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对孩子的“放手”教育

2019-09-22张永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放手胆量独立性

张永玲

每个孩子的呱呱坠地,都寄托了全家人的希望,也倾注了全家人的爱。可是,很多家长们认为,只要我能满足他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就是爱他。他们始终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事也不懂,需要大人的呵护,帮忙。于是,形成了处处照顾,事事代劳,包办代替局面。家长们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使孩子变得胆怯、依赖心重、不愿也不敢做任何尝试、不易与人接近,无形中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据心理学家研究,孩子依赖成人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而依赖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伴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也有了独立的要求,此时,家长不仅要鼓励锻炼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还要适当满足他们的依赖之情,稳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更大胆的走向独立。那么,家长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适时抓住机会,采取适当的“放手教育”,即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实践,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家长们什么时候该放手呢?什么时候可以放手呢?这事是没有绝对的时间表的。但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我觉得应该是越早越好。

年龄越小的孩子,依恋父母的心理越重。这时的家长更应该与老师配合一致,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可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少数刚入园的新生,开始还是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而家长却在临走时不断说“我走了,你不要哭哦,妈妈早点来接你……”经家长们这么一提醒,孩子马上抱住家长又哭又闹,就是不放。家长就带着孩子在幼儿园里转了好几圈,或者是出去买一些零食,又或者是许诺……好说歹说家长也是满含着泪水或是擦着眼泪才离开。看着这些可爱又可笑的家长们,我清醒的知道,家长也舍不得孩子,享受着被孩子需要的满足。离开了孩子,就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一样,心里失去了对孩子的依恋,像掉魂似的。我理解家长的心情,但为了孩子,我不得不苦口婆心的劝导家长要“狠着心”,努力配合孩子适应新环境。刚入园的孩子,起初都是会哭闹的,因为他对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可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他发现这个環境中有好玩的游戏,可爱的同伴,爱他的老师,而不是他想象中的可怕时,就渐渐地接纳适应了。所以,家长们放手,应该“从小”开始。

当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仅是“从小”开始,更是“从小事”开始。在1927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是啊,如果是孩子做得到的,而且是孩子应该做的事时,父母应该放手,让他去做。就如我班的孩子阳阳,他是一个独立性较好的孩子,从小他的父母就放手让他做自己的事,在他一岁多时,每次吃饭让他坐在固定的地方,自己拿勺子吃饭。起初,撒了一地的饭比吃进嘴里的饭还多,桌上、地上、衣服上到处一片狼藉,父母也没有生气,孩子也觉得拿勺子舀东西好玩、有趣。(这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萌发)渐渐地,时间久了,孩子吃饭也就不再让大人们操心了。而对于象穿衣、穿鞋这样生活上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可以一致的教授孩子一些方法和技巧,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里一同努力练习,以便更快掌握。当然,在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中,决不能因为孩子做得很慢,或是做得不好而全权代劳,更不应该笑话他或者说风凉话,而应该通过适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独立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们更应该肩负起责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舍得放手让孩子不仅做自己的事,也要渐渐地养成靠自己的努力做家务事。

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放手中,让孩子学着自己做决定。判断、思考是一种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要给孩子尝试失败、错误的机会,只要他能从错误、失败的教训中吸取经验,那么独立的个性自然而然就在无形中增长了。

然而,这样说起来似乎轻松,但真正做起来也是较难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分辨不出好与坏,因此,在做决定时,站在大人的角度,常常觉得不合理、不正确。其实这也没关系,只要没有危险,可以让他们尝试。即使因为这次决定错误了,至少对他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他就会考虑考虑了。在放手中让孩子自己决定,即使错了,自己承担后果。只有从承担的多次错误后果中学习到如何做“对”的决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不经历挫折,怎么能成才呢!

在放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锻炼孩子的胆量。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很多时候,孩子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样弱小,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孩子也会让父母刮目相看。记得在儿子五岁时带他到科技馆玩时,同行的两个姐姐只比他大一点,因为突然临时有事,大人们不得不离开。两个小时以后, 他们见我们仍没有回来,这三个孩子终于想到办法,找一位有手机的叔叔给他爸爸打电话联系。(当然,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家长也有意识的让孩子记住大人的电话号码。)通过这次事件,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胆量,也培养了孩子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家长尤其要多带孩子出去,放手锻炼孩子的胆量。有时,也可以制造机会,锻炼孩子的胆量。如问路、买东西、饭馆里的需要等等,多让孩子与别人交流、沟通,通过请求别人帮助,来克服胆怯的心理。成功的次数多了,胆量也就大了,孩子的独立性也逐渐培养起来了。

“爱”是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放手”,也是一种爱。他不是把孩子放在一边,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家长有智慧的爱——给孩子自由的空间,通过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更加尊重、理解、信任孩子,培养其独立的能力。

家长们,请您“放手”,让孩子们在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茁壮地成长吧!

猜你喜欢

放手胆量独立性
独立品格培养
梦蝴蝶
麻辣生活(5)
身上必须带刺
做最好的自己
例谈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大班自主性角色游戏的思考
“放手”炼出的独立与自主
浅谈低年级学生动手操作的“放”与“不放”
多措并举,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