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生活垃圾制度中的行为引导性设计研究

2019-09-24陈芳

设计 2019年16期
关键词:日本

陈芳

摘要:对我国实施垃圾管理及相关生态和环保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设计学研究支持。文章通过田野考察和体验参与,从指示性、逻辑性、暗示性等设计层面,分析了行为引导性设计在日本如何作用和影响受众践行环保理念的行为方式。通过对日本生活垃圾的管理制度、引导性设计经验及做法的分析,获得如何实现对受众行为习惯影响的密切相关又因果相辅的引导性策略,进而实现环保设计教育的深层目的。

关键词:日本 生活垃圾制度 田野考察 行为引导性设计 环保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8-0099-03

引言

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在多个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有较为成熟的模式。与中国文化传统最为相似的日本,其针对垃圾分类管理的策略和相关视觉设计及引导性设计方法却较我国更加完善。笔者在日本访学期间,曾就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引导性设计问题开展了相关调研和比较性研究,以下将从指示性、逻辑性和暗示性几个方面列举探讨一些重要的创新设计方法。

一、指示性视觉设计引导:房屋租住合同、垃圾分类词典和垃圾投放年历

首先是文本制度规范的指示性方面。通过当地生活协同组合,笔者签约的房屋租住合同内页和封底两次强调了“入住者规约”。该规约共八条,其中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条、第五条就分别指示了垃圾不能存放之处,垃圾收集、投放及场所,各处排水口的垃圾处理,如图1。第一条是来自消防署的指示,不要在楼梯、楼梯下以及通道放置垃圾;第二条是丢垃圾要根据盛冈市垃圾分类制度,遵守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第四条是腌渍台、洗脸台的排水口,不要流出油、食物垃圾等容易堵塞的东西。第五条是浴室和厕所要经常换气,及时清洁排水口的目盘,不要让垃圾等造成堵塞的东西溢出。日本家庭洗菜盆里都会放一个漏网,专门收集洗刷的残渣,不让其流入下水道。特别是第四条对油污的处理。日本人爱做油炸食品天妇罗,不管是家庭还是饭店还是超市,用过的油是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的。日本超市很容易买到价格非常便宜的凝固剂,所以要求将油污凝固后作为可燃垃圾处理。此外,如厕后的手纸能融化于水并冲入下水道。

新租户搬进盛冈的住房时,除了自来水、天然气、浴缸、马桶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设施,房子里唯一的家具就是鞋柜。鞋柜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摞入住资料,最上面的一份资料是家庭用的垃圾分类词典和垃圾投放年历,如图2、3。上面清楚地标明了可燃垃圾、容器包装、不燃垃圾和废纸收集的全年安排。在“年历”上每个月的日期会用不同颜色来注明垃圾收集日的信息:每一种颜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类垃圾。有日本生活经验的留学生受委托专门讲解了这份年历的重要性,希望租住户一定要严格遵照执行,否则扔出的垃圾会被退回来,或者房门上会贴上警告书或者被罚巨额款项。如果错过了规定日期的指定时间,就只能存放到下个收集日再进行投放。

其次,房东和其他居民负有直接督导和监管责任。笔者曾有将可燃垃圾置错垃圾收集点的经历,结果被房东快速约谈。经确认后得知收集的可燃垃圾没有问题而是该住房所属的垃圾收集点位置不在当处。因为每个社区扔的垃圾燃烧处理所花费的金钱,都会分开计算并告知到每个社区民众。如果把可燃垃圾扔到别的区域,意味着对方民众要多付费,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行为。

再者,配合文本规范,视觉图像的宣传设计更加形象地指导了人们的正确理解和具体操作。以生活中经常产生的废旧纸为例,人们通过视觉图像的宣传很容易把废旧纸分为新闻报纸、纸箱板、杂志及其他纸张,根据图示要求也很容易知晓怎么捆扎怎么更细致地处理及投放,如图4。其他如塑料材质的饮料瓶作为回收垃圾操作时,瓶子的不同组成部分被划分到不同的垃圾类别:瓶盖属于“其他塑料容器包装”,围绕瓶身的塑料纸属于可燃垃圾,而瓶身则属于“PET塑料瓶”的類别,在投递时,要将这个饮料瓶拆分清洗并压扁后分别投放进不同的垃圾袋里。盛冈地区的路面上没有固定的垃圾桶,人们在行走路途中产生的垃圾,通常要带回家处理。在举办大型露天活动时公众产生的垃圾,可以投放到活动设置的临时垃圾桶里,而且也有严格的分类。然而,盛冈地区的垃圾投放规定还不是最严格的地区。

通过从以上的观察、体验和调查发现,房租租住合同、垃圾分类词典和垃圾投放年历的视觉设计形式以及呈现的环境,明确地向人们示意应该怎么做,从而达到指示和教育的设计目的。这个指示性引导过程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图文并茂的视觉设计形式营设一种强烈的认知感;其次是派专人解读和监督,使受众强化服从心理并辅助行为方式惯习的养成;第三,受众在日常交流和其他生活环境的视觉经验中完善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规范。

二、逻辑关系性设计引导:必要生活器具的再利用与处理

逻辑关系性设计引导主要体现在资源循环使用的专门空间设计和经济制度设计。

首先,在专门空间设计方面。新租户在置办生活器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垃圾回收系统发生关系。笔者曾在学校工学部附近的一个大型垃圾回收投放场有直接的二次置物利用体验。该投放场划分了几个区域,根据广告牌的指引可以看到有木质区、铁器区、电器区等。里面能够找到能正常使用的座椅、书架、台灯、书桌、羽毛球拍和微波炉。由于学校各个教授研究室里面的物品经常更新换代,也成为该投放场物品的主要来源。这里面的物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取用后,由学校联系大型垃圾处理站用卡车运走。当然里面也有冰箱,但因为经常下雨下雪,有些并不能使用。校园里还有很多自行车堆积,上面挂着牌子,写着不能自由取用,否则将视为盗窃。

另外,在经济制度设计方面也有免费和付费两种情况。留学生回国前期,通常都要将闲置物流转。灯泡、自行车、床、书架、台灯和烤箱等器具的免费转让信息一经发布,通常很快有人联系取走,但是书桌和冰箱却鲜有问津。根据垃圾年历要求,这些大件物品不能扔到垃圾收集点。与二手店联系后,二手店会上门检验物品的新旧程度,视其新旧程度决定是否回收及其价格。垃圾投放年历上强调了粗大垃圾和电器的价格,处理冰箱需要3888日元以上,如图5。如果冰箱还能正常使用,可自行将冰箱运至学校的垃圾回收投放场,并贴签注明“该冰箱能正常使用”。然而,日本人对电器投放也有严格规定,通常不允许不定点的乱扔,也不允许本地人把电器带到学校的垃圾回收投放场,而是在垃圾年历和垃圾分类词典里注明了付费处理的地点和联系方式,方便当地人根据预约时间投放。

综上可见,与垃圾处理产生逻辑关系的设计方式,通过空间设计引导、制度约束和训化,引导受众完成对垃圾减量、分类、再利用的深层思考和相应行为的改进,可以正确地对受众形成获利或减轻损失的意识引导,从而达到“资源再利用”的教化目的。

三、暗示性设计引导:一纸单据对垃圾投放行为的深度影响

暗示性设计引导,包含了明确的支付项目明细等重要性设计以及惩罚规则设计。

首先是任何消费都会产生八个点的消费税。这些消费税明确出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消费领域,强烈暗示受众合理消费。以公交出行为例,日本公交车按照里程收费,一般是两百日元(相当于人民币12元左右)起步,里程越多花费越高,所以在日本没有车的居民只要身体允许就会骑着自行车出行。即使是有车的居民,购买的也大多是小型环保车。大路上很少见到大型豪华车。笔者去居住点百里外的盛冈手艺村调研时,曾经骑行来回,因为公交费高达5000日元。

其次,日常生活中的水费、电费和燃气费的消费单据中会有明确的使用明细。这种重要性信息设计能够强烈地向消费者暗示数字传达的资源消耗程度,从而警醒自己的使用和行为方式。特别是水费单,透露出更加强烈的暗示性设计引导,即水费是两倍收费的。众所周知,日本自来水非常干净卫生,打开开关就能喝,但入户多少,再按不低于用水量的金额收取污水费,如图6。

另外,惩罚规则的设计一般体现在合同约束方面。签订的住房合同会写明房子退租时,一般要交一个月的房租作为清扫费,视维持状况,酌量收取。例如,一个月的房租是4万日元,最后必须再交4万日元的清扫费。即使住户自行进行了房屋清洁,还原了入住时的样态,管理员和中介在退房验收时,还是会收取一定的专业消毒费。

这些单据的设计形式以暗示引导代替了强硬的命令,引导受众在不产生抵触情绪的前提下建立环保生活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养成。仅笔者和孩子两个人的消费而言,每个月的水费、电费、燃气费就高达1万日元,可以设想,每个日本家庭在这—块的支出压力。2009年起源于日本的广受追捧的“断舍离”理念,其实是由家庭主妇山下英子撰写的。这个由日本家庭主妇启动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山下英子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类消费境遇的现实选择。

四、盛冈地区守护良好生活环境的其他引导性策略

盛冈地区为守护良好的生活环境,运行了六种制度。第一是环保生活方式的推进运动。每年7月作为启发垃圾减排、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呼吁环保生活方式的运动月,期间施行违反垃圾投放的根除.分类指导,与市民一起推进环保生活的恳谈会等计划。第二是干净城市推进员制度。为了顺利清洁行政,委托干净城市推进员(约440人)作为外聘职员,在指导人们垃圾分类、管理垃圾收集场所的同时,还作为连接城市和地区的联络员。第三是垃圾减量.资源再利用座谈会。市内30地区中,市政府主办的“漂亮城市推进座谈会”,各小区委员会及自治委员会等主办的“垃圾减量资源重新利用座谈会”实施的同时,还开展了垃圾减量.资源再利用的状况调查,市内政策说明等,以期进一步提升垃圾减量资源再利用的意识,并作为一个地域课题试图共同解决。第四是亲子环境学习的短途旅行。就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垃圾收集车的见学、空瓶的使用循环等,实施有趣的环境学习短途旅行。第五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生的访问启发教室。为使垃圾的发生抑制.垃圾的分类作为日常习惯的意识,从幼儿到社会人到大学生,以不同年龄层为目标建立的访问启发教室—直在开放。第六是与纸箱发酵肥有关的资源循环体验学习。为增强孩子们对资源再利用的意识,市内各个小学校一直开展活用纸箱发酵肥而使垃圾减量.资源循环的体验学习活动。可见,这些制度和策略一方面旨在训化当下的受众守护良好的生活环境,—方面则重在与下一代之间架起环保观念教化和认同的桥梁。围绕这些制度和活动,还有一系列视觉化设计,比如海报、旗帜、标志、宣传册等,也都对应实际问题的解决,这种团结一致的行动力令受众更容易根据使用情境建立起引导性的认知体验,并积极做出行为改善。

结语

关于日本垃圾分类制度和实践案例的分析研究还有很多,不乏强调视觉性的研究。但是,本文强调的是:引导性设计不限于视觉设计,更重要的是,其基于环境与受众人群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習惯,从资源使用和流通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环节及制造者、流通者、使用者乃至回收者的角度,设计能够对受众行为习惯形成密切相关又因果相辅的引导性策略。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