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9-09-24邬文钰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堂教学

邬文钰

摘 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二十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它强调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主张开发潜能,培养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使其成为自由的、完整的人。他们强调人的价值、体验,学生间、师生间合作的良好关系,营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氛围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但是由于人本主义强调考虑学生情感, 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部分课堂秩序过于松散,所以如何将人本主义与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是值得我们讨论的。

关键词:人本主义 课堂教学 认知情感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119-02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派。它因与近代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學(behaviorist 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两个学派在观点上存有分歧,而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

1.人本主义思想理念形成过程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17-18 世纪,启蒙思想家们高举人道主义大旗,赋予了人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新内涵;

19世纪,费尔巴哈第一次明确提出把人和自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起来;

20世纪,杜威提出:学校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以儿童即时的本领、活动和经验为依据,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为目的。

20世纪70年代,继存在主义哲学流派之后的美国出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流派,其传统可以追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及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

196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标志着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被广为接受。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

罗杰斯的学习观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他主张“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加以接受,把学生作为具有各种感情,埋藏着大量潜能的一个尚未完美的人”来看待,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过程。于是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他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潜能。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成长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只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变化,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安全感,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营造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因为愉快活泼、充满理解和信任的气氛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改观。因此在教学活动当中应该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

3.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动机理论中。马斯洛相信人类的需求是呈层级分布的。一共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的建议

(1)教材编写

基于人本主义中提到的“以学生为中心”,我认为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上更应该凸显“以学生为本”。传统教材的编写上,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表达,而我认为过多的教学内容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比起传统的教材编写我认为体现人文关怀的教材会事半功倍,传统的教材编写更注重专业性,在乎的是如何将专业知识更准确更多的灌输给学生。并且在编写形式上也过于拘泥于框架没有创新,过于专业就无法切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只是机械式的为了学知识而学,不是在快乐中学习。我认为在编写材料时可以更加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譬如在每篇文章中,主角就可以是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通过书写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学习汉语中所遇到的难题,来教会留学生们汉语知识。再譬如,在课后练习方面,传统教材注重学生基础的夯实,机械式的练习较多,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倦怠心理。可以在基础问题的练习上加上有关此篇文章知识点开放式的讨论问题,让学生多说多练。因为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口语的交际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完全的否定传统教材,只是觉得加上点创新会更好。

(2)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我认为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更为有效。首先,精读课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精读课为学生在学生打牢语言基础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读课,老师的知识输出比例比学生的语言输出比例要大得多。与其说是教授知识不如说是灌输知识,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很少。我认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角,老师在教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以外,要给学生留更多的机会去练习。

开展专项技能课的必要性。更多的时候,课程的安排是固定的,学生更多的只是接受学校的安排,缺乏自己的选择。类似试听课、阅读课、精读课这种知识性很强的课程安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除此之外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来上是突出体现了人本主义,并且这也极大的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譬如,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中华传统艺术课,练习太极强身健体,练习毛笔字修养身心,参加中华美食烹饪课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乐中学。当然这需要学校的支持和组织,一味地迁就学生,过度的尊重学生的选择也可能会造成课程秩序的混乱。另外,我认为,文化应该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教授。在普通的课程安排中,基础知识占了较多比例,文化渗透的不够,我觉得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们学习的更加有意义,让他们觉得学习汉语不仅仅只是一门技能,而是赋予了他们文化传播者的使命。可以他们更加体会到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课堂教学

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课堂教学给我的一贯感受都是:严肃的,老师是拥有绝对权威的,绝对的“以老师为中心”。在接触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后,对课堂教学的印象有很大的改观,一样是教授课程,课堂教学的氛围是轻松的、融洽的。我认为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主要靠得就是学生的精气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未免过于死气沉沉,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依据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习的满意度,汉语课堂的教学氛围应该是轻松、和谐、民主、尊重、积极、真诚的气氛,营造这样的气氛,关键是依靠老师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儿”,教师是辅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和培养兴趣的为学生学习知识而服务的“配角儿”。

在之前接触的AP汉语中,有一点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注重学生“任务完成”。也就是说,在汉语教学中,要注重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重的是学生汉语表达的完成性。这一点我是非常推崇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表達自己观点有错误时可能会被老师打断纠正,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违背了人本主义在注重学生情感的说法。错误是可以纠正的但是编并出版了《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四卷本。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仅《字林》与“四君子诗词”就各耗费了邵老六年之久的精力。在此选摘邵玉铮教授的部分诗作以飨读者,以便我们走出包装精美的书本,透过那些排列工整的文字,对邵先生之人情世故了解一二。且看,《寄语绿色奥运》:“全球生态鸣警钟,绿色奥运寄深情。华夏文明和可贵,山川秀美叙兰亭。”诗中情怀之壮美,当赞!《致中学同窗维民学兄》:“同游弘农涧,兴会大都苑。别时皆童子,相见白发添。今又复师道,老骥再加鞭。但愿重逢日,把盏庆新篇。”29年后的阔别重逢,多少同窗情谊,尽在其中。《枣乡游》:“我本老城人,枣园情义深。花甲故乡游,不识新村民。”后注灵宝老城在1956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淹没了。游子情依依,令人动容。

在他的诗作中,还有不少是写家乡,写故乡情的。人虽在外,心却总系故土,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甚至一丁一点的变化,都令这位远在京都的游子感慨万端。“弘农,桃林”,这些是他永远也避不开的词汇。也是他心中唱不完的赞歌,抒不完的情怀。

我们可以想见,这位驰骋三尺讲台,将无悔的青春在祖国林业领域闪光的师者,走下讲台,走出书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乃至所行之处,无不留下他作为知名学者令人敬仰的高贵品德和学者风范。同时,他酷爱的古典诗词和高深的书法造诣,又为他的儒雅气度增色添彩。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课堂教学
人本主义视角下以集体为中心的班级管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对待中职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