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有声、有谱、有器的琴学遗产

2019-09-24邵晓洁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5期
关键词: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晓洁

【内容提要】本文以20世纪以后古琴艺术经历的两个大事件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紧密联系为出发点,从琴谱、古琴录音和古琴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历时悠久、特点突出且自成体系的古琴艺术收藏,充分肯定了这份有声、有谱、有器的琴学遗产在海内外琴界、学术界的重要学术地位。

【关键词】古琴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人精神内核的乐器。古琴艺术历史悠久,虽曾历经多次盛衰迭变,但终归因其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一直传承至今。进入20世纪,古琴艺术经历了两件惊动世界甚至波及宇宙的大事件。而這两则关于古琴的大事件,似乎都绕不开中国艺术研究院。

大事件之一: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两架独特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被发射飞向太空。它们分别携带一张代表地球的信息,被称为“星际唱片”的镀金密纹唱片,希冀在遥远的太空,外星生命能收到这份来自地球的礼物。这张唱片收入了118幅描绘地球和人类文明的照片、近90分钟共27段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55种人类语言的问候以及关乎进化历史的“地球之声”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7分37秒)被收录其中。此曲是“星际唱片”中唯一来自中国的音乐,也是时长最长的一支乐曲。正如其推荐者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周文中先生所言,这首乐曲充分体现了“德”的精神力量,能够感召人们思考自然。

大事件之二:古琴艺术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第二次获此殊荣,也是全世界范围内较少的以单种乐器申报成功的代表作之一。由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经过长期积累,业已成为全国古琴艺术收藏和琴学研究的重镇,故古琴艺术的整个申报工作由原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

1956年,在原文化部的委派下,由查阜西、王迪和许健组成的古琴考察小组,历时百天,通过面晤和通信的方式对全国20多个城市的近百位琴家进行采访,采录了大量琴曲录音,收集了许多重要琴器和珍贵琴谱。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古琴普查空前绝后,对二十世纪乃至此后的琴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琴学学术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古琴艺术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篇章。此后,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查阜西、管平湖为代表的著名琴学家、古琴演奏家和以杨荫浏为代表的音乐学家,在琴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古琴录音的采集与保存、琴社雅集的建立和举办、古琴打谱会议的组织,以及琴学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学科价值的工作。正是基于前辈学者们的学术远见、学术积累与胸怀,中国艺术研究院才得以具备如此丰硕宝贵、独树一帜且自成体系的古琴艺术收藏。

与其他机构大多只收藏一种或者两种载体形式的古琴艺术相关藏品不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古琴艺术收藏最为全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内容涉及谱、声、器三个方面。

谱,即传世琴谱。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收藏有历代刊印的琴谱百余部,其中不乏珍本,甚至孤本,值得一提的是,有5部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占该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的三分之一。

《风宣玄品》(十卷),朱厚爝辑,明嘉靖十八年(1539)徽藩刻本,是目前所知年代较早的一部琴论与琴谱的合集。此为海内孤本,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藉名录》,是一部从琴学、文献学等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的典籍。

《太古遗音》(三卷),谢琳辑,明正德八年(1513)刻本,是明代较早的琴谱之一,亦为目前所知最早的琴歌总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其定为孤本,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藉名录》。此书曾由我国著名戏曲家、俗文化研究家和藏书家“碧蕖馆”主人傅惜华先生收藏。

《梧冈琴谱》(十卷),黄献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刻本,是明代早期徐门琴谱。《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其定为孤本,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藉名录》。此书曾由我国著名水力学家、作家和藏书家“景岫楼”主馆冯雄先生收藏。

《琴谱正传》(六卷),杨嘉森编,明嘉靖四十年(1561)雍州一乐堂刻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其定为孤本,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藉名录》。此书与《梧冈琴谱》同为明代早期徐门琴谱的代表作。

《太古遗音》(五卷),袁均哲撰,明正统年问(1436-1449)彩绘抄本,是存见琴谱中年代较早者,且为海内孤本,200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藉名录》。书内附有查阜西先生的长跋,极为珍贵。

声,指古琴录音。2017年,正当我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甲骨文”等珍贵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一文化喜讯之时,殊不知,早在20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更是全世界第一个以音响档案载体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古琴音乐正是这份录音档案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有古琴音乐近2000首,除前文所提到的1956年全国古琴普查所采录收集的两百多首琴曲以外,还有对各类古琴音乐会和古琴交流活动的现场录音,包括全国古琴打谱交流会、古琴研究会演出、胡笳十八拍研讨会内部会演、文化部文艺调演、古琴会纪念嵇康会议专场、琴瑟筝改革小组汇报音乐会、古典诗词朗诵音乐会等;转录、复制(多家)广播电台中的古琴录音;此外,还有在院音乐研究所专业录音棚内录制的古琴录音。

这批录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有声音乐档案。现存录音中涉及的许多琴家均已辞世,仅存的录音资料已成为他们留存于世的珍稀绝响。这些琴家中有20多位都是十九世纪生人,仅此一点已足见其宝贵程度。翻查老一辈琴家的资料可以看到,他们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古琴只是他们文化修为的一部分,比如,马祝眉先生和招鉴芬先生都曾经从事邮政工作,沈草农先生曾在银行工作,张舜臣先生曾为驻粤滇军代军长,汪星伯先生、陈心园先生曾从事医学工作,查阜西先生长期服务于我国的航空事业,吴兆基先生曾为数学教授等等,从中不难看出,何为琴人,何为文人,他们与以技术见长的专业演奏家有着怎样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能让人更深切地体会到,古琴生命力之坚的根本原因。

古琴打谱是难度极大的一项工作,琴人中多有“大曲三年,小曲三月”的说法,足见其所需要的操缦积累和琴学积淀。这批古琴音响档案中收录的数次古琴打谱会录音,是琴曲传承与发展的真实记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民族乐器改良也涉及到古琴。古琴的改良主要集中在音量的提升方面,吴景略、管平湖等琴家都有过此类尝试。古琴音响档案中所保存的改良古琴所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学术界对琴器研究与探索的历史痕迹,是不可复制的第一手史料。此外,古琴音响档案中记录的早年琴家操缦演唱的琴歌更加珍贵,其雅、其朴、其真,使听者仿佛置身另一个时空。令人欣喜的是,我院收藏的这批古琴音响档案已经全部被数字化保护并已逐步向学术界公开。

器,即古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古琴。中国艺术研究院经历了60余年的古琴收藏历程,是院藏2000多件各类乐器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和不久前刚刚故去的古琴鉴定家郑珉中先生曾对院藏古琴进行了全面的检视和修缮。2019年2月,以郑珉中先生的弟子——著名古琴鉴定家王风先生为首的专家组再次对院藏古琴进行全面整理和鉴定。

中国艺术研究院古琴收藏的特点十分突出。第一,数量众多。中国艺术研究院现藏古琴92张,位居我国官藏古琴藏琴量之首。第二,年代有序。所藏传世古琴历时千年,自晚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其中不乏存见历代古琴之精品。第三,琴式多样。所藏传世古琴的琴式除常见的仲尼式以外,还有落霞式、连珠式、变体连珠式、蕉叶式等,多达十余种。第四,类型丰富。除藏有大量传世古琴以外,各式近代改良古琴的收藏也别具一格。

一、唐琴选介

唐代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期,此时的斫琴工艺一度达到历史高峰,涌现出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斫琴家族,制作出不少声名远扬的传世名琴。所藏“枯木龙吟”琴是存见为数不多的唐琴之精品。此琴为汪孟舒先生旧藏。杉木制,其通长122.5厘米,隐问111厘米,为连珠式,通体蛇腹断纹,局部兼杂牛毛断和龟背断。玉轸,玉雁足,圆形龙池,扁圆长形凤沼。龙池上方刻行书“枯木龙吟”四字,下方刻“玉振”篆书印章。原髹黑漆,后加以朱漆,琴面由象牙末、孔雀石末等宝石制成的八宝漆灰,为汪孟舒先生后补。

二、宋琴选介

宋代帝王好琴者多,出现了大量名琴名家。此时,官府与民间都大量斫琴,所制出的琴也可大致分为官琴和野斫。院藏“鸣凤”琴和“轻雷”琴都是非常著名的宋琴,其中南宋时期的“鸣凤”琴为官琴之代表,南宋前期的“轻雷”琴则为野斫之精品。

“鸣凤”琴,民国初年时为管平湖先生所有,并加以重修。此琴为桐木制,变体连珠式。其通长126厘米,隐问115厘米。原髹黑漆,后以栗壳色漆与朱漆修补。鹿角灰胎较薄,下有八宝灰修补。琴面有大小蛇腹断,问以牛毛断、小冰裂断。琴徽由月白钧窑瓷所制,玉雁足,红木岳山。龙池上方刻楷书“鸣凤”二字,两旁刻行书铭文“朝阳即异,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文明。”池下近足处刻外圆内方印,双钩篆文“中和之气”四字。

三、元末明初琴选介

元代产生了许多著名斫琴家,朱致远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所制之琴外形中规中矩、音色高远。

“真趣”琴,原为夏一峰先生旧藏。此琴为仲尼式,杉木制。通长121厘米,隐问110厘米。通体髹黑漆。琴面为大蛇腹断,琴底为流水断。龙池上方刻草书“真趣”二字。左侧刻行书铭文两行“白石仙人得真趣,奇缘希与知音遇,相携偕隐云深处。”落款为“一峰先生属铭,丁亥(1947)夏汪建侯题”行书十三字。琴腹纳音右侧刻楷书“赤城朱远”,左侧漶漫不清。其“赤城朱远”款识较为少见。经鉴定,此琴确为元代朱致远制琴,弥足珍贵。

四、明琴选介

明代帝王和士大夫好琴者多。明代斫琴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是琴式的创新。唯一具有象形特点的蕉叶式便出现于明代。院藏明琴数量较多,其中便有一件品相完好的蕉叶式琴。

蕉叶式无名琴,原为郑颖孙旧藏。桐木制,通长123厘米,隐问112厘米。此琴的琴面弧度较大,琴首无护轸,代以高约3厘米的叶柄。琴首及琴面中央有一长条形浅沟,琴底中央有一仿蕉叶茎的凸棱。琴身两侧边缘略有起伏,形似蕉叶的波形边棱。通体呈小蛇腹断。原髹黄栗壳色漆,修补时面底改髹朱漆,唯琴头尚留有原漆。

令人引以为傲的是,许多院藏古琴都是琴家、音乐家或艺术家的旧藏,包括詹潋秋、郑颖荪、王介眉、黄雪辉、杨新伦、张育瑾、梅兰芳、程砚秋、杨荫浏、盛家伦等,无疑为原已非常珍贵的古琴又承载了一份更具人文气息的历史信息。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古琴艺术收藏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是一份有声、有谱、有器的琴学遗产,就其收藏数量、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而言,无论从单一方面衡量,还是从整体上考量,都首屈一指,在海內外琴界、学术界有着无法撼动的学术地位。

在古琴艺术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5年后的今天,在琴曲《流水》在星际徜徉流转42年后的今天,我们感叹前辈学者的远见卓识,我们庆幸这份宝贵遗产形神俱在。愿古老的古琴艺术万古长青!

(责任编辑:史青岳)

猜你喜欢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古琴艺术的发展
广陵古琴沪上琴箫合奏
九重环佩艳琳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