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0年代倒大袖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2019-09-23重庆工商大学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40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8期
关键词:袖口袖子服装

(重庆工商大学,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 400000)

中国的服饰制度历经夏商周朝千余年的积淀,最终在西周时期形成上衣下裳与上下连属的两种形制。这两种形制的服装常为大襟、连肩袖(袖与衣身平直)、阔身和直摆的平面造型特征,其直线的、一元的结构方式也顺应了中国传统服制中“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1在经历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前后,部分服装的传统造型方式如领子、大襟右衽和下摆开衩元素是倒大袖上衣保留的传统造型元素,同时在经历了外来的文化浸润和先进思想的吸取后,也有部分形制发生了由内而外的变化。发生的外在变化主要是袖子与衣身,外在变化的内核在于民国女性对当时西方现代文明及现代化的着装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新思想观念的认同与接受,对抛弃旧思想和旧生活方式表现出决心。随着民国女性“身体意识”的觉醒,倒大袖在保留传统制衣方式的基础上,袖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缩短了袖长且袖长不及肘或腕,并形成喇叭形的袖口,袖子腋下收紧…这样的变化使得1920年代的女性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精神面貌。而 “新”样式的倒大袖也成为1920年代具有典型特征的服装局部造型。

一、造型元素的传承——中国传统制袖方式

中国古代服装从西周、春秋战国到宋明时期,其袍、袄、衫的服装结构都呈现出宽衣博袍的形制结构特征,其中最具有显著风格的是魏晋时期文人雅士所展示的洒脱与飘逸之风的服饰,如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刻画以及《斲琴图》中描绘的策杖高士及仆从所着宽博大袖衫最为表现出晋朝时的服装形制,其展开结构图与宋明时期的大袖衫结构图展开图在造型形制上(除去衣身与袖子因时代变化而发生的尺寸变化)均同处于整体裁剪的方式。这种袖子与衣身整体裁剪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制衣方法,即在一整幅布料上裁剪出完整的服装廓形(袖子与衣身整体裁剪),具体指在操作过程中将布幅进行上下左右对折(对折线即为衣身的水平肩线和竖直的前后中心线),然后将领口的圆形与侧缝线的形态进行裁剪,以完成平面的直观裁剪方式,这种平面直观的传统裁剪方式使得衣身无省道、衣身内部无曲线分割、袖子无肩线、袖子无肩斜(图1)。

图1 传统裁剪方法

从倒大袖女上衣的结构展开图可知,其衣身无省道的处理方式,衣身内部无任何结构性曲线分割,袖子与衣身整片裁剪无结构分割线也无肩斜处理,衣身与袖身相连且整体呈平面化的特点,正是沿用了中国传统的整幅裁剪的方法。倒大袖上衣的袖子在中国传统的裁剪方式中,借用传统服装宽博大袖的形制,将袖口的大小形态随腋下点以轻缓或急促方式变大的曲线特征而形成喇叭袖形制(图2),为近代民国时期女上衣的袖型创新、衣身变化提供了形态基础。

图2 20世纪20年代米色格纹纱倒大袖女褂实物与裁剪示意图

二、造型元素的创新——倒大的袖形

传统服装讲求褒衣博袖,服装代表着衣人的身份与地位,在不同场合穿不同种类的服饰,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穿衣更是讲求从一而终,封建思想观念把中国女性的婀娜秀美藏于宽大的衫袍之下,严实包裹着女性的体肤,不可裸露半点肌肤。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开始向中国渗透,这西风东渐的现象改变了中国人是思想观念、改变了中国人的着衣方式和习惯,那些满大街中西合璧的装束、纯粹的西式装束以及受西式服装造型影响的中式装束足以说明中国人急需改变的状态。21920年代的倒大袖上衣便是一种受西式服装造型影响而又经过改良和演变而形成的新派中式装束。这种新派中式服装既保留了传统又参入接受新思想的做派,创造出新的服装式样。其保留传统在于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袍服的裁剪方式,在结构上无袖笼弧线和衣身分割线,因此袖子与衣身采用整体裁剪方法,在传统裁剪方式之下,在袖的造型上做出创新之处:在袖子腋下将多余的量裁剪掉形成一条弧线,由这条弧线顺延至袖口形成上袖口倾斜向下形态的“倒大”状的喇叭形,同时袖长并无传统袍衫的拖沓繁长,而是露出小臂,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女性的轻巧与灵性,正如张爱玲的描述“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3穿着这种中西合璧的服装样式是新女性形象的代名词。

利用平面的裁剪方式形成的倒大袖着于中国女性身体上,所呈现出造型形态别具一格:上袖口与下袖口之间在同一水平线上所形成的“倾斜角度”使得袖口向外扩展的形态与中国女性的溜肩相搭配,而形成上半身近似正三角形的几何特征,正三角形本身能给人以沉稳的感受。同时向外延展的喇叭形态在与肩部形成的近似正三角形态时,它能削弱肩部的体量感,使得肩部在袖口的形态对比下显得更加窄小,营造出柔弱与纤细,也更能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含蓄与矜持(图3)。

图3 上半身近似正三角形的几何特征

1920年代倒大袖上衣对传统裁剪方法传承沿袭及对传统袍服的形态变化,从而演变出新的服装形态。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1920年代的由合体形中袖,再经历1921-1927年在腋下剪去多余量袖口逐渐扩大形成“倒大”喇叭形袖口,1929年再由喇叭形袖口逐渐缩小形成合体袖型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倒大的喇叭形成为1920年代典型造型元素。

三、造型元素的创新——中袖袖长

“清末新政和民国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报业的繁荣。这些报刊在鼓吹民主共和政治、传播新文化新思想、解放思想禁锢的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穿着习惯、审美趣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初的改装易服,妇女的剪发放足,无不通过报纸、杂志进行宣传,在民众中起到了启蒙和教化作用。”4由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及通过公共媒介宣扬新主张,民国女性的身体意识有了一个从苏醒到觉醒的变化,女性思想也从蒙昧的状态影响至独立开化的状态。这样的变化状态正好反映出1920年代倒大袖的形态变化与袖长缩短的变化现象,这是一种受新思想影响逐步开化的着装现象,所产生出的服装形态变化也更加自由,女性的着装表现也呈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从1920年代出现的倒大袖女装的实物测量中可以发现,连身袖的总长约为105厘米左右,依据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中女性穿倒大袖上衣时的着装形态,可以推测袖长位于肘与腕之间。”5此中长袖类似于现代女装中的六分袖或者七分袖的长度,袖口宽度约为30厘米左右,它比现代女装的合体长袖的袖口宽出约5倍左右(图4)。中长袖的形制使得女性活动更为便利,在阔口的形态下显露出部分手腕肌肤。这是使得女性获得较大行动可能性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可形成与封建女性文化中完全遮盖身体又必须遵守大量繁文缛节这一制度的一种对抗,这或许能够在心理上获取一种释放感。

图4 倒大袖结构造型特征

宽阔的袖口也更能突显出小臂和手腕的纤细柔和。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对比,考虑倒大袖袖形与合体袖型、倒大袖衣长过臀线与倒大袖衣长至腰线的两种情况下,位于肘与腕之间的长度比到手腕的长度均更能够在视觉上拉长身体线条比例,同时显得着装者更具精神气儿。由此,“倒大”的中袖喇叭形更能突显出中国女性的柔美和轻盈。

图5 相同袖型不同袖长之间所造成的不同视觉比例效果的比较

四、结论

1920年代倒大袖造型承袭传统制袖方式,其袖形与袖长的演变顺应着西风东渐的社会背景和民国女性逐渐产生开化独立的思想意识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产生出了兼具传统与创新的服装样式,其倒大形袖的造型元素也成为了192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特征,这为1920年代女装典型视觉元素的探讨与研究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袖口袖子服装
Don’t Do That Like Phillip
袖子的窗口
袖子的窗口
袖子的窗口
道具服装
浅谈两片插肩袖结构设计与应用
最幸福的时刻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