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积极语用输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19-09-20李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牧羊人课例语文课程

李劲

最近看到了一节《植树的牧羊人》课例,来自荆州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王佑军,其设计和实施令人耳目一新。整节课从点示标题的矛盾性入手,用训练默读进入文本,用圈画时间词语梳理脉络,用四次语用训练完成课文学习。全课删繁就简而重点突出,学生活动充分而积累丰富,特别是其中包孕的积极语用观,对于日常教学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四十年前,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其中谈到:“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在其后数轮课改中有所解决,但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其中原因很多,有一个恐怕是我们大量的阅读教学止步于理解为主的消极输入,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读、听、视”为主。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这样的学习成效只有10%,而如果是“讲给别人听”或者“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则可以落实90%的学习内容。所以,大力开展积极的语用输出,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说、写、评”为主,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输出以输入为基础,这节课第一环节的有指导、有要求的默读,就是为后面的输出做的准备。教师的指导是标注段落、勾画准备积累的词语以及时间词,要求则是不出声、快速读,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这是依据课标进行的、任务明确的默读。五分钟之后书写词语、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理出初见、再见和最后见的三个年份,这些都是在将文本信息输入头脑,是学习的准备阶段。其中很巧妙的是,拎出三个年份后,教师传授了一招抓取关键时间节点然后串连的“糖葫芦”技法,告诉学生写记叙文可以像做糖葫芦,将与某个人打交道的时间挑两三个,重点写一个,串起另外两个,来体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多么鲜活的输入方式!

且看之后的四次语用输出训练。

第一个语言训练:用上“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四个关键词,串联起来,说一段话,说出“我”初见牧羊人所看到的环境、场景。可以使用课本的原话,也可以加以改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第二个语言训练:用“昔日的          ,现在是            ”的句式,写一写1945年第三次见牧羊人的情景。尽量使用板书上的三组关键词。

第三个语言训练:用“我认为牧羊人是一个            的人,你看他            ”说话。翻开书,找一找相关的细节、动作、事件,勾画出来。

第四个语言训练:读了牧羊人的故事之后,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前两次语用训练是关着书进行的,承担了多重功能:对默读成效的检测,对重点词语的落实,对文本内容创造性的复述,对写景方法的习得,对文章对比手法的辨识,对记叙详略的认知。多么扎实的读写结合!

第三次是打开书进行的文本细读,给出的句式抓手,前半截是要求学生做出主观评价,后半截是要求必须有文本依据。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体悟到如果要写好一個人,表现他某些方面的个性、品质,一定要抓住他所做的事,以及做事过程中的态度、动作等细节,还要像课文那样作一点精当的点评议论。多么细腻的文本品鉴!

第四次训练是自由表达,没有规定必须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式,但并不是很多课上远离文本的漫无边际的拓展延伸,既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文章主旨的提炼,又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多么自然的人文熏陶!

以上四次语用训练,全都是基于文本阅读的积极输出,是既忠实于文本又高出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赏鉴,同时又完全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这一课真正有能力提升,且很好地实现了这个教读文本在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堪称长文短教“一课一得”的范例。

据悉,这个课例是王佑军老师现场抽签然后三十分钟备课后借班执教的呈现,在这样的情形下以积极语用输出支撑全课,如此非比寻常的课堂设计,我们相信绝不是灵光乍现的妙手偶得,而是体现了执教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深刻理解,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智慧落实。

语文课程的性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体现实践性?课标中“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就是路径,它清楚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用语言完成交流沟通,而就阅读教学来说,当然是围绕文本进行有层次的、螺旋上升的对话与交流。语文老师的任务则是设计精妙的、层递性的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语言的操练中一次次进入文本,并以语言的积极输出成果来检测阅读的成效。上述课例中循序推进的语言训练,充分展示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有力捍卫。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界定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初中阶段要求达到的程度当然与之有别,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大方面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四者当中语言当为根,其他则是在根上生长出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没有语言的积累和理解,输出是无米之炊;没有语言的运用和习得,建构是空中楼阁。积极的语用输出,是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凝练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上述课例中每一次的语用输出,表面看就是简单的句段训练,但细究却是由片段到整体,由现实观照过去,由客观事实作出主观评价,由旁观他人到审视自我,一次次反复进出文本的阅读活动,思维的发展,文化的理解,精神的成长都从中生发出来,语文核心素养就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得以落实和提升。

其实,很多老师也注意到了课程标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强调,但是,他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将“运用”窄化为“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课例都喜欢在课文学习后,来一个指向于道德提升的“拓展延伸”,或者干脆布置一篇作文,这似乎更是将“运用”窄化为了“写作”。而我们倡导的积极语用输出,是一种“全语用”,它渗透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各语文学习活动中。特别在阅读教学中,是紧扣文本来设计实施基于特定文本阅读的多次语言活动,是一种“被引导的积极创造”,往往以细小的“咬文嚼字”,以精致的语言操练,以“小我”的点滴感悟,来达成对文本的贴近和体悟,从而摒弃语文教学中的“笼统归纳”“宏大叙事”或者“道德灌输”,切实守住语文的学科边界,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沙市区教科院]

猜你喜欢

牧羊人课例语文课程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牧羊人
课例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牧羊人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