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模拟试题的命制及作答策略分析

2019-09-23王玉龙马晋闽

生物学教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纵坐标淀粉答题

王玉龙 马晋闽

(广东实验中学 广州 510055)

在对本校600多名高三理科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在生物学学习的困难方面,56.52%学生认为是简答题回答不准确,34.78%学生表示记不住基础知识,6.02%的学生认为看不懂题目问题,2.69%的学生觉得听不懂课堂内容;最需要提高的三个知识点分别是: 遗传的基本规律(47.58%)、生物的变异及人类遗传病(45.97%)和细胞代谢(39.52%)。

为了有效改善高三学生的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参与重大考试的命题经验,以2018年广州市“二模”细胞代谢部分试题为例进行分析,从命题、审题、答题三个方面为学生复习备考及答题提出若干建议。

1 例题

研究者[1]用磷酸化酶(混合酶)、单糖、淀粉和不同pH缓冲液组成不同反应体系,并测定了各反应体系中淀粉含量的变化(实验中pH对淀粉含量没有直接影响),结果见下表。随后,测定了水稻开花后至成熟期间,水稻籽粒中淀粉含量和磷酸化酶相对活性的变化,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分析表格中淀粉量的变化情况,推测磷酸化酶的具体功能包括。

pH淀粉量mg/mL作用前作用后5.70.8460.6126.00.8460.8016.60.8461.1576.90.8461.1217.40.8460.918

(2) 结合图表分析,开花后10~20 d内,水稻籽粒细胞中pH可能在(填“5.7”、“6.0”或“6.6”)附近,此时间段内,水稻籽粒中磷酸化酶相对活性与淀粉含量变化的关系是。

(3) 另有研究发现,水稻籽粒细胞中pH基本稳定,其原因是。

(4) 请综合分析,水稻开花后至成熟期间,磷酸化酶相对活性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参考答案: (1) 催化淀粉的分解与合成 (2) 6.6

前段磷酸化酶相对活性增高,淀粉含量积累加快,后段磷酸化酶相对活性下降,淀粉含量积累减缓 (3) 水稻籽粒细胞中存在酸碱缓冲物质,能减少H+、 OH-的浓度波动,维持pH基本稳定 (4) 细胞内基因表达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激素含量的变化影响了细胞代谢、水稻籽粒细胞中代谢产物积累改变了酶的活性等。

2 命题的过程和意图

2.1 命题材料来源 相关研究发现若试题的题干中包含真实情境,则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机和参与作答。构成题干的真实情境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情境中的事件应该是真实发生或者能够发生的,基于该情境的设问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题干中提供的信息或数据应该能够实现[2]。

所以命题素材的来源多为研究性的科研成果,试题中所设置的问题的答案,一般为论文中所研究问题的结论。

2.2 对命题材料的加工处理 鉴于高中生的知识范畴,以及对论文素材的理解程度,命题时需要将论文中的学术问题转化为“中学生语言”及语境。因此,在对材料的处理中将不可避免地添加一些“辅助性、提示性、引导性”的语言,如上题中的“磷酸化酶(混合酶)”“实验中pH对淀粉含量没有直接影响”,尽量避免高中生知识理解的偏差。

2.3 设问 在对材料信息处理后,问题的设问是命题的核心和关键,依据考纲要求及核心素养的导向要求,高考生物学将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所以命题人需要兼顾生物学核心和必备知识,同时重点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推理。设问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对相应问题思考和作答。

3 审题

学生在答题时,第一步就是审题,对某些关键细节的留意与否甚至决定了答题的成败。为了较全面和仔细的审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注意辅助性、提示性、引导性的语言 这些语言是命题人和答题人之间对接和沟通的桥梁,如上题中的“磷酸化酶(混合酶),测定了各反应体系中淀粉含量的变化,实验中pH对淀粉含量没有直接影响,分析表格中淀粉量的变化情况,推测磷酸化酶的具体功能包括”等,这些均是作答的限定性和提示性语言,要快速把握。

3.2 应用已有知识分析各概念、操作、数据、曲线之间的关系 注意了辅助性、提示性的语言之后,只是明确了答题的方向,但能否顺利作答,则与知识掌握程度直接相关,接下来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的审题阶段。

以曲线问题为例,来分析如何继续审题。在分析曲线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注意横、纵坐标及其单位,尤其注意双纵坐标时每个纵坐标的含义,并将纵坐标转化成相应的生物学意义。

(2) 综合分析横纵坐标,将曲线的纵坐标值随横坐标的变化转化为曲线的生物学意义(图1)。

A

B

C

D

E

F

图1 几种典型的曲线图

图1A中的曲线表示容器内CO2浓度(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即为总量)随时间的变化,图1B表示光照下净光合速率及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图1C表示磷酸化酶相对活性随开花后天数的变化、淀粉含量随开花后天数的变化,图1D表示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图1E表示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变化,图1F表示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图1A~E中,纵坐标均有明确的单位或生物学意义,曲线也就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但图1F的纵坐标缺乏单位,因而不能确定CO2吸收量所指的是吸收总量还是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不能对应明确的生物学意义,所以图1F就是一种典型的不规范的命题形式,会引起审题、答题的歧义,通常在一些不严谨的教辅资料中将其看作是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变化,但这种做法并不合理,会误导学生,不利于从本质上看待分析曲线问题。

(3) 分析每条曲线的斜率或面积,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生物学意义。在考查曲线问题时,还会涉及到对曲线斜率的考查,这一点更能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在物理学中,“s-t”图的斜率表示速度,“v-t”图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计算位移时,“s-t”图中直接计算曲线上纵坐标的差值,而“v-t”图中则需要计算面积。这种分析过程和分析思路就是科学思维的体现,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如图1A中的曲线斜率即为净光合速率,图1C中淀粉含量的斜率表示淀粉积累速率,图1D中曲线与横坐标所围成的面积则可表示为净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量。图1B、 D、 E中的曲线即可看作为物理学中的“v-t”图,其曲线的斜率在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中并未有相对应的概念或意义,也就不再是考查的范围。

(4) 根据各曲线的生物学意义,分析其相互关系。在明确了各曲线及其斜率的意义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其相互关系,即找出各曲线间的生物学联系。这将是科学思维的更高级层次,对这类问题的设问,需要命题人进行逐步的引导。学生为了能更准确地作答此类问题,需要充分挖掘题目的条件,找出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铺垫与引导,进而“站在命题人的肩膀上”,顺利、准确作答。例如淀粉含量与磷酸化酶相对活性的关系,此问题已经做了前期铺垫,如: 第(1)问中回答磷酸化酶的作用,即提醒了合成淀粉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知识,就可将此问题转化为酶的作用—酶活性—酶促反应速率的问题,进而得出磷酸化酶合成淀粉,酶活性越高,合成速率越快。

另外,即便没有建立起上述的知识联系,也可以通过知识类比与迁移来作答,如该曲线类似于“S”型曲线,即可得出其增长速率变化即为磷酸化酶相对活性的变化曲线。

3.3 理解问题的内在联系及研究思路,得出结论并作出新的假设 此环节是科学思维的更高阶段,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要对未能解决的问题作出合理假设,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正确的思路与方向,所以此类问题的设计是符合科学探究的正常顺序的。这类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属于开放性问题,需要发挥科学的想象力作出预测。作为一个合理的假设需要能够为接下来的研究指出方向,而不是让研究进入死胡同,如第(4)问中磷酸化酶相对活性发生变化的原因,如果答案为磷酸化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则此假设是不合理的,因为对实验的研究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和价值;命题者为了限定不规范的想象,也做了限制和铺垫,如“会不会是pH的干扰所造成”,在第(3)问中做出了铺垫与限定,不能再回答此类假设。

4 答题

4.1 将科学严谨的分析转化为文字表述,关注关键字词的呈现 答题前需要科学严谨地分析相应问题,答题者的答案是自己逻辑思维过程及结果的体现,所谓“答不到点上”,根本原因是逻辑思维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出现了偏差。对于需要一段或几段文字组成的陈述性答案,答案中的关键字词至关重要。此关键字词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阅卷时的重点关注对象,需要突出呈现,如题目中磷酸化酶的“催化与合成”“酶活性与淀粉合成速率”等关键词。

4.2 学生普遍所存在的“答不到点上” 在对某些问题的作答上,即便兼顾科学与严谨后,也难免会百密一疏,漏掉了某些细节,如对磷酸化酶相对活性发生变化原因的作答,学生能回答出代谢产生了某些物质,或基因表达调控等答案,但这些答案严格来说并不能直接解释活性变化的具体现象,因为活性的变化包括了酶活性升高和降低两个方面,所以在回答时需要指出“产生了提高或降低酶活性的物质”方可。

但此答案的要求就太高了,虽然科学严谨,但超出了常人所能及,导致绝大多数考生不能作出这种回答,导致试题的区分度降低。针对此现象,阅卷时的答案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即上述“升高或降低”将不再作为采分点。所以此类现象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有时甚至会改变评分标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答不到点上”。

猜你喜欢

纵坐标淀粉答题
·更正·
更正
勘 误
从人工合成淀粉说开去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作用及其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