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阅读品质,体验式阅读从“低语”抓起

2019-09-22何雅皓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低语小男孩课文

何雅皓

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语文教育不仅不例外,而且首当其冲。语文不只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更是育人之根本。“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理所当然也应从“低语”抓起。这里不仅有如何坚守小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问题,怎样指导写好字的问题等值得我们深虑,就在阅读教学方面,低年段如何突围以教师讲问为主线的陈旧模式,真正从起点培养学生尝试自主解读课文,从而走出一条爱阅读、会阅读的教学新路。向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转轨,儿童阅读问题尤显任重道远。

由来已久的低语阅读是以教师的文本解读为依据,以提问设计为牵引,来实现识字、课文理解、语文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等目标的阅读模式。所以,低语阅读应当回归于儿童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外部世界的一次快乐之旅,体验阅读的本质所在。

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在儿童主体的想象、实践、移情、感悟、神思等多种活动的碰撞、引发、交融和激活。它既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又符合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而且体现了课标的要求。课标中曾多次提及“体验”一词,如“注重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体验情感”“说出自己的体验”“获得审美体验”等等。

那么如何从以教师为主的变相授受模式突围,实现以学生自读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呢?关键在于教师能自觉地把原先的讲问之处,轉化为学生多种形式的自读体验活动,让阅读课堂有更多地来自学生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把教师单向展示教案的课堂改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

一、表演,在变换角色中生成体验

在众多篇目的课文中,有不少课文中有特别需要学生体验的情节,教师可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不只是为了加深理解情节,更有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精当之作用。表演的身体力行就必须让学生同时达到这两方面的意义,才是“不为表演而表演”的有语文味的阅读课。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课中,我尝试把课文中小男孩在浅水洼里捡小鱼扔回大海的动作,组织了全班同学进行表演,让孩子们站在课桌旁,先研究怎样才能把小男孩救小鱼的行为表演得逼真,让学生画出了课文的关键词:“走得很慢”“不停”“弯下腰”“捡起”“用力扔”“不停地叨念”等等;然后开始表演,学生兴趣高涨地慢慢移动,一边做动作,一边不断叨念“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一会儿,有些学生上气不接下气地停下来,老师便问:“你为什么停下来呢?”学生们都说因为很累,所以才停下来。老师让大家读读课文,加深体会,然后再讨论:“小男孩停下来了吗?”“他不累吗?”“为什么不停呢?”“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一直没停?”于是,孩子们才更深地品味出“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回大海”,“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和课文末尾省略号的蕴意。这样,教师的讲问就完全转化为学生的表演实践;转化为学生从表演实践中对文字表达的品味;转化为真切的体验“很累啊”;转化为对课文中“小男孩为什么不累”的讨论等等,就把“被动读”转化为以体验为基础的“主动读”。

二、补白,在激活想象中撬动体验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极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在描述过程中,往往不刻意于把什么都写出来,而是有意识留下一些“虚境”,让学生去想象、去“补白”。这就为阅读教学如何撬动学生的想象、拓展创设了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验一把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开发这类教学资源,给学生以丰富的参与体验机会,把由教师教懂转化为学生读懂。让孩子们来读、想、说,不是比教师讲问更生动、更深刻吗?作为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操作,帮助学生在动作中找到体验

操作就是让孩子动手做,有些课文会隐含默写操作元素,教师不妨叫孩子们动手做一做,这样获得的解读体会往往更加深刻。美国著名教育家埃德加﹒戴尔曾提出过“学习金字塔”理论。位于三角形顶部的“听讲”,效益最差,在一天后的记忆只剩5%。而在三角形底部倒数第二位的是“做中学”,效益突出,仅次于“教别人”,一天后的记忆量可达75%。课件“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俗话,还是挺有道理的。

四、运用,在实践应用中升华体验

在教《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时,针对本班孩子们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强的问题,“用教材教”时自己确定一个因班而异的“教学重点”,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重点抓住一个词语“刨根问底”,形成了解读课文的问题:为什么说“川川总爱刨根问底?”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找出与这一问题相关的内容,标上记号,同时像川川那样把它变成问题,来学学“刨根问底”怎么样。在学生准备之后的课堂研讨中,教师把学生设计的问题引导归纳出来,并请大家写在黑板上。如1.川川问了多少问题?2.川川问了哪六个问题?3.问了六个问题为什么就叫“刨根问底”?4.这六个问题前后之间有联系吗?能颠倒顺序吗?5.川川问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这时,老师高兴地说,我们班不少同学以前不会问问题,现在也学会问问题了,真好!那么,读了课文后,你又有了什么新问题呢?对于学生来说,这更难了,但老师相信同学们,请写在练习本上。

老师把体验式阅读和提高板上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非常适切和巧妙。正如在课末老师教孩子念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你不问它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以上的方式、方法都并不陌生,我们要从远处看体验对提高核心素养的本质联系,从某一方法的孤立运作,只是“术”,整体视野看得深远,便由“术”上升到“道”。有了“术”,而上升不到“道”,即使运作了,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术“的运用也不免大受限制,达不到要处;得了“道”,然后居高临下地去运用“术”,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在。

猜你喜欢

低语小男孩课文
扶起小男孩
与光
小男孩
低语
谁救了比丘国里的小男孩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