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栈道摩崖遗迹 探汉魏石刻书踪
——石门遗址与汉中博物馆考察记

2019-09-25郭名峰

江苏教育 2019年61期
关键词:摩崖拓片石门

郭名峰

汉中博物馆——汉魏十三品展厅

汉中石门遗址——褒谷口

汉中博物馆“石门十三品”与石门遗址联系紧密,是此地考察重点。走进陈列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齐排列的“石门十三品”摩崖刻石实物,每一品石刻旁都附有相应拓片,观者可进行石拓对照。按自南向北依序进行观赏:

第一品《石门》摩崖,竖书,高100 厘米,宽47 厘米,刻于东汉永平年间,书者未知。隶书,单字大小近50 厘米,笔力遒劲洒脱,线条厚重,结字疏朗错落,风格雄浑豪迈。字口基本无损,拓片清晰,黑白对比强烈。

第二品《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又称《大开通》,横方形,刻于东汉永平年间,高142 厘米,宽288 厘米,16 行,行6 至11 字,为现存最早摩崖刻石。隶书,具篆意,笔画平直细劲无波磔,浑朴苍劲,字形扁平,具早期隶书特色,分行布白形式独特,古韵盎然。拓片残损不全,字迹仍清晰可辨。

第三品《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四方形,刻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高270 厘米,宽215 厘米,27行,行28字左右,字径5至6厘米,南宋隶书名家晏袤书。隶书,用笔结字朴茂自然,少华丽雕饰,为宋代仿写汉隶的佳品。拓片总体模糊,部分字迹清晰。

第四品《石门颂》摩崖,四方形,上正中有一方形小额,刻于东汉建和年间,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汉三颂”,通高261 厘米,宽205 厘米,额高54 厘米,额宽35 厘米,题额2 行作10字,文22行,行30字左右。额文皆隶书,线条质朴、挺拔峻放,字势雄浑飘逸而具草意,素有“隶中草书”美誉,影响深远。

第五品《杨淮杨弼表记》摩崖,刻于东汉熹平二年,高216 厘米,上沿宽67 厘米,下沿宽50 厘米,7 行,行26 字左右。隶书,风格极似《石门颂》而更恣肆,笔画波势独特,结体奇崛,独具神姿。在隶书史上声名仅次于《石门颂》。

第六品《右扶风李君通阁道》摩崖,刻于东汉永建元年,高75厘米,宽44厘米,7行,行8至10 字,石面漫漶严重。隶书,与《石门》《杨淮》风格通,而更随意,独具特色。

第七品《玉盆》摩崖,竖书,高63 厘米,宽103 厘米,传为张良书,但隶势应属东汉书体。笔力遒劲,气势奔放,不拘一格。

第八品《衮雪》摩崖,横书,通高67 厘米,宽148 厘米,字径6.5 厘米,字迹清晰,笔触圆动开张,柔而有力,浑朴苍劲。“魏王”款存疑。

第九品《石虎》摩崖,高约100厘米,宽50厘米,隶书,字径30 厘米,隶含篆意,用笔凝重利落、厚实遒劲,旁署“郑子真书”,笔画瘦劲,结体停匀。

第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刻于曹魏景元四年,现馆藏为其残刻,高36 厘米,宽24 厘米,2 行,仅16 字,字径2 至3 厘米。字体在楷隶之间,用笔松散不羁,结体随意不事雕饰,天真烂漫。

第十一品《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刻于南宋庆元元年,高145 厘米,宽105 厘米,21 行,行22 字左右,署为晏袤书。石面风化驳损较严重,字迹仍可辨识。书风与《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同,是宋代隶书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作。

第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刻于北魏永平二年,通高175 厘米,宽215 厘米,27 行,行22 字,字径5 至6 厘米。魏体楷书,线条苍劲凝练,笔势变化奇崛,体势跌宕开张,书风舒展超逸,是楷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近代于右任先生曾作诗自言书法得益于此。

第十三品《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又名《重修山河堰碑》,刻于南宋绍熙五年,通高22 厘米,上沿宽510 厘米,下沿宽506 厘米,为陈列室最大石刻,16 行,行6 至9 字,共135 字,字径约六寸,隶书,据其笔意推为晏袤书。用笔横细竖粗,撇捺波挑放纵俊爽,字形宽博平稳,方正舒展,富于动感变化,兼具汉魏的雄强厚重、唐楷的规整严谨和宋人的流美俊逸,堪称宋隶佳品。

“石门十三品”蕴含着隶书由古隶—汉隶—魏书—宋隶的演变历程,历来深受众书家推崇珍爱,并在国外享有盛誉,如20 世纪80 年代末日本著名书家种谷扇舟在汉中题词“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结束汉中博物馆的考察,在返程途中,脑海依然浮现着那一件件金石书法古迹,感念那些被多少文人、艺术家牵挂的仍在褒水之中的其他石刻,感叹褒谷石门实在是一个天然博物馆和文化宝库,是中华文脉的重要部分。抚今追昔,我们应在今后的实际行动中潜心研究传统经典,将坚忍顽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格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摩崖拓片石门
西狭颂摩崖石刻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韦洽墓志》拓片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北票喇嘛洞摩崖石刻石窟群调查
拉萨周边摩崖石刻造像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①
汉中石门十三品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