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在开始,永远不晚

2019-09-22刘丽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乌托邦

刘丽

好奇于“乌托邦”三个字,所以认真读了由鲍成中著的《追寻教育的乌托邦》。“乌托邦”本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Thomas More)所著书名的简称。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细细品读,发现这是一本记载作者的心灵成长、扎实实践变革每一步,体现作者大教育的情怀。走向讲台——在执着与坚毅中为人师表;享受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精神舞台。教育日记:我快速成长的平台。“一名教师教三十年的书,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一名教师写三年的教育日记,则可能成为名师。”有一本书《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那“再加”的10%是什么呢?记录与反思。一天工作8小时即480分钟,每天“再加10%”即48分钟用以记录,记录与反思当天教育的喜悦、烦恼、小失败、小遗憾、小智慧,记录三年,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录、反思三年,从“优秀”走向“卓越”。

纵观历史上,但凡有建树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都是坚持不停地写作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四十七条:关于教师日记的建议。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在形式上有某些要求的正式文件,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和札记。这种 记载对日常工作颇有好处,它是进行思考和创作的源泉。记了一、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日记,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每位善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素养。如果一位内行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其一生的创造活动时,把他在长年劳作和探索中的成就都带进坟墓的话,那将失掉多少珍贵的教育财富啊!我真想把教师的日记当作无价之宝珍藏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所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教师都应写教育日记,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与苏霍姆林斯基相同的是,鲍老师也热衷于写教育日记,他写到:我的脑海里一直在翻转这个词语:教育日记,什么是教育日记?我平时写的日记与教育日记有何不同?它为何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我兴奋地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教育日记。再之后,一写,不可收拾,在第一年里,就有二十多篇被报刊杂志发表;写了两年,就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40多篇。展望未来的人数路,我仍要坚持写教育日记,因为教育日记是一名教师成长的最好平台。

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既看中他做了什么,更看中他为后人留下了什么。

我已荒废了整整二十五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现在开始马上动笔,付诸行动,永远不晚!

我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语文老师非常善于正面评价他的学生的作文,他说他为学生设计了100顶高帽子。并且他准备的100顶高帽,每一顶都不一样,但戴在学生们头上却都刚好合适。他经常说“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所以,在他的教室里没有“大家”,有的是一个一个鲜活而具体的人。

这其实就是赏识教育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遵循的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尽量多的增加人身上的白,而不是苛刻地去掉他身上的黑,因为只有白越来越多,黑就会自然地越来越少。这是我总结的“白吃黑”原理。

赏识教育放在课堂上主要做到两点:信任、尊重。

1.信任

信任是前提。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回答你的问题,都会有思维,有自己的看法,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不管性格开朗的还是内向的,都给他们机会,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应该给我们的学生贴上标签,有些问题,你自以为很难,专门找平时自认为优等生来回答,认为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就一定不会,其实有的时候有些问题,你眼中所谓的学困生,他们的见解会更独特,这在我的历史课上就更明显了。也许是他们喜欢的缘故吧。

2.尊重

尊重有很多,我在这里主要是说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说,教师学会倾听。也许我们早就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我认为我们不妨换个角色,让学生讲,老师听。其实,让学生讲的好处太多了,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休息一下,养养自己的喉咙,因为咽炎也是很麻烦的。再者可以锻炼学生的五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帅选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其次还可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其他同学看到这个学生滔滔不绝地演讲,肯定不服输,跃跃欲试,一个比一个讲得好。……让学生讲有这么多的好处,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有些老师包括部分家长,在这方面是欠缺的,孩子刚一开口,他就马上打断,并加以评价、教育,根本不了解孩子的真正意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咬了一口的苹果”: “宝宝,你为什么要在每个苹果上咬一口,可以跟妈妈说说为什么吗?”

“妈妈,我想尝一尝哪个更甜,我要把最甜的那个分享给妈妈!”是不是有点泪崩的感觉。多好的孩子!

做什么决定之前,一定要学会倾听,你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师对待学生,也希望如此!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乌托邦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