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作品中的陕北民俗文化

2019-09-24白春燕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陕北民俗文化

白春燕

摘 要: 影视作品以真境化的方式传播民俗文化。以陕北生活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方面通过标志性的陕北文化符号传播陕北民俗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典型的陕北人物形象来展现特定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两者共同展现陕北黄土高原的独特历史风貌与人文气息,使陕北民俗文化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影视媒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影视;陕北;民俗文化;文化符号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133-02

引言:

陕北文化作为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地域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晶与财富。传播与继承陕北民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影视媒介通过影像语言将陕北民俗文化艺术地呈现出来,有利于促进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本文通过陕北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极富陕北特征的人物形象来考察影视中的陕北民俗文化。

一、陕北文化符号

在民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所有的民俗意义都是通过民俗符号来传送和表达的,简单的文化符号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却是大量而普遍的。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不仅要经历时间的淘洗,还要在文化的宽度与广度上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让民俗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适应社会与时代日渐提出的新的要求,在信息共享的新的时代的要求之下,将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传播方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进一步保持文化的长久的生命力。对于陕北的民俗文化亦是如此。而在沟壑纵横的陕北地区,窑洞是陕北人肉体与心灵一同栖居的地方,方言是陕北人挥洒豪情的完美形式,再有方言才能真切的吐露出最真的声音。

1、陕北方言——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

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他的言语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语言对于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是极其重要的。而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与语言一样,是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它将同一地域的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语言背后站立的不是单纯的言语,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积淀。陕北方言所承载的就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文化,它能生动的表现出人民生活的乐趣。在路遥的《人生》中,在《平凡的世界》中贴切的使用了陕北方言,如:陕北人把自己的妻子会称之为“婆姨”,德顺也劝加林不教书了就早早的给自己瞅一个合心的婆姨。陕北人会把小孩子亲切的称为“碎怂,碎脑娃娃”表示着小孩子既调皮又可爱,对没主见没想法的人会称为“糊脑松”,对于激进冒失的人会称之为“二杆子”等等,在文学作品中描绘了一幅生动陕北人民生活动态图,而在影视剧中却不尽然。影视剧以还原的画面与声音来呈现当时的真实具体的陕北生活,是文学作品的重新加工与传播,它不似文学作品带来人以想象与构架的空间,而是以真境化的表现方式直接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为普通受众提供了视觉化的享受。1984年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人生》上映,片中展现了贫穷荒凉的陕北风貌,加林与巧珍的爱情的种子就生长在这一片贫瘠的黄土地上。但我个人认为在人物的语言上依旧欠缺,包括片中的陕北民歌。我们无法要求影视作品完完全全的依照陕北的方言来组建台词,稍有苛刻,但以陕北生活为题材和背景来讲述陕北故事,绕过陕北方言是一定不行的,因为陕北方言背后是厚重的陕北文化,方言即文化。

2、窑洞—— 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窑洞,是陕北人生活的标配,它是陕北人生活与陕北文化的公共符号和集体记忆。土窑洞是陕北最古老最原始的窑洞,早在《诗经》中便有“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的吟唱,可以说,从轩辕黄帝开始,陕北先民就居住在窑洞里,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都说陕北人居住的窑洞冬暖夏凉,其实一般指的是年代久远的土窑,而在土窑里最常见的就是泥盘的那一个大土炕。土窑一般是靠山而凿,以半圆形窑口为主,夏天陕北天气干燥炎热,而窑掌最里是靠着山的,其土壤会将窑中的热量吸收,冬天,靠山的黄土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且人們会将占据了整个窑大半部分的土炕里点上柴禾,以增加整个土窑的温度,因此,陕北的窑洞冬暖夏凉十分适合人们长期居住。

窑洞作为颇具特色的陕北民居,在电影空间中,是展现陕北文化的具有标志性与符号化的代表。这一建筑中饱含着深刻的人文意识。窑洞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两岸的黄土高原上,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产物,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相当成熟。它是陕北文化的结晶,是“土”文化的立体呈现,饱含着天圆地方的人文理念,而今,陕北窑洞又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以景点参观的形式展现革命圣地的文化与风貌。民俗是世世代代的民众在生活过程中的生存消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娱乐游艺、礼仪信仰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并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集体性特征。而一切民俗都在传播中得以生成和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不仅要经历时间的淘洗,还要在文化的宽度与广度上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让民俗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适应社会与时代日渐提出的新的要求,在信息共享的新的时代的要求之下,将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传播方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进一步保持文化的长久的生命力。对于陕北的民俗文化亦是如此。

二、陕北人物形象

1、陕北人物群像

性格,简而言之就是人物的性情与心理特征的总格。但性格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往复的复杂的过程,因此,性格是无法做到高度的契合与统一。但是对于以地缘为界的文化心理与民众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而共通的。

电影《老井》讲述了生活在西北资源匮乏的地区,为了保证最基本的水源的供给,百姓们世代凿井,不断挖掘只为解决吃水问题,它表现了一种顽强的意志力与无畏的开拓性。而在《黄土地》中,百姓是以天为食,行走在深厚的黄土层上,无欲无求之盼老天和顺,谷粱救万民。它表现出一种深沉与厚重。影片将陕北人物形象以镜头而具象化,表现出陕北人身上所特有的坚毅品质。

2、个体人物形象

在影片《黄土地》中,陈凯歌为了还原真实年代的生活在这一片贫瘠土地上的百姓们的生存状况,去做了诸多深入的实践与考察,使影片的呈现的具体情景能够尽可能的接近于无限相似,而非绝对真实。但是,影片中大部分的情感力量,还是来自这部作品的主人公翠巧。她身上所能够表现出来的专有的气质与特性,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力。翠巧是作为一个陕北的农村女性形象而出现,那就须站在陕北地域背景与文化教育背景,以及陕北民俗风情等多个角度来演绎贫苦农村女性的现实生活。只有在极其合理的语境下,才能生发出动人的意味。而《黄土地》就是立于陕北的特殊社会形态的语境之下,导演尊重影片题材所展现的背景,让片中主人公多次发声,建构起平等的对话关系,凸显其主体性特征。在片中,主人公不只是行走在银幕上的人物,还有那些活着的黄土地,黄河水以及碎花的红棉袄,红头绳等,都在诉说着陕北的特性与文化的底蕴,同样扮演着属于它们的角色,传达它们的声音与意识。

结语:

陕北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展现着西部人的生活场景与状态,当然,更是西部文化的传播与承继。而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陕北风貌与现实的陕北人生活是不尽相似的。虽然,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是值得肯定与尊重的,但是在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中,是须要展现文化的特质与属性的,并在时代进步的背景之下不断地适应与融合并保持其生命力。因此,不断地完善与进步并走进文化的内核对于影视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民俗传播学》.仲富兰著.

[2]《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 人民出版社.

[3]《陕派影视作品对陕北文化的传播——以陕北民歌为例》. 周婷,常霄.

[4]《平凡的世界》对陕北文化形象的传播与建构 .  刘强.

[5]《图像媒介与地狱文化形象的空间建构——以网络媒体图片有关“内蒙古”的地域形象分析为例》. 马强.

[6]从《平凡的世界》中探究陕北方言 . 张焕诚.

[7]《平凡的世界》 《人生》 路遥.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陕北民俗文化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