,车上飘扬着五星红旗,我流泪了。我被你们的勇气感动。我们同是中华儿女!加油!”川藏线上天天都有人们互助的正能量啊!

翻过这两座垭口,我们来到了令许多人向往的、神圣的日光城——拉萨。

(七)圣城拉萨和布达拉宫

我们沿着川藏线,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在晚上8点到达拉萨。刚进入检查站,浓郁的藏族风情便扑面而来。满街的藏族服饰和藏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让我感觉真正到了藏区。

当地藏人很友善,见到谁都是乐呵呵的。如果你不害羞,跟所有人打招呼:“扎西德勒!”他们的回应必是更大的笑脸。

我们住在离布达拉宫很近的摩旅客栈,发现了一个以做面食为主的餐馆,那儿的饭简直太好吃了!领队说,从上海托运的公益物资还没到,大家决定多住两天。我听了非常高兴。

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屹立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这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在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里,收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和工艺品,同时也珍藏着独一无二的雪域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的门票不好买,幸好我们让客栈的老板订了预约券。参观布达拉宫,需要准备好身份证。

历史书已告诉我,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的,建筑造型很有特色,华丽壮观,令人震撼。

那天,爸爸骑着摩托车载着我来到布达拉宫,由于高反他只能在布达拉宫外等我。

经过3次安检后,顺利进宫,我蹭着旅游团听了一下讲解,然后又独自一口气跑上了13层大阶梯进入正式宫殿。布达拉宫有3种主要颜色:红色代表政权,白色代表和平,而黄色代表繁荣。大殿供奉着很多佛像。建筑内部结构是木质的,有些通道很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

布达拉宫还分为红宫和白宫,各具特色,里面有些地方是禁止拍照的。当真正进入布达拉宫,在昏暗中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看过去的时候,我想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原来世间最大的财富,就是信仰。”

蓝天白云之下,那片红墙,那座白塔,以及无数人的虔诚,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

拉萨还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爸爸带着我去了大昭寺、八角街和小昭寺等。在那里,庄严、虔敬的情景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拉萨每年平均日照3000多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照射。这里太阳光强烈,日照又长,所以每年的太阳总辐射量高达846千焦(202.1千卡),不仅比东部同纬度地区多70%~150%,而且也比西北干旱地区多,可利用的太阳能源举世无双。如何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经历了路途的艰险,欣赏了拉萨的文化,车队又上路了。等待他们的是什么?请看下期:拉孜,珠峰大本营!

猜你喜欢

川藏线垭口布达拉宫
亚丁大转山 对世外桃源的最好诠释
神奇的布达拉宫
追梦皖南川藏线
骑共享单车 穿越四千里川藏线
诃护诗心 诃护精神
布达拉宫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
布达拉宫生成记
青岛青山湾—垭口变沉积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质来源
川藏线交通事故伤急救中心运作情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