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苓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2019-09-27韩悦李早慧赵欣宇黄礼祥范靖琪

吉林农业 2019年16期

韩悦 李早慧 赵欣宇 黄礼祥 范靖琪

摘要:目的:旨在通过薄膜分散法-微孔滤膜挤压法制备脂质体,并对脂质体包封率、粒度分布、zeta电位进行检测。方法:主要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的制备工艺,且验证工艺的合理。脂质体利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并测定包封率,考察脂质体的形态。结果:所制备出的猪苓多糖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均匀,显微镜下脂质体均匀圆整、近球形。

关键词:猪苓多糖;薄膜分散法;包封率

基金项目: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省级,项目号:2018012

中图分类号: TQ46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9.16.038

猪苓已有2000多年药用历史,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菌类药材,在《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中都体现了其应用价值[1]。近些年研究发现,从中药材猪苓中分离出来的猪苓多糖,为植物型的免疫增强剂。可以有效地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针对慢性乙型肝炎可促进表面抗体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2]。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猪苓多糖剂型为胶囊剂及颗粒剂。这些传统剂型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在血液中停留时间短,药效低。

20世纪70年代首次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3],脂质体的结构使其具有靶向作用,可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胞[4],并具有低毒性和长效缓释性,引起了广大药剂学者的关注与研究[5、6]。

本课题突破传统的中药剂型,将猪苓多糖制备成脂质体,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新的剂型。其增加了药物与肝细胞的亲和力,有效提高了猪苓多糖在体内的吸收,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为脂质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拓宽猪苓多糖脂质体的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1仪器与材料

1.1实验材料

猪苓多糖,生理盐水,苯酚,浓硫酸,卵磷脂,胆固醇,无水乙醇,甲醇,氯仿,磷酸盐缓冲液,微孔滤膜,葡萄糖对照品,蒸馏水。

1.2实验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仪,分析天平,旋转蒸发仪,离心机,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粒度仪。

2项目实施方案

2.1载药脂质体的制备

采用薄膜分散法-微孔滤膜挤压法[7~8],在圆底烧瓶中,将卵磷脂,胆固醇与氯仿、甲醇混合,混合均匀后放置到旋转蒸发仪上减压蒸发[9],除去氯仿及甲醇,形成一层薄膜。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适量的猪苓多糖,并倒入圆底烧瓶中,可形成大多层脂质体,再通过微孔滤膜即得[10]。

2.2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

2.2.1单因素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以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比在生产过程中各单因素对制备工艺的影响,从而确定出最佳方案。

制备温度的选择:水浴温度的差异在制备过程中会影响磷脂的溶解以及膜材成膜性,进而对脂质体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保证其他药品和试剂用量不变的条件下,将水浴温度改变,考察包封率在不同制备温度20℃、30℃、40℃、50℃、60℃的变化程度。当40℃制备温度时,脂质体的包封率达到最大值,继续升温后,磷脂不稳定,包封率呈下降趋势,所以应选择温度为40℃。

氯仿和甲醇比例的确定:有机相的选择是稳定脂质体溶液制备的关键,比例的变化对脂质体包封率会产生影响。考察氯仿和甲醇的比例1∶3、1∶2、1∶1、2∶1对包封率的影响,其比例为2∶1时包封率32.25%最优,将氯仿与甲醇的比例设为2∶1。

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的确定:胆固醇对卵磷脂凝聚结构有调节作用,随着质量比的比例变化,包封率也会随之变化。考察包封率在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为3∶1、4∶1、5∶1、6∶1、7∶1时变化程度,不同的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对包封率的影响较大,在6∶1比例条件下包封率较高。

药物与卵磷脂质量比的确定:不同的药脂比例会影响脂质体的包封率,试验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来调整药脂比例。考察不同药脂比对1∶25、1∶20、1∶15、1∶10、1∶5对包封率的影响,在1∶10比例下包封率达到最大值35.64%。

2.2.2正交试验 考察制剂温度、氯仿与甲醇比例、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药脂比对脂质体成型影响较大的因素,选用正交表L9(34)进行正交试验(见表1)。

通过上述正交试验可知,脂质体处方中影响因素从大到小分别是A>C>D>B,选择的最优处方为A2、B3、C1、D3,即本实验最终选择制备温度为40℃,0.2g卵磷脂,0.04g膽固醇,0.02g猪苓多糖,氯仿甲醇比例为2∶1,进行脂质体的制备(见表3)。

2.2.3验证试验 重新制备了三批脂质体并根据上述最佳的配比结果,进行试验。把测得的包封率与表2试验模型进行对照,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此工艺稳定可行。

2.3载药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2.3.1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采用薄膜分散法-微孔滤膜挤压法,在圆底烧瓶中,将0.2g卵磷脂,0.04g胆固醇与氯仿、甲醇(比例为2∶1)混合,混合均匀后放置旋转蒸发仪上减压蒸发,除去氯仿及甲醇,形成一层薄膜。将磷酸盐缓冲液中倒入圆底烧瓶中,可形成大多层脂质体,再通过微孔滤膜即得。

2.3.2 检测波长的确定 用仪器精密吸取2ml,浓度为50mg/mL的葡萄糖对照品溶液,用水作为空白对照,采用苯酚-硫酸法,在200~800nm的波长处进行扫描。另取空白脂质体2mL,根据上述流程操作。最终选择检测波长为470nm,此时的波长可以使对照品溶液出现最大吸光度,并对空白脂质体无干扰性,减小误差。

2.3.3标准曲线的绘制 将葡萄糖对照品配制成浓度0.1mg/mL的对照品溶液。加入不同体积的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3mL~1.2mL)于带塞试管中,加蒸馏水至2mL。利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不同体积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得到回归方程为y=0.042x+0.0394,r=0.9998。结论表明:葡萄糖在4.01μg/ml~13.38μg/ml 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2.3.4高速离心法测定包封率 在100mL容量瓶中放入载药脂质体1mL,定容。用空白脂质体进行空白对照试验,分别取载药脂质体和空白脂质体各1.5mL,采用苯酚-硫酸法,在470nm波长处进行吸光度值的测定,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脂质体中猪苓多糖的含量。在离心管中加入脂质体混悬液2mL,离心速度10000r/min,离心20min。用吸管取上清液1mL,定容,利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总多糖含量,计算求得包封率〔(W总-W游_/W脂质体×100%〕为(38.37±0.02)%。                                   2.3.5穩定性试验 将脂质体分别放在温度为4℃以及室温下(20℃),在4℃时外观均匀,无沉淀及分层现象;在20℃下放置3个月后时出现分层现象。由上述现象可知:4℃时脂质体稳定性较好。

2.3.6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稀释,共配制5份同样的稀释液,在配制后6h内测定6次,记录其吸光度,最终计算出其RSD值为1.6%<2%,说明其在6h内稳定性良好。

2.4脂质体粒径及电位的检测

将脂质体放入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如图所示(图略)。利用激光散射粒度仪进行脂质体检测。结果表明,脂质体呈正态分布,粒径为(115.6±5)nm,Zeta电位为(-25.8±0.56)mV。

3结论

猪苓多糖是很有价值的提取成分,在对肝组织病理损伤的治疗上有着显著作用。目前,我国对猪苓多糖的研究和应用还应该增加广度和深度,多进行开发利用,其作用可以更好的发挥。

本课题采用薄膜分散法进行猪苓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包封率作为试验的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进行对比各因素对制备工艺环节的影响,正交试验设计出最佳的制备工艺,对脂质体的制备处方进一步优化。综上所述:制备温度为40℃,0.2g卵磷脂,0.04g胆固醇,0.02g猪苓多糖,氯仿甲醇比例为2∶1,验证试验证明了工艺的稳定性和可行性。试验最终制备出的脂质体稀释后呈淡蓝色乳光,形态为球形或类球形。包封率较好,稳定性考察良好,适合在4℃条件下存放。

本试验的结果可为猪苓多糖的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研究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英永,崔秀明,张文斌.猪苓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9(11):1785-1787.

[2]任玉兰,刘娟,涂红云.猪苓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05):67-69.

[3]曾照军,徐晓,金东雅.乙肝疫苗联合猪苓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4(05):117-118.

[4]张冬青,程怡.脂质体研究概况[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02):125-128.

[5]王志龙,赵云英,李富桂.脂质体应用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05):26-28 .

[6]吴黎文,聂玲.中药脂质体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02):352-354.

[7]张祺照.脂质体制备方法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3(12):71-72.

[8]侯丽芬,谷克仁,吴永辉.不同制剂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118-

124.

[9]曾丹,张阳德,赵东伟.脂质体制备中超声参数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9):25-28.

[10]贾少杰,陈文强,解修超.秦巴山区猪苓多糖的提取及其脂质体生产工艺的优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8(04):715-

722.

作者简介:韩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

通讯作者:李早慧,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药现代给药系统和中药新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