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27罗锦坤

教师·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应用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改革

罗锦坤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化学教学也相继开展了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活动。“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学学案为主要载体,通过导学的方法将课堂学习主导权交给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化学课程的学习。文章主要针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作深入分析,以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091-02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始终是改革的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自主学习与后续发展。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掌握课堂教学与学习节奏。学生可以根据学案的内容进行初步的自学与预习,然后将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在课堂上请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讨论与研究,将本堂課所学的内容与重点进行小组归纳,也可以将所学的内容整理为框架式的复习提纲,便于日后定期的复习与巩固。下面,笔者将以粤教科技版的化学教材为例,深入探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主要应用。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理论分析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学案导学”是当今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包含字面意思,即通过学案导入教学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发展,还蕴含深层的教育意义,即凸显出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首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创新发展,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宗旨所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勇于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束缚与限制,“教师就一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主体?学生是不是非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开展学习?”这些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发展中都是不存在的,通过“先学后教、学案为主、问题教学、当堂达标”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并形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发现教学法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三种基本理论而发展的。

1.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在“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体系中提出认知心理学理论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学习的材料与内容充满新意;②学习主体能够在以往的知识基础上同化所学的新材料内容,并获得新知识;③学习主体能够分辨并选择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能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扩展学习。在上述三种基本条件上,“学案导学”模式则很好地借助了“知识贯通”这一特点,并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

2.发现教学法理论

“发现教学法”在认知心理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在发现教学法理论思想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随着学习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也会根据学者自身的特定认知程序而提高,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很显然会受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最终不会影响教学中的学生认知心理状态。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虽然有着较难懂的名称,但是在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学习研究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教育在儿童教学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其也确定了两种基本的水平状况:第一,儿童已到达的既定发展水平;第二,儿童在发展中存在的潜在发展空间水平。这两种不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进一步来看,这也就意味着最近发展区是儿童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区域,能为儿童的发展点明方向。

二、“学案导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以粤教科技版教材为例

在具体分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时,笔者以粤教科技版九年级上册的“维持生命之气——氧气”这一章节教材内容为例展开深入分析:

(一)围绕“维持生命之气——氧气”展开教学设计

1.“九大环节”共同构成教学设计体系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是粤教科技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三章内容,在本章节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首次全面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有关氧气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物质在空气里和氧气燃烧的化学现象以及燃烧现象引发出的化学方程式等相应内容。通过对氧气物理、化学性质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氧气与氮气、氢气之间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氧气这一特殊气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了解与掌握。同时,不同的物质与氧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可以提炼出不同的化学方程式,这种通过观察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提炼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气体或化学物质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基于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围绕九年级上册“维持生命之气——氧气”这一章节内容,制定了以下思路的教学设计与方案:“学案导入—情境创设—引出知识—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答疑—归纳总结—扩展升级”。其中,“学案导入”“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归纳总结”这五大环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应用阶段。

2.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这一章节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制取氧气、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以及物质构成的表示式。而在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时,首先应针对其中具体的一大部分内容展开教学运用。如本节课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有关氧气的基本性质与用途,并学会如何科学、正确地制取氧气,那么教师就应该先将教学设计分为“理论”与“操作实验”这两大部分。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导入与情境创设的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对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有所了解。在“操作实验”阶段,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运用教师权利,尽可能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则应担当实验操作的指导者,在确保实验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实验与探索,并体会化学实验与知识的乐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了有关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药品的选择;②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条件的确定;③反应装置的选取;④制成氧气的合理收集方法;⑤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氧气的方法。这些是通过本次教学实验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而本堂实验操作课的难点在于在实验室里如何科学地制取氧气,在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如何使用催化剂,使其产生“恰到好处”的催化作用,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中一步步挖掘和探索。

(二)以“维持生命之气——氧气”为例分析“学案导学”的教学应用

在上文分析中,笔者认为如何在实验室里科学地制取氧气是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下面本文将围绕“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分析“学案导学”在其中的应用与发展,主要是从课前导学这个角度展开。

课前导学阶段,也是“学案导学”模式的主要應用阶段,在该阶段中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火柴的点燃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实验操作来制取氧气,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实验学习开始之前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向学生介绍本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掌握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并进一步了解催化剂在制取氧气过程中的催化作用,这给学生后续的实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在创建一定的学习情境之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学案(具体如下表所示)发给每一位学生,由学生自主思考之后填上正确答案,如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或举手提问。(横线上应留空,下表中已标注出正确答案)

通过上表,学生可以对本节课实验操作的理论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与巩固,也能在实验室操作中建立科学的实验思路与方法体系,进一步体现了“以学案导入课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理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操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当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体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所运用的“学案导学”教学设计不应太复杂,要全面结合所在班级学生整体的化学学习状况,力求在化学知识讲解与难点上有所突破。同时,“学案导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一味地使用学案达到练习题集的效果,学案只是一个检测所学知识的方式,不能完全替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最后,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开展化学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途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而不是刻意追求化学成绩的提高,这也是教师所需注意的事项与方面。

参考文献:

[1]张秀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6):23.

[2]吴金忠.浅议初中化学的“学案与导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92.

猜你喜欢

应用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改革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