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2019-09-26牛皮明明

学生天地 2019年22期
关键词:富春江居图黄公望

○牛皮明明

明末年间,有一幅画传到了著名的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把这幅画看得比命还重。去世前,他跟家里人说:“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家人只好当着他的面开始烧这幅叫《富春山居图》的画。恰巧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将画从火盆里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两截,前半截为《剩山图》,后半截为《无用师卷》。这幅画究竟魅力何在,竟让吴洪裕如此?这就不得不从这幅画的作者说起。

1

《富春山居图》 的作者是元代的黄公望。公元1269年,黄公望出生于江苏常熟。他是那个时代最大的loser。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但他考科举一直考到四十五岁才当上了一名书吏。官没做几天,他的上司张闾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人命等罪名被朝廷问责,黄公望也被牵连其中。

等黄公望出狱时,已经过了五十岁。一天,黄公望正在家里写字,一个做官的朋友来看他,对他说:

“去我府上做书吏吧!”黄公望把笔一放,说道:“做官就不去了,你赶紧回吧,我也要出门了。”说完他门也没锁,便拂身而去,从此浪迹天涯。自那天起,黄公望便彻底与过去的生活告别了。他不再讨好谁,也不再将时间浪费在只有百分之一美好的事物上。

在古代,五十岁已是人生暮年,常人看来,也许等待黄公望的只剩下死亡了。但对于黄公望来说,他的人生盛宴才刚刚开启。

2

黄公望突然想学画画,于是他立刻来到大画家王蒙家。王蒙看到黄公望便摆手说:“你都五十了,还学什么呢? 太晚了,回去吧!”黄公望并不在意,闷头就要学。他每天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盯着对面的山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王蒙不解,忍不住问他:“你每天都坐在大石头上看什么呢?” 黄公望说:“我在看山看水,观察莺飞草长,江流潺潺,渔人晚归。”之后的二十九年里,黄公望走遍山川,游历大江,走哪看哪,极度专注。

元朝至正七年,黄公望已是高龄七十九岁。那年秋天,黄公望和师弟无用从松江游历到浙江富阳。他看到富春江面如练,渔歌唱晚。他说:“我不走了,我要留下来画画。”

于是,七十九岁的黄公望在富阳住下,每天独自到富春江边看山看水。

一天中午,黄公望坐在富春江边的礁石上对着江岸正准备作画。突然有人从背后将他推入江中。推他的人是黄公望以前的上司张闾的外甥汪其达。因为当年是黄公望提供了张闾的罪证,所以汪其达怀恨在心。即使事情已过去三十年,但是汪其达始终都没放弃寻找黄公望为他叔父报仇。

黄公望掉进江里后,恰好有个樵夫路过,把他救了起来。于是黄公望跟着樵夫来到一个叫庙山坞的山沟里。黄公望举目四望,此处山峦起伏,林木葱笼,整个富春江景尽收眼底,景致奇美。黄公望就此住下了。每天天刚亮,他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沿江走数十里,遇到好景就停下来作画。周围的人看着他说:“你这个老人,都快死的年纪了。每天还活得匆匆忙忙,何必呢?”对于黄公望来说,死是一件并不着急的事。因为他觉得自己每天都很忙,有画不完的画,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景。

黄公望除了画画,还常常接济村里人。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画,落款“大痴道人”,然后让樵夫带到城里去卖,并嘱咐没有十两银子不要出手。樵夫觉得这老人准是想钱想疯了。但是当他来到集市,铺开那幅画时,很快就有买家过来,掏出十两银子拿了画就走。樵夫很吃惊,他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挣不到十两银子啊。从此以后,黄公望每过两三个月就让樵夫去卖一幅画,卖画得来的钱全部接济村民。

3

黄公望八十岁那年,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他要在这幅画中讲述一条河流的一生,讲述时代和人类的悲喜。

黄公望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踏遍了富春江两岸。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

四年之后,黄公望八十四岁,《富春山居图》全部完成。黄公望在画中把人藏于山水之中,画里共有八个人,但是我们一般只能找到五个。因为在黄公望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人的一生其实也无风雨也无晴。

1353年,一直四处寻找黄公望的无用师弟终于找到了他。当看到巧夺天工的《富春山居图》时,无用热泪盈眶。喜极而泣的黄公望则一言不发,举手将付出全部心血完成的《富春山居图》赠予了无用师弟。四年的呕心沥血,黄公望毫不在意。他认为与其获取浮名,不如一场君子之交。

一年后,黄公望长笑而逝。他毫无遗憾地走了!

4

故事讲完了吗?并没有。

黄公望离世之后,这幅画的经历更加离奇精彩。

明朝的某年某月,这幅画到了江南才子沈周手里,沈周视若珍宝。可在一个深夜,画竟然不翼而飞了,而且从此下落不明。

又过了一百五十年,顺治七年,《富春山居图》 突然出现在著名收藏家吴洪裕手上。在收藏的上万件藏品中,他独爱《富春山居图》。他把这幅画看得比命还重。于是,就出现了他临终前的那一幕。

再后来,《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辗转多位藏家手中。1938年,《剩山图》进入浙江博物馆。1948年,《无用师卷》辗转到达台湾。从此《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截分隔两地。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的两截在分别几个世纪后,正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重新遇见。两岸的文化人说这叫“山水合璧”!

六百多年过去了,当年八十岁高龄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驻足,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他在极其珍贵的《富春山居图》 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极简的道理:如何才能找到自己。

如今,有幸站在《富春山居图》前,我情难自禁,潸然泪下。透过名画,我似乎看到了一位白须白发的老人驻足在富春江畔,眼神中透着看穿人世繁华的智慧,用殷切的语调告诉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等待、学会洒脱、学会寻觅。选择自己最想走的路,等待最美的东西,洒脱对待命运的坎坷,用最大的勇气寻觅最真实的自己。然后,此生无憾。

小链接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于国宝级文物。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中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宛然天成。长披麻皴枯湿浑成,足见画功之深厚。图画用墨淡雅,在山石上仅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用稍深的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又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元代画作静谧萧散的风格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革都赖此得以完成,而元代画的抒情性也见于此画。

《富春山居图》中,《剩山图》尺幅:纵31.8 厘米,横51.4 厘米;《无用师卷》尺幅:纵33 厘米,横636.9 厘米。原画是画在六张纸上的,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幅约700 厘米的长卷。

《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的影响极其深远。

猜你喜欢

富春江居图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愿君读读黄公望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江的绿
沁人的绿,醉人的美
《富春山居图》旧事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磁过滤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