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阅读行为现状及促进对策分析*
——以北京某高校为例

2019-09-26王振杰

中国出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下功夫纸质书籍

□文│王振杰 周 寻 左 红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对读书学习有过高屋建瓴的阐述,他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丰富的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学习,而且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抓好大学时期的阅读尤为关键。为了解大学生阅读现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阅读行为,探索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路径,本文以北京某高校为例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

一、北京某高校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在北京、天津、江苏的高等院校大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在北京某高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开展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527份,其中供分析使用无缺失数据问卷1321份。本次数据分析以该调查数据展开分析。

1.大学生阅读频率分析结果

本次北京某高校大学生阅读行为调查发现,1259名大学生(占总数95%)每月阅读1~3本或以上各种介质的书籍,535名大学生(占总数40.5%)每天至少阅读一次纸质书籍或电子书籍。

通过Mantel-Haenszel趋势卡方检验对大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电子书籍频率分析(见表1),发现大一学生阅读电子书籍的比例(几乎不阅读:75.3%;每 月1~ 3次:75.3%;每 周1~6次:70.7%;每天至少1次:69%)随着阅读频率的递增而减少(Mantel-Haenszel趋势卡方检验,P趋势=0.04)。大二学生(几乎不阅读:24.7%;每月1~3次:24.7%;每周1~6次:29.3%;每天至少1次:31%)比大一学生阅读习惯更好。在阅读纸质书籍、电子书籍的频率构成上,女生比男生阅读频率更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2)。此外,进一步分析发现,阅读纸质书籍频率与阅读电子书籍频率存在正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分析,γ=0.32,P<0.001)。也就是说,无论书籍介质如何,有阅读习惯的大学生都会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阅读。

表1 大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电子书籍频率

Mantel-Haenszel趋势卡方检验用于计算某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等级变化是否存在规律性的变化趋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表2 大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电子书籍频率的差异性分析

2.大学生阅读时长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发现,223名(占总数16.9%)被调查大学生每天阅读纸质书籍时长低于0.5小时,529名(占总数40%)被调查大学生阅读纸质书籍时长超过1.5小时,643名(占总数48.7%)被调查大学生每天阅读电子书籍时长低于0.5小时,仅有237名(占总数18%)的大学生阅读电子书籍时长超过1.5小时。

通过Mantel-Haenszel趋势卡方检验对大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电子书籍平均时长进行分析(见表3),没有观察到各个变量随着阅读纸质书籍、电子书籍平均时长的增加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在阅读纸质书籍平均时长构成,仅在大学生生源地区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4)。进一步分析发现,阅读纸质书籍频率与阅读电子书籍频率存在正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分析,γ=0.26,P<0.001)。也就是说,阅读纸质书籍平均时长越长的大学生,同时阅读电子书籍平均时长也会越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各个阅读纸质书籍时长组别,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各个阅读时长分组均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并且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也就是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阅读时长更短。

表3 大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电子书籍平均时长

表4 大学生阅读传统纸质书籍、电子书籍平均时长的差异性分析

二、大学生阅读促进对策探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成为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生应该将阅读作为个人的基本素养。要促进大学生的阅读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倡导阅读自觉,培养阅读习惯

大学生应当将阅读内化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个人需求,融入到生活、学习的常态之中,自动、自发、自觉地阅读。

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曾颇为犀利地指出:“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课外学问,自然不专指读书,如试验,如观察自然界……都是极好的,但读课外书,至少要算课外学问的主要部分。”[1]换言之,倡导阅读自觉,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功课”。阅读自觉不仅关乎课业,更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同一篇文章中,梁启超还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谈到:“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2]“终身幸福”的说法或许略显夸张,但足见养成阅读习惯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任何习惯的培养都并非朝夕之功,培养阅读习惯还需每位大学生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

2.引导阅读选择,提高阅读质量

胡适在《为什么读书》一文中曾对书籍有过如此论述:“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智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3]大学生阅读,重要的不仅仅是阅读行为,还有阅读的内容,即阅读对象的质量。从社会层面而言,出版社、书店、图书馆可以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读者群推介精品图书;从学校层面而言,选择优秀图书组织师生共读,开展图书专题讲座、朗读会、读书沙龙等活动,制定并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好书榜单等都有助于大学生进行阅读选择;从学生个人层面而言,在实践阅读行为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于己有益、于学有益、于社会有益的阅读材料。

3.创造阅读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阅读行为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已经普遍进入了一个“浅阅读”的状态。大学生阅读行为同样呈现浅阅读、碎片化的特征。碎片阅读固然有其必然性和快捷、低成本、信息量大且获取方便等优点,但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连贯的、系统的、深入的、能够引起思考与研究的深入阅读必不可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的:“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促进大学生进行深入阅读,高校需要加强阅读服务设施建设,既丰富图书馆馆藏,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学生实践深度阅读创造条件。此外,各种读书活动在高校屡见不鲜,但要使读书活动真正吸引学生深度参与、避免流于形式,还需要在活动的特色与机制上更下功夫。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专长,构建校、院、系、班各级特色读书活动,并从机制上确保读书活动的覆盖范围、推动读书活动常态化,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的阅读氛围。

三、结语

2018年9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6个“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阅读对大学生增长知识见识能产生直接的作用,择善择优的阅读更能对6个“下功夫”中的每一点产生积极意义。学校可通过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着力纠正大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也可通过辅导员与大学生日常的交流,提升大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阅读观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总之,促进大学生阅读行为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个人形成合力,使读书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下功夫纸质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
要在精准摸排上多下功夫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