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

2019-09-27顾海良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顾海良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怎样建设教材和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基本思想原则、坚守和提升文化自信是根本依循、各学科教师的担当精神和学术使命感是关键力量、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基础和条件”,对于新时代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信心有着重要启迪。要着力增强教材建设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学术智慧。教师的核心素养和根本依循,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关键作用、怎样发挥关键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文化自信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不仅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标识,也是整个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水平、科学研究绩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教育重要论述,不仅提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向,而且也提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基本遵循和主要指向,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怎样建设教材和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一、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问题,在一些会議的讲话中,其中主要有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6年12月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和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阐释。这些重要讲话中的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导意义凸显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基本思想原则。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及相应教材的基本范畴、主要原理、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在根本上与研究者和教学者秉持的思想政治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须臾不可分离地联结在一起的。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教材建设的指导,是对教材研究者和教学者的根本要求,也是教材建设本身必须坚持的思想原则。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哲学社会科学是这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更是这样。

第二,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路向规定。新时代高等教育在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上,一要坚持“四服务”的发展方向,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高等教育发展要同新时代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牢牢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现实发展和未来趋势。二要把握高等教育“三培养”,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3]的根本问题,确立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它们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高校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4]。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上的新要求,明确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教什么”“教给谁”和“怎样教”的路向规定。

第三,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内在要求。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怎样建设教材和教材体系,是国家事权,实质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体系,要从巩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第四,坚守和提升文化自信,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根本依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教材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以国家文化自信为根据和基础的。在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中,要以文化自信为根本依循,彰显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中的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第五,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教师的担当精神和学术使命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关键力量。教师是立教之本,也是兴教之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各学科教师是关键、是根本。关键因素要聚合关键力量、发挥关键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教师,要从“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6]上,增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感、学术使命感,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六,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领导,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党的领导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要从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指导思想和政治方向的领导和管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理论提升,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使用和成效评价等体制和机制建设和完善。

二、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使我们更有信心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得越来越好,也使我们能“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7],拓展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新境界。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面向新时代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具有的“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和“重要基础”的四个“基础和条件”[8]。对这四个“基础和条件”的阐释,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信心,同样有着重要启迪。

这四个“基础和条件”,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意义在于:

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教材体系建设确立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政治上的根本保證。

这一根本保证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要自觉地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把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材建设的全过程。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地结合进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要的是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9]的发展理念。

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材建设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学理上的有力支撑。

这一有力支撑,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提出了教材建设思想导向、学术内容、科学体系等方面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10]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教材内容,在根本上是根据各学科对象内容和体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实践和新的理论,为哲学社会科学相应学科的教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各学科教材建设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11]。新的实践、新的理论,就是各学科教材建设的现实根据和思想源泉,就是各学科教材发展的学术基础和学理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而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增添了更具感召力的思想文化上的深厚力量。

这一深厚力量表明,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要更为有力地融通哲学社会科学各种思想资源和学术资源。其中,特别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的融通: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和学术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思想文化资源,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资源。这些是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最为丰富、也是最为重要的主体思想资源和学术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资源,这是中国特有的最为宝贵的资源。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相关教材建设不可多得的资源。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把其中蕴含的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文化和学术资源弘扬起来,赋予其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新内涵和新样式。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无疑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相应教材的有益滋养。对待这方面资源,要坚持“为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怎样对待经济学的国外学术资源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另一方面,“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特别是“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的内容,对其中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12]。

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13]。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怎样把作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资源,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中国革命文化、先进文化资源,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实现有机结合和有效配置,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必然路径。

第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更为牢固的重要基础。

这四个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增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底气和底蕴,提升了建设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教材体系的信心和信念。

三、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14],是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着力于增强教材建设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学术智慧。

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教材中的重要学术范畴、主要理论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是教材和教材体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构件,是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权的根本体现,也是对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权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15]

在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提炼标识性概念”和“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在根本上就是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资本论》科学成就时提出的“术语的革命”的问题。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后不久,马克思就认为,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和工资范畴是《资本论》第一卷中三个“崭新的因素”[16]。1886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7]在恩格斯看来,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和工资,作为《资本论》“术语的革命”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表达和学术话语权的体现。《资本论》“术语的革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创新性的“术语的革命”,如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等范畴,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科学革命中独创的;另一类是批判借鉴性的“术语的革命”,如工资等范畴,这是马克思对当时已有的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批判性借鉴,其中包含对术语内涵的根本性的变革。这两类形式,不仅揭示了《资本论》“术语的革命”的深刻意蕴,厘清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实现的更为广泛的“术语的革命”的思想来源和基本过程,而且也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术语的革命”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重要启示。

“提炼标识性概念”和“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也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和底蕴、不断坚定和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志性学术概念和学科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18]只有以中国现实为研究基点,才能形成无愧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教材体系。

坚定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文化自信,重要的在于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的正确方向和理念的遵循上。在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而不是去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理论结论,更不是用这些理论结论替代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具体研究。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教材中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或者只会用“贴标签”、用语录堆砌的方法生硬“裁剪”生动现实;或者不顾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断章取义地塞进政治内容,损害教材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内在统一的做法等等,绝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意,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背弃。

坚定文化自信,要正视一个时期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存在着当西方理论“搬运工”的现象。由于缺乏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和回答中国实际问题的学术创造力,缺少文化自信的信心和内在力量,有些学科在引进借鉴西方相应学科教材时,直接搬用教材中理论原理、术语范畴和研究方法等,这些学科的教材建设所起的只是西方理论“搬运工”的作用。

不当西方理论“搬运工”,并不是对西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各种理论一概简单地拒绝和排斥。对于西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和学派,不应当妄自菲薄,将其视为“信条”而顶礼膜拜;也不应当妄自尊大,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拒绝加以研究和鉴别。不当西方理论“搬运工”、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要坚持把教材体系建设中学科和学术的评价标准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学科和学术的评价标准,决不能唯西方学科和学术评价是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19]照搬照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学术话语,就会丧失以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和“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为基点的学术话语权。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提倡各具体学科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的切磋交流,以及提倡对各种思想文化广纳博鉴,绝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结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学术评价标准,是学者从事学科建设和坚守学术方向的导航仪,也是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指挥棒。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确立哲学社會科学教材评价体系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和学术规范。

四、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教师关键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是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传授及其高校通识教育知识传播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和主要根据,起着教育教学“根本”的作用。要发挥好这种“根本”的作用,把教材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学术性、学理性真正落实下来,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在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从“新的更高要求”上,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更高要求”上,对思政课建设中教师的关键作用,特别对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的核心素养和根本依循问题作了深刻阐释。这些阐释中的道理,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发挥教师关键也是适用的。

習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关键作用的发挥要以“六个要”为核心素养。从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来看,这些核心素养的要义在于:一是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二是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三是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四是视野要广,引导学生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广泛的内在联系中,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五是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六是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人为学为事的表率。

“六个要”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对教师在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上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的全面的要求,凸显了教师的思想魅力、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在思想魅力上,教师自己要信仰坚定,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能成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学术魅力上,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要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理论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培育自身的崇尚学术、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在人格魅力上,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修身修为,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理论滋养、思想内涵、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八个相统一”的理念和方法,是教师发挥好关键作用的根本依循。这“八个相统一”就是: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教材建设要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二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三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四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教材内容的学理性和实践性;五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六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八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教育资源。

“八个相统一”的各个方面,融会贯通于教学内容、环境、过程、形式和方法等各个环节和整体过程,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方法和依循。在教材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发挥好这八个方面的“组合拳”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核心素养和根本依循的要求,虽然是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关键作用,怎样发挥关键作用,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五、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制度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建设,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也形成了一些制度化建设的经验。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形成一系列重要理念,其中主要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材研究、教材编写、教材使用和教材评价全过程;要体现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同“教什么”“教给谁”和“怎样教”路向的内在统一上,把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教材建设凝聚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上;要辨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特定的对象和方法,探索各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内容,深化各学科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的切磋交流,坚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要善于把握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倡导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广纳博鉴,在剪裁建设中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要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特别要提升教材体系建设中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这些理念,将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也将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教材体系建设新境界。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21]高校是教材选用主体,高校党委对本校教材工作负总责。在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上,高校党委不仅要从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等方面把关,对政治上把握不对、不到位的教材,要一票否决;还要从高校教学过程、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全面规划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从高校教育发展整体上看,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本身的范围。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教材建设意义的阐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2]现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近百种,其中既有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的基础教材和主干教材,也有涉及多学科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通用教材,面向高校各学科专业所有大学生。应该看到,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对所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后,教育部党组决定成立“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和审议力度,完善教材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教育部规划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近百种重点教材,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的基础教材和主干教材,涉及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教材。法学学科专业教材多达14种,构成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材体系。这些教材的编著者,特别是各教材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主编,政治意识强、學术水平高、责任意识强,勠力同心、努力奋斗,有志于打造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经过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23]为从制度上改变这种“短板”状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体系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于2017年7月正式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审议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教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教材工作,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国家教材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课程教材体系改革,把牢政治关,突出教材建设关键重点,严格规范管理,全面提升教材质量。国家教材委员会将在全面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上,在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上,在全面建成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上履行重要职责、发挥重要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体现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要严格教材审查程序,提高审查质量,严把政治关、学术关。要集中各学科骨干力量,统筹优质资源,切实提升教材质量。教材建设根本在编写、关键在使用,教师和学生使用是教材建设的“硬道理”。现在正在实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教材出版前,组织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精细审读,对提升教材质量意义重大;出版后举办骨干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者与任课骨干教师互相切磋,对教材有效使用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教材使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24]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推广和使用的协同机制,有效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材的使用率、覆盖率。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确立了“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25]的建设要求和目标。高校哲学社会学科教材建设,要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达到这一建设要求、实现这一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

[7]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8]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10]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

[1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1-22.

[1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6-7.

[1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42.

[1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5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18] 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03-05.

[1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

[20]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

[2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24.

[2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

[2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