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羊肉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9-09-26

中国饲料 2019年17期
关键词:肉羊羊肉生产

刘 瑶

(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处,北京朝阳 100026)

1 我国羊肉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是羊肉生产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羊肉产业快速发展,产量大幅提高,羊肉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反刍饲料产量为923万t,同比上涨4.9%,其中羊饲料供应总量提升明显。近几年,随着养羊规模化和价格刺激,羊饲料和饲草的使用比例不断提升,肉羊养殖的数量快速增长,10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羊肉的产量也创下历史记录。2017年羊肉产量达到467.5万t,同比提高1.8%。同时,肉羊的生产性能稳步提升,羊肉的品种也不断优化,这不仅丰富了居民膳食结构,也填补了我国羊肉产品从短期、区域到全年、全民的消费。

2 我国羊肉价格情况

如图1所示,2017年肉羊出栏价格保持上涨态势。据农业农村部肉羊固定监测显示,绵羊全年平均出栏价格20.04元/kg,同比增加18.8%;山羊全年平均出栏价格26.66元/kg,同比增加2.7%。2017年肉羊出栏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2月肉羊出栏价格已逼近2015年1月的历史高点,2017年羊肉价格止跌企稳。据农业农村部集贸市场主要畜产品和饲料价格监测显示,2017年羊肉平均价格为55.92元/kg,同比持平。2017年肉羊养殖效益回升显著,其中绵羊纯收入为近3年最高,山羊年均纯收益却低于近3年平均获利水平。全年标准体重绵羊(45 kg)和山羊(30 kg)年均纯收入分别为261元/只和299元/只,同比2016年分别增加106元和23元,分别增长了68.0%和8.4%。

图1 2015年以来羊肉价格与绵羊和山羊均价对比

3 我国肉羊产业供应情况

3.1 肉羊存栏量和生产性能明显提升 图2显示,2017年我国肉羊存栏为30232万只,肉羊出栏为30798万只,羊肉产量为471万t,分别是1979年的1.6倍,8.6倍和12.3倍。其中羊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起居于世界首位。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测算1979—2017年期间,我国肉羊胴体重由10.72 kg/只提高到14.98 kg/只,羊出栏率由20.85%提高到103.67%。我国肉羊生产性能和羊肉产量均大幅提高,羊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也不断提升,2017年羊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为5.4%,与1985年相比提高了2.3个百分点。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3.2 肉羊养殖规模提升 我国当前肉羊生产的主要模式仍以年出栏100只以下的小规模生产为主,年出栏量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年出栏规模在30~99只的占全国比例为24%,年出栏规模在30只以下的占全国比例为37.0%。图3显示,2017年全国肉羊养殖户(场)中年出栏100只以下的户(场)数达 1337.6万个,占总户(场)数的97%,而出栏100只以上的户(场)数仅占总数的3%。由此可见,我国肉羊生产集中度仍然很低。2017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比重为38.7%,与2004年相比提高26.6个百分点。由于小规模养殖形式在质量监管、收购成本、环境管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我国开始推行规模化养殖,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图3 2017年不同规模肉羊场(户)数和出栏情况对比

3.3 羊肉进出口量额齐增,贸易逆差扩大 2017年我国羊肉进口24.89万t,同比增长13.1%,进口金额59.64亿元,同比增长56.7%,主要进口国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2017年羊肉出口0.52万t,同比增长27.1%,出口金额3.05亿元,同比增长27.6%,主要销售至我国香港地区。2017年我国羊肉累计贸易表现为贸易逆差,累计逆差额为56.59亿元,同比扩大58.6%。从近3年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变化看,我国羊肉进口贸易量增长十分迅速,但出口少。在羊肉产品贸易上中国已经成为净进口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且未来还有增加可能。

4 我国羊肉的消费情况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得到改善,饮食结构也发生变化,我国对营养价值更高的羊肉消费量不断提升,但因羊肉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而抑制了羊肉消费。

4.1 羊肉消费总量不断提高 我国羊肉消费总量包括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户外消费以及工业折损等其他消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羊肉的人均占有量、消费量、净进口量均不断增加,其中羊肉人均占有量从1979年的0.4 kg/人增长到2017年的3.4 kg/人,年均增长率高达5.8%;羊肉消费量从1998年的237.10万t增长到2012年的408.13万t,年均增长率为3.98%。 我国人均羊肉消费量也不断增加,从1998年的0.90 kg增长到2012年的3.01 kg,年均增长率为3.12%。羊肉净进口总量虽然不大但增长较快,从1998年的2.50万t增长到 2017年的 24.37万 t,年均增长率为2.9%。

4.2 羊肉消费结构城乡居民不断变化 随着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的增加,肉类消费的内部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羊肉消费特点不同的是,农村家庭人均羊肉消费总量和占肉类消费的比例均有较高增长,分别增长了168.57%和68.91%。虽然羊肉消费量和占肉类消费的比例不高,且近年来羊肉价格上涨过快而抑制了需求,但羊肉作为肉类食品中的“贵族”,目前占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比例约为5.00%,其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未来羊肉的消费总量仍会稳步提升。

4.3 羊肉户外消费比重不断提升 我国户内消费仍是居民羊肉消费的主体。图4显示,在人均消费量变化上,猪肉、牛肉及禽肉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具体在羊肉消费方面,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量呈震荡上升的趋势,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户内羊肉消费量是0.97 kg,到2011年人均户内羊肉消费量达到1.18 kg,年均增长率为1.23%,高于同期猪肉年均增长率,但低于牛肉及禽肉年均增长率。在户外消费方面,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是0.09 kg,2011年增加到0.25 kg,年均增长率为6.59%。在消费总量上,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户内、户外羊肉消费总量为1.06 kg,到2011年增加到1.43 kg,年均增长率为1.89%,低于同期牛肉禽肉的年均增长率,但是高于猪肉的年均增长率。此外,城镇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量最高峰是在2005年,达到1.73 kg,之后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2006年全国推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得肉羊存栏、出栏数量大幅减少,导致羊肉供给减少。

图4 2006—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肉类产品消费量比较

5 我国羊肉产业的特点

5.1 四大优势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随着国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政策的出台,相继颁布了《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2003—2007年)》《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这些政策规划的颁布对我国肉羊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肉羊生产优势区域的布局来看,肉羊生产集中在中原地区、中东部农牧交错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这四大优势区域。自2000年以来,我国羊肉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四大优势产区羊肉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左右,到2009年达到了92.99%的高水平。这表明我国羊肉生产优势区域格局已形成,对发挥优势区域,形成特色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5.2 羊肉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肉羊品种和遗传资源十分丰富。表1显示,我国肉羊品种主要分为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在肉羊品种结构上,我国积极推动肉羊优良品种培育工作,先后培育了巴美肉羊、昭乌达肉羊、南江黄羊等9个肉用绵、山羊品种。这不仅提高了我国肉羊品种的质量,也丰富了肉羊品种遗传资源,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羊产业的发展,为养羊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 我国绵羊和山羊品种 个

5.3 肉羊生产能力有待提高 肉羊出栏率是衡量饲养的肉羊向社会提供羊肉数量多少的指标,反映了羊群周转的快慢、养羊经济效果和肉羊生产水平。表2显示,根据联合国粮食安全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测算,2016年肉羊出栏率世界平均水平为46.5%,我国为88.9%,最高为新西兰89.8%;胴体重是反映肉羊个体生产能力的指标。根据FAO统计数据测算,2016年肉羊胴体重世界水平为14.8 kg/只,我国为15 kg/只,较世界平均水平高 0.2 kg/只,美国最高,为 30.2 kg/只,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我国肉羊周转效率 (出栏率)较高,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肉羊胴体重水平偏低,反映了我国肉羊饲养数量多而单产水平较低的问题。

5.4 养殖成本结构不均衡 通过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农业部的肉羊养殖成本效益指标对比发现,中、澳两国的主要饲养成本大致可归类为饲料费、购羊费、草场建设费、管理费和人工费五个主要指标。2015中国肉羊的饲养成本为374.5元/只,较澳大利亚低190.1元/只。中国除饲料费用较高外,其余各项费用均低于澳大利亚。需引起注意的是,我国的饲料费用为256.1元/只,接近澳大利亚的10倍,而澳大利亚的草场建设费和管理费,远高于中国,而由于澳大利亚人口数量少,人工成本是我国的2.21倍。

表2 肉羊生产的主要国家(组织)比较

5.5 我国肉羊饲养模式相对落后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的肉羊生产采用的是种养结合方式,因而在饲料成本方面投入较少而草场建设费较高。在肉羊生产组织模式方面新西兰、澳大利亚两国是以专业协会形式存在,对农场的管理和服务比较完善,因而其管理费用高于中国。反映了我国在肉羊饲养模式方面相对落后,存在重 “养”轻“种”现象,而在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上存在组织“散”和效率“低”的问题。

6 我国羊肉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羊肉第一生产大国,但人口基数大,人均羊肉消费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羊肉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我国以农户小规模散养为主的肉羊饲养方式是制约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农户肉羊饲养规模在100只以下,面临着羊肉生产加工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低导致资金获取困难,优良品种难以引进,知名羊肉品牌难以打造,养殖技术落后现状难以改变,重大疫病防治能力难以提高,受环境资源约束日益严重等问题。

6.1 肉羊养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广大农牧民肉羊饲养的小而散的粗饲养模式,基本上表现为“小规模、大群体”,尚未形成科学饲养、标准化管理,肉羊传统生产粗放、量少、质差,且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肉羊加工企业的原料品种优良、品质优秀、经济性状好等要求,造成生产销售中数量、质量无法控制,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和打造优质品牌,资源优势不明显,产业优势匮乏。这种生产方式也给重大疫病的防治带来巨大隐患,严重影响着畜禽良种、动物营养等先进肉羊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6.2 肉羊国际竞争力不足 据FAO统计,2016年我国肉羊的饲养量、屠宰量和羊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羊肉人均占有量为3.4 kg,低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肉羊生产大国水平。据FAO统计,2013年我国绵羊肉进口总量居世界首位,出口总量位列世界第24位,山羊肉进口总量居世界第6位,出口总量位列世界第5位。目前我国肉羊供给能力仍不能满足需求缺口,生产水平较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高。6.3 羊肉生产和加工严重脱节 羊肉的生产仍定位在数量增长的模式上,国产羊肉大多为中低档羊肉,优质高档羊肉很少。在生产性能、生长速度、肉质、转化率等方面与专用肉羊品种存在明显差距,优质肥羔供应不足。同时,我国部分屠宰加工企业由于片面追求规模化、现代化,造成厂区面积过大,设备设施标准过高,导致固定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加之优质羊源短缺,产能大量闲置,使得屠宰加工企业亏损者居多。

6.4 羊肉生产的产业链不完善 我国肉羊主要以散养户为主,小规模和中等规模育肥场较多,较为成熟的技术如营养学、饲料配制加工技术、企业管理技术等还未集成应用,进而影响了肉羊产业的生产水平。在屠宰加工环节缺乏龙头企业,定点屠宰和集贸市场销售占主导方式。肉羊产业链涉及环节多,利益主体复杂,除养殖户和消费者,还包括饲料企业、活羊贩运商、屠宰加工企业、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并且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连接不紧密,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机制。这直接导致羊肉产品的加工转化程度不高,多数企业还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保鲜期和货架期短,市场适应能力差等。

6.5 肉羊产业受资源禀赋约束越发突出 资源禀赋是发展肉羊产业的基础条件,肉羊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和植物资源在内的资源承载力密切相关,饲料、饲草资源是发展肉羊产业的基础条件。肉羊养殖属于节粮型畜牧业,但散养肉羊按年均饲养196.17 d/只,年平均需要耗精饲料63.09 kg,耗粮448 kg;而育肥羊通常需干草约1 kg/(只/d)或青贮饲料3 kg/(只/d)。饲草、饲料资源是肉羊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不仅受运输方式的限制,而且也受降水、气温等气候条件的影响。由于畜牧业过度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恶化及污染问题凸显,草原畜牧业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漠化严重,承载力严重下降,农区规模化养殖所产生的粪污处理不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7 我国推进羊肉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7.1 加强种业建设,提高肉羊供种能力 一是加强种羊场管理,制定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种羊场是羊产业链的首要环节,首先,要正确地制定种羊场的长期发展规划与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其次,要改善现有的改良站以及种羊场的基础设施,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及时有效地推广实施新技术,提高种羊质量。第三,种羊场的建设上要适应肉羊生产需求。根据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农业农村部《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尽快验收、整顿现有种羊场,颁发种畜生产许可证,建立良种登记制度,并要引进良种肉羊充实良种构成。新建种羊场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加大对种羊管理力度,定期开展种羊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工作,确保种羊的质量。二是强化政府引导,完善肉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应重视当地种羊的推广,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引导作用。政府应当充分在人才、资金、物资、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农民养羊的积极性,引导发展肉羊生产。三是推动种羊产业化进程。在种羊推广和保护上,必须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同时,在各地的种羊生产中,组织种羊场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包括科研生产与推广的合作,使科研、应用、市场有机结合,形成种羊生产、推广、销售的产业化格局。四是加强畜禽良种推广服务网络建设。种羊推广的关键在于宣传和效益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对种羊信息进行宣传和推广,建立各级良种推广服务网。

7.2 大力推进草牧业发展,加强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增加羊肉供应 我国的天然饲草料资源充足,发展潜力巨大,拥有各类草地近4亿h㎡,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80%以上,占国土面积的41.7%,人均占有量位居国内其他土地资源的第1位。我国草地的自然生产力、草产量与国外同类草地总面积相比不相上下。目前,我国草地整体生产力水平偏低,平均1 h㎡草地仅生产7个畜产品单位,仅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新西兰的1/50。据考察论证结果,南方草山草坡是我国亟待开发的后备食物资源,宜于近期开发利用的草地有1300万h㎡。如能高效开发利用,或可增加年产牛、羊肉300万t以上,约等于2400万t粮食,就相当于两个新西兰的生产水平。另外,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300 mm以上的地区,有近4000万hm2土地,如能建成高产优质人工草地,也可年产牛、羊肉240万t,相当于2160万t粮食,两者相当于4560万t的粮食,相当于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98%。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后,预计饲用作物种植面积有 1200万 hm2,相当于增产饲粮 4000万t,这些将为我国食草农畜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应大力发展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饲草料是养羊业的基础,饲草料均衡供应体系是发展现代肉羊产业的物质保障。在肉羊生产向舍饲和半舍饲发展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开发专用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改变传统饲料结构。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7.3 加强产业扶持力度,推动肉羊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一是继续加大对肉羊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支持和引导,从资金、技术上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广合作社、养殖小区等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从而稳定羊肉市场供应和养殖户生产积极性,有效推动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增强我国羊肉供给能力;二是完善金融配套扶持方案。针对不同地区资金获取现状,在诸多贷款方式中着重完善效率较高的资金支持方式,并加强土地流转,促进肉羊养殖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发展并引进优良品种,从肉羊繁殖技术上、饲料生产和加工技术上以及肉羊疫病防控技术上加强培训、引导和服务;四是在提高肉羊养殖规模养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提高肉羊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合理规避环保风险和市场风险。

7.4 加强品牌建设,推动肉羊产品差异化、特色发展 在消费端应加强品牌建设。选择羊肉产品的目标市场和潜在目标市场,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目标市场差异化营销战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渠道,重视羊肉销售网络建设,建立品牌连锁店,并针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突出品牌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发挥我国草原地区的生态优势,实施草原肉羊品牌战略,使其成为我国羊肉高端产品市场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要在清真文化的带动下,大力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打造地区优势特色品牌。

猜你喜欢

肉羊羊肉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扒羊肉”
提高肉羊繁殖率的综合性技术措施
肉羊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肉羊体尺测量 用上“智慧眼”
用旧的生产新的!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冬补一宝 羊肉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肉羊快速育肥综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