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徽州新式学堂的经费来源研究

2019-09-23江超

智富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清末经费学堂

江超

【摘 要】为了筹措经费,徽州新式学堂采取了多种形式,即政府开征捐税和摊派、宗族经费投入、移用旧式教育款产、私人捐助及学费的收入。这些来源不同的经费支撑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促进了徽州地区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关键词】清末;徽州;学堂;经费

1901年清政府颁布命令,要求各地将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在这一背景下徽州各地掀起了兴建新式学堂的浪潮,伴随新式学堂开办而来的就是经费问题。清末徽州新式学堂经费来源如何,怎样筹集?本文将清末徽州新式学堂的经费来源总结为五种方式,即政府开征捐税和摊派、宗族经费投入、移用旧式教育款产、私人捐助、学费收入。

一、政府开征捐税和摊派

清末面对着列强入侵,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巨额的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中央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清末官方的教育经费投入基本上都是由地方政府自行来筹措,而地方政府的财政也是捉襟见肘,只能是政府出面,采取加征捐税和摊派的方式筹集经费。

一是开征捐税。徽州是一个山区,主要的地貌是以山丘为主,盛产茶叶、木材、毛竹等经济作物,通过对这些经济作物的征税,为学堂提供了大量的经费。如婺源的城东高等小学堂,它的经费来源主要就是毛茶捐“城东高等小校每年提拨洋两千五百元”。i祁门县的一些学堂,它们的经费主要是以茶捐为主,如:“西乡学堂抽园户茶捐岁墨银两千余元,南乡学堂岁墨银一千八百余元,东乡初等小学四所,约公墨银六百元,皆取之园户茶捐” ii。

二、摊派。即地方政府向管辖的区域摊派一定的专款,用于兴学。如绩溪县的兢实学堂,它的经费来源就是当地政府,将其所在地区划分成十个区域,每个认缴20元,同时一亩田、杀猪、每一个私塾都要认缴不等的捐税。在刘汝骥《陶甓公牍》中也有很多这些方面的记载,如休宁县临川小学堂的经费,就是来源于每年重阳会的费用“查该村重阳会年年闹事,经该前县谕饬各祠会首提充学费,签允无异,并经本府出示禁止,各在案”。iii可见地方政府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学堂筹集经费。

地方政府虽为办学堂采取了多种筹资手段,但是这种公共筹资所得的经费对于学堂来说数额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堂的需要。

二、宗族经费的投入

徽州地区的宗族历来就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一直十分重视教育,特别是明清以来,徽州地区的义学、书院大部分都是由宗族创办。虽然清末科举已经废除,但崇文重教的传统依然延续,徽州地区的宗族将目光转向新式学堂,为新式学堂的兴办提供资金支持。如婺源县境内共有13所学堂,其中8所初等小学堂是由宗族捐助的。歙县境内共有學堂11所其中4所两等小学堂和一所女学堂是由宗族捐助的。黟县共有学堂6所,其中2所初等小学堂是由宗族捐助的。可见宗族是清末徽州新式学堂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支柱。

三、移用旧式教育款产

清末徽州兴学的一个主要方式,是直接在原有书院的基础上兴办新式学堂。这类学堂兴办的过程中,基本上直接将原来书院的资产充作学堂经费,包括房屋、学田、租金等,这也是学堂经费的一大重要来源。

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通令全国将各地书院,一律改为学堂。按照清政府的要求,徽州各地利用就有的书院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其中徽州六县的高等小学堂都是书院改设而来,书院旧有的房屋、学田、租金、宾兴款项等都变成了新式学堂的开办经费。如歙县高等小学堂由崇正书院改设而来,休宁的官立高等小学堂是海阳书院改设而来,婺源官立高等小学堂是崇报书院改设而来,祁门高等小学堂由东山书院改设而来,黟县官立高等小学堂由碧阳书院改设而来,绩溪县高等小学堂由东山书院改设而来。

但这部分经费在徽州学堂的经费来源中只占有相当小的一部分,原有的书院经费并不能满足学堂的日常开支,以上的几所由书院改的学堂,除了继承书院的产业外,还有额外的补助如捐税、学费等。

四、私人捐助

私人捐款兴学,是指由个人出资创办或出资维持新式学堂的运作,这也是当时学堂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财政困难,早在学堂兴办之始,清政府就鼓励私人捐款办学。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就曾向清廷奏请:“其学有官立者,由公家之筹经费;有民立者,由民间为之醵资财。”iv对出资兴学的地方绅士政府会适当給予奖励“绅富出资建学,为禀请地方官奖励”。v

徽州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明清徽州教育蓬勃发展,号称“东南邹鲁”,其中对徽州教育贡献最大就是徽商。虽然清末以后徽商逐渐衰落,但对教育的支持热情一直延续下来。在兴办新式学堂中,许多徽州商人就慷慨解囊。如歙县乐育两等小学堂,就是由绅士鲍崇独捐款项及学费作为常年经费,绩溪竞实两等小学堂,以田捐及陈姓捐款为常年经费,黟县的吴翥“亲履各地择面积之广者捐二万余金建筑广大校舍,兴办敬业小学校” vi。婺源茶商俞国桢,“倡兴初等小学,乡里称颂” vii。

五、学费的收入

在科举时代,官学教育是不收费的。但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开办,国人逐渐的开始学习西方学校的收费制度。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对各级学堂的收费作了初步的规定,随后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对学费的收取也有规定。

学堂收取学费的:一是可以弥补政府财力不足,二是收取学费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在这种规定下,徽州地区的许多新式学堂开始收取学费来补充学堂的经费。

黟县学堂共有6所,其中有三所是以学费为常年经费;绩溪县共有学堂10所,其中有有四所以学费为常年经费;婺源共有学堂13所,其中有6所以学费为常年经费;休宁县学堂共有3所,其中2所以学费为常年经费;歙县共有学堂11所,其中有6所以学费为常年经费。由上可以看出,清末徽州地区大部分学堂都开始收取学费。但客观上,学费的收取使一些贫困的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地区新式教育的普及。

六、结语

清末徽州新式学堂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改革。在清末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认识到要想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必须要向西方学习,学习的关键就是教育。旧有的官学、私学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的需求,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创办新式学堂成为国家振兴的希望。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的徽州地区,也紧跟创办新式学堂的步伐,府属各县掀起了兴办学堂的热潮。政府的开征捐税和摊派、移用旧式教育款产、私人的捐学、宗族的支持、学费的收入等多种方式成为清末徽州学堂经费的主要来源,从官方到民间都加入到了兴办学堂的热潮中。这也表明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来挽救国家危机,达到救国图存的目的已然成为大家心目中普遍的共识。虽然清末徽州新式学堂的创办依然存在着经费的不足,但是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清末徽州地区的学堂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为清末徽州地区新式学堂的兴建和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注释:

i刘汝骥:《陶甓公牍》,安徽印刷局铅印本,宣统三年(1911年),卷12《法制科·婺源绅士办事之习惯》。

ii刘汝骥:《陶甓公牍》,安徽印刷局铅印本,宣统三年(1911年),卷12《法制科·祁门绅士办事之习惯》。

iii刘汝骥:《陶甓公牍》,安徽印刷局铅印本,宣统三年(1911年),卷5《批判·学科·休宁县临川小学堂堂长增生程家炜禀批》。

iv沈桐生编:《光绪政要》,上海崇义堂石印本,宣统元(1909年),卷二十九。

v《學部奏定劝学章程》(1906年5月),转引自朱有瓛:《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1页。

vi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十一·义行八》。

vii同上。

【参考文献】

[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宣统三年(1911年)安徽印刷局铅印本,《官箴书集成》第10 册,黄山书社1997 年影印本。

[2](清)冯煦主修,(清)陈师礼总纂:《皖政辑要》,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

[3]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安徽文化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商丽浩:《近代学堂收费制度的形成》,《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清末经费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图书馆纸质文献采访工作的思考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