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茄子黄萎病病原菌致病型分化及其生物防治

2019-09-19刘晶晶庞叶洲张敬泽

关键词:黄萎病菌素株系

刘晶晶,庞叶洲,张敬泽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 310058)

茄(Solanum melongena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茄子生产国和消费国[1]。茄子在浙江省的种植面积达到26 667 hm2(根据浙江省农业厅2018年统计数据),是受到消费者们欢迎的蔬菜产品之一。但近年来,茄子黄萎病在浙江一些地区发生严重,尤其在大棚温室条件下,该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茄子产业的发展。

茄子黄萎病是由土传病原轮枝菌(Verticilliumspp.)引起的。国内的一些研究报道认为,茄子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引起的。然而,大丽轮枝菌寄主广泛,依据致病性被划分为落叶型和非落叶型2种致病株系[2],而依据寄主的抗性遗传,该病原菌又被划分为1号生理小种和2号生理小种2类小种[3-4]。大丽轮枝菌的1号生理小种只在缺少抗病基因Ve1的寄主上具有致病性,而2号生理小种能够克服抗病基因Ve1介导的抗病性。利用特异性引物,病原菌生理小种能被鉴定,为抗病品种的选择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但迄今为止,在浙江危害茄子的病原菌致病型和生理小种类型尚未见报道。

大丽轮枝菌产生黑色多细胞微菌核,长期存活于土壤中,使茄子黄萎病成为最难防治的土传病害之一。虽然利用抗病品种防治黄萎病是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但生产上还缺乏免疫或高抗的优良茄子品种。一些研究认为:作物轮作对此病害的防治是有效的,但由于农业栽培面积的限制,这项技术还不能被广泛应用[5];多菌灵、三环唑苯来特和托布津类杀菌剂被认为可以有效防治轮枝菌引起的病害[6-7],但迄今还没有注册用于防治该类病害的杀菌剂[8]。另外,病原菌一旦进入寄主木质部,杀菌剂便失去了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同时,杀菌剂的广泛使用也使得人们对环境和健康问题开始担忧。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生防真菌和细菌已被发现和深入研究[9-12],生物防治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方法之一。本实验室也筛选出了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株系[13]。其中,体外拮抗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株系ShX301具有最好的抑制效果,该株系被用于棉花黄萎病生防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体外筛选拮抗最好的株系与植物体内接种试验的结果有时没有直接的可比性,有研究显示,一些在体外培养基上对病原菌无效的株系却在植物体内试验中是有效的[14]。因此,还需要测定其余4个株系在植物体内防治病害的试验效果,从而进一步评价和比较ShX301的生物防治潜力。另外,一些报道认为,多粘类芽孢杆菌能产生挥发性物质[15-16]和脂肽类抗生素[17-19],它们是拮抗病原菌的主要物质;但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否含有脂肽类化合物成分,在这5个株系中还没有被分析。因此,本研究观察了茄子黄萎病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大棚温室内的发生情况,鉴定了致病病原菌种类,测定了病原菌致病型和生理小种;利用获得的多粘类芽孢杆菌进行了茄子黄萎病的防治研究,并通过测定多粘类芽孢杆菌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效果,以及利用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全细胞原位检测技术测定了多粘类芽孢杆菌产生的脂肽化合物,揭示了它们的主要拮抗机制。这为茄子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害观察

为了明确茄子黄萎病害在大棚温室内的发生情况,于2017—2018年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进行了病害定点观察。选择不同的茄子栽培品种,包括杭茄2010、秀峰紫长茄、杭茄一号、杭茄六号、紫光、紫轩、引茄等,进行病害观察和症状描述。同时,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样品,用于室内茄子黄萎病病原菌的分离。

1.2 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试验

用采集的样品进行茄子黄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采用水琼脂培养基(water agar media,WA)对病株进行组织分离和培养,依据形态学和微菌核特征进行病原菌鉴定。选择代表性的株系进行单孢分离纯化。将获得的单孢子株系分装在含有20%甘油的离心管(1.5 mL)中,在-70℃条件下保存。

为了用分离的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选用杭茄2010作为测试品种。将茄子种子催芽后,播种到含有营养基质的塑料盆中,放置在28℃光照16 h和22℃黑暗8 h交替的培养箱中,4叶期后用于接种。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broth,PDB)制备分生孢子悬浮液,采用切根接种法接种,观察不同分离株系的病害发生情况。

1.3 病原菌致病型的测定

为了明确分离所得的茄子黄萎病病原菌的致病型,用特异性引物对INTD2f/INTD2r和INTNDf/INTNDr对病原菌的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20]。以非落叶型菌株BP2、TX9及落叶型菌株VD084、VD991为参照株系。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法[20]。所用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合成。

1.4 病原菌生理小种的测定

为了鉴定病原菌生理小种类型,采用大丽轮枝菌1号生理小种的特异性引物对vdr1/vdr2[3]和2号生理小种特异性引物对vdR2F/vdR2R[4]对病原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和引物合成同1.3。

1.5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病原菌拮抗活性的室内测定

采用对峙培养方法[10,13],室内测定本实验室筛选的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ShX301、ShX302、ShX303、Hb1、Hb6)对分离于茄子上的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多粘类芽孢杆菌培养液的制备:将菌株接种在改良的营养肉汤培养液(酵母粉1 g,牛肉膏3 g,蛋白胨 5 g,蔗糖10 g,pH 7.2)中,在 200 r/min、30℃条件下振荡培养12 h。首先将含有病原菌的菌饼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平板中心,然后在距离平板中心2.5 cm的十字交叉线上放置4个含有多粘类芽孢杆菌培养液细胞的滤纸片(直径8 mm)。将平板放置在27℃黑暗条件下培养。以不含细菌细胞的滤纸片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

为了室内测定多粘类芽孢杆菌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将制备的大丽轮枝菌孢子悬浮液(1×106CUF/mL)200 μL均匀涂布于PDA培养基平板上,在无菌通风橱中除去多余水分后,接种含有多粘类芽孢杆菌培养液细胞的滤纸片于平板中央。将平板放置在27℃黑暗培养条件下培养3 d后,测量抑菌圈直径;以接种无细菌细胞的滤纸片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

为了明确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是否产生挥发性物质,以及挥发性物质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16],采用间隔培养皿进行测定。制备含有PDA的间隔培养皿平板,将含有大丽轮枝菌菌丝的菌饼(直径5 mm)接种在一室中心,另一室涂布100 μL多粘类芽孢杆菌培养液(1×108CUF/mL),将培养皿放置在26℃黑暗条件下培养。于接种3、5和7 d后,测量菌落直径。以涂布灭菌水的处理作为对照。试验重复3次。

1.6 茄子黄萎病防治试验

选用茄子品种杭茄2010作为接种植物,用分离于茄子上的大丽轮枝菌SY1-1株系制备微菌核。首先,从20个培养皿上刮取在PDA上培养40 d左右的微菌核,然后与土壤基质[V(田间土壤)∶V(蛭石)∶V(营养土)=1∶1∶1]混合均匀,分装在塑料小盆中,使基质中微菌核的数量达115个/g[21]。将种子催芽后播种于含有微菌核土壤基质的塑料小盆中,并将塑料小盆置于可容纳20个小盆的塑料盘中。以播种不含有病原菌种子的土壤基质小盆作为对照。然后,每个小盆接种10 mL(1×108CFU/mL)生防菌(ShX301、ShX302、ShX303、Hb1、Hb6)的发酵液。以仅接种生防菌发酵液或不含生防菌的培养液的处理作为对照。每个处理为1盘(20个植株),且每个处理重复3次。将塑料盘置于28℃光照16 h和20℃黑暗8 h交替的培养室中,观察黄萎病的发病和发展情况。50 d后统计发病率和病害严重度(disease severity,DS)比率。茄子黄萎病分级标准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34部分:杀菌剂防治茄子黄萎病》(NY/T 1464.34—2010)(0级:无病害症状;1级:病叶数小于10%;3级:病叶数在11%~25%之间;5级:病叶数在26%~50%之间;7级:病叶数大于50%,且未死亡;9级:植株死亡),统计病害严重度比率[22]。

1.7 促进植物生长试验

已有研究证实,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ShX301、ShX302、ShX303、Hb1、Hb6)对棉花有促进生长作用[13]。为了评价这些株系是否对茄子植物也有促进生长作用,进行如下试验。将杭茄2010种子催芽后,播种于含有上述土壤基质(见1.6节)的塑料小盆中,每个小盆接种10 mL(1×108CFU/mL)生防菌发酵液。用无菌培养液作为对照。植物生长条件如上所述(见1.6节)。每个处理包含20个植株(1盘),且每个处理重复3次。50 d后,测量待测茄苗茎和根的长度、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析不同生防株系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1.8MALDI-TOF-MS检测

用MALDI-TOF-MS检测和分析生防株系(ShX301、ShX302、ShX303、Hb1、Hb6)的脂肽化合物。在30℃条件下,待生防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培养48 h后,挑取单菌落溶解于含有基质溶液的离心管(2.0 mL)中。基质液含有10 mg/mL氰基-4-羟基肉桂酸、30%乙腈和0.1%三氟乙酸(TFA)。溶液被混匀后,在5 000 r/min下离心2 min,然后吸取1 μL溶液样品滴加在MALDI-TOF MTP 384靶盘(Bruker公司,德国)上,用配置智能光束激光器的ultrafleXtremeTMMALDI-TOF质谱仪(Bruker公司,德国)记录数据。测量是在反射操作模式和离子源加速电压20 kV条件下进行的。质谱分布在0.1~2.0 kDa间的低质量范围区。依据文献报道和测定的脂肽系列质谱峰,分析不同株系间产生的脂肽化合物及其对大丽轮枝菌可能的拮抗机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观察的结果

对茄子黄萎病定点观察表明,在温室大棚中,零星的病株都出现于2017和2018年1月中旬(每年11月下旬移栽于大棚中)。依据这2年的调查发现:病害发生1周后,大棚温室中不同栽培品种的病害发病率在0.08%~1.1%之间;3周后,不同品种间发病率在4%~8%之间;随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发病率趋于稳定,没有显著增加(直至6月中旬采收结束)。

如图1所示:茄子黄萎病症状首先出现在下部叶片边缘,呈V字形的褪绿黄斑(图1A),随后病斑扩大,明显不受叶脉限制(图1B)。有时,侵染的病害仅发生在叶片的一边,而另外一边叶片继续生长,形成半叶症状(图1C)。随着病害的发展,病叶下垂,早期被侵染的叶片也开始出现坏死(图1D)。由于病害向上扩展,同一病株上部侵染的病叶边缘经常向内卷曲,而下部严重侵染的叶片向下披垂(图1E)。早期侵染的植株出现矮化,整个植株呈现枯萎状,但病叶很少脱落(图1F),最终整个植株死亡。

2.2 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试验结果

用WA培养基进行病原菌的组织分离培养,依据菌落特征、轮枝形态和微菌核产生情况,选择和确定病原菌的菌落。随后,转移它们到PDA培养基上,进一步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典型症状的病株上都能分离到大丽轮枝菌。选择来源于不同地点和不同品种上的菌落进行单孢分离,获得7个单孢株系[SY1-1(杭茄2010)、SY1-2(秀峰紫长茄)、SY1-3(紫光)、SY2-1(紫轩)、SY2-2(引茄)、SY3-1(杭茄一号)、SY3-2(杭茄六号)]。用这些单孢株系进行植株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接种2周后,叶片表现黄萎病症状;接种3周后,所有植株都能显示黄萎病典型症状。证实它们都是致病菌。

2.3 病原菌致病型鉴定结果

图1 茄子黄萎病症状Fig.1 Symptoms of Verticillium wilt of eggplant

用大丽轮枝菌落叶型特异性引物对扩增7个分离于茄病植株上的分离株系(SY1-1、SY1-2、SY1-3、SY2-1、SY2-2、SY3-1、SY3-2),电泳结果(图2)显示:分离于茄子上的7个株系和落叶型菌株(VD084和VD991)显示一个长度为460 bp的电泳条带。相似地,用大丽轮枝菌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对扩增上述株系,仅2个非落叶型菌株(BP2和TX9)产生长度为1 160 bp的电泳条带。这些结果表明,7个从茄子病株上分离的菌株均属于落叶型株系。

2.4 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

用黄萎病菌生理小种1号和生理小种2号特异性引物对扩增分离于茄子病株上的7个菌株(SY1-1、SY1-2、SY1-3、SY2-1、SY2-2、SY3-1、SY3-2),电泳结果显示,用生理小种1号特异性引物对扩增的PCR产物没有电泳条带(图3A),而用生理小种2号特异性引物对扩增出一个长度约250 bp的电泳条带(图3B)。这些结果表明,7个从茄子病株上分离的株系均属于2号生理小种。

2.5 对病原菌菌丝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对茄子大丽轮枝菌的菌丝抑制作用试验的结果(表1)显示: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对茄子大丽轮枝菌的菌丝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株系ShX301在接种10 d后显示出最好的抑制效果(85.23%)(P<0.05),其次是株系Hb6。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显示,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对茄子大丽轮枝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株系ShX301的抑制效果最显著(P<0.05),平均抑制直径超过33 mm。这些结果与前期的研究报道[13]相似。

2.6 挥发性物质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图2 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Fig.2 Agrose geleletrophoresis ofPCR products of defoliating and nondefoliating pathotype isolates obtained with specific primers

用间隔培养皿测定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ShX301、ShX302、ShX303、Hb1、Hb6)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都产生挥发性物质,它们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图4)。其中,株系Hb6在接种后3、5和7 d显示最好的抑制效果,且在接种后3和7 d与其他4个株系间存在显著差异。

图3 生理小种1号和生理小种2号特异性引物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Fig.3 Agrose gel eletrophoresis of PCR products amplified with race-1 and race-2 specific primers

2.7 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图4 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挥发性物质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Fig.4 Effect of volatile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five strains of P.polymyxa on hyphal growth of V.dahliae

接种试验结果表明,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迟茄子黄萎病的发病时间,降低病害发病率和严重度比率。接种30 d后,仅接种微菌核的处理开始出现症状,35 d后,接种“微菌核+ShX302”和“微菌核+ShX303”的处理开始出现症状,随后,接种“微菌核+Hb1”和“微菌核+Hb6”的处理依次开始出现症状。而接种“微菌核+ShX301”的处理直到39 d后才开始出现症状。统计接种50 d后发病率和病害严重度比率的结果(表2)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ShX301、Hb6、Hb1、ShX302和ShX303分别使病害发病率降低30%、25%、23.33%、15%和13.3%,使病害严重度比率减少20.02%、17%、16%、8.76%和6.94%。然而,虽然菌株ShX301对茄子黄萎病具有最好的防治效果,但与株系Hb6的发病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其他3个株系在发病率间存在显著差异。

2.8 对植物生长促进试验结果

为了评价多粘类芽孢杆菌对茄子生长的促进作用,将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ShX301、Hb6、Hb1、ShX302和ShX303)用于接种试验。结果(图5)显示,接种50 d后,与对照相比,所有株系都显著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菌株ShX301与其他菌株相比较,显著促进了植株茎的伸长(P<0.05),增长率为59.24%,也促进了植株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增加,其中:地上部鲜质量为(10.25±0.96)g、干质量为(1.15±0.19)g,地下部鲜质量为(1.06±0.14)g、干质量为(0.21±0.05)g(表3)。其次,菌株Hb6对茄子生长的促进作用也较显著。

表2 接种50 d后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Table 2 Inhibitory efficacy of five P.polymyxa strains against Verticillium wilt of eggplant 50 d after inoculation

图5 接种50 d后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对茄苗生长的促进效果Fig.5 Effects of five P.polymyxa strains on the growth promotion of eggplant seedlings 50 d after inoculation

表3 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对茄子生长促进作用的测定结果Table 3 Determination results for five P.polymyxa strains promoting eggplant plant growth

2.9MALDI-TOF-MS检测结果

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ShX301、Hb6、Hb1、ShX302和ShX303)的MALDI-TOF-MS分析结果揭示,所有株系共有1个显著主峰区,质荷比(m/z)范围在860~1 050之间(图6),由系列峰构成,它们被归属于已知的杀镰孢菌素(fusaricidins)[23]。然而,株系Hb1还具有另外2个明显的峰区,其质荷比(m/z)范围在1 140~1 200和1 580~1 680之间(图6A),分别由系列峰构成,分别归属为多黏菌素(polymyxins)和十三肽素(tridecaptins)[23-27]。虽然株系Hb1拥有多黏菌素和十三肽素,但与其他株系相比较,并没有增加其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活性,这也与其他研究报道[17-19]一致。多黏菌素具有一个窄的抗菌谱,主要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抗菌活性[25-26],十三肽素也主要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活性[27]。显然,多粘类芽孢杆菌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活性物质是杀镰孢菌素。

图6 多粘类芽孢杆菌非核糖体脂肽的MALDI-TOF-MS分析图Fig.6 MALDI-TOF-MS analysis of nonribosomal lipopeptides produced by P.polymyxa strains

杀镰孢菌素是由一类拮抗真菌的环脂肽化合物构成的[28],可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许多真菌[29-30]。MALDI-TOF-MS分析结果(表4)显示,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都产生系列杀镰孢菌素A(m/z为883,[M+H]+)、B(m/z为897,[M+H]+)、C(m/z为947,[M+H]+)、D(m/z为961,[M+H]+)和LI-F类抗生素[23],但系列峰的强度明显不同。

3 讨论

茄子黄萎病发生在我国许多地区,但由于茄子栽培方式、环境条件和使用品种的不同,病害危害程度和表现的症状有所变化。对大棚温室内茄子黄萎病发生和发展观察结果表明,病害在1月中旬左右开始发生,持续发展到2月底或3月初。这时期大棚温室气温在22~28℃之间,适合于病原菌生长发育,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而到3月中旬后,气温开始迅速回升,白天气温通常超过30℃,此时气温已不利于病原菌生长,同样抑制了病害的发展。这一观察结果与已有报道[20]相一致,也为病害防治提供了依据。同时,我们系统描述了茄子黄萎病发生和发展的症状变化,为田间病害识别和诊断提供了参考。另外,对病原菌的致病型和生理小种鉴定表明,所有分离系均属于落叶型株系和2号生理小种,为合理利用和选育抗病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些研究显示,生防菌体外活性测定与植物体内试验不完全一致。体外测定的无活性株系,在植物体内试验显示具有很高的活性[14]。本实验室成员前期研究表明,室内筛选出的株系ShX301对大丽轮枝菌显示最高活性[13],随后,用ShX301进行防治棉花黄萎病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体内试验,显示其具有生防菌和促生菌的潜力。然而,由于对其他4个株系(Hb6、Hb1、ShX302和ShX303)未进行植物体内试验,不能说明ShX301在植物体内条件下也是活性最好的株系。因此,本文用这5个株系对分离于茄子上的大丽轮枝菌进行了体外和体内系统试验,以评价它们的生物防治和促生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ShX301仍然是它们中最好的生物防治和促生长株系。该株系已保存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 11638),为其利用和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表4MALDI-TOF-MS对多粘类芽孢杆菌培养液的测定结果Table 4 Determination results for culture filtrates of P.polymyxa strains by MALDI-TOF-MS

虽然已有的研究揭示了5株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生防潜力,但其对大丽轮枝菌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测定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挥发性物质和脂肽化合物成分来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一些研究显示,多粘类芽孢杆菌(P.polymyxaSb3-1)能通过释放出挥发性物质来抑制病原菌长孢轮枝菌(V.longisporum)的生长[15],一些化合物已经被鉴定[16]。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实,5个株系都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它们能显著抑制病原菌生长,但不同株系间没有显著差异。多粘类芽孢杆菌能产生2类肽类抗生素:一类是多黏菌素(polymyxins)、多肽菌素(polypeptins)、十三肽素(tridecaptins)、gavaserin、saltavalin和乔利肽菌素(jolipeptin),它们主要拮抗细菌;而另一类是系列LI-F抗生素、谷缬菌素(gatavalin)和杀镰孢菌素(fusaricidins),它们主要拮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和真菌[17-19]。MALDI-TOF-MS检测结果也证实,杀镰孢菌素是多粘类芽孢杆菌拮抗大丽轮枝菌的主要拮抗物质,而多黏菌素和十三肽素对大丽轮枝菌没有拮抗活性。杀镰孢菌素是一类肽抗生素,是具有5-胍基-3-羟基十五烷酸基结合到一个自由氨基上的一类环缩酚酸肽。目前,在多粘类芽孢杆菌中已报道12个杀镰孢菌素,主要包括LI-F03a(杀镰孢菌素C)、LI-F03b(杀镰孢菌素D)、LI-F04a(杀镰孢菌素A)、LI-F04b(杀镰孢菌素B),以及a和b类似物LI-F05到LI-F08[23]。一些研究报道表明,不同的杀镰孢菌素类型对不同病原菌真菌的抗菌活性是不同的,如杀镰孢菌素A、B、C和D对尖孢镰刀菌和番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具有显著的拮抗活性[31-32],而LI-F类抗生素LI-F03、LI-F04、LI-F05、LI-F07和LI-F08对一些细菌和真菌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水平[29]。MALDITOF-MS分析结果显示,5个多粘类芽孢杆菌株系都产生系列杀镰孢菌素A、B、C和D及LI-F类抗生素,但他们对病原菌的拮抗活性明显不同,可能涉及有效化合物成分及其含量。虽然系列峰的强度在株系间存在差异,但因MALDI-TOF-MS不具有定量分析的功能,峰的强度与化合物含量间没有相关性。因此,本研究也为进一步鉴定杀镰孢菌素对大丽轮枝菌作用的主要成分及揭示其拮抗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猜你喜欢

黄萎病菌素株系
颅内感染患者使用多黏菌素B致皮肤色素沉着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科学家发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抗菌蛋白
检测中生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转BpGLK1基因白桦叶色变异规律及生长特性分析
温室条件下中棉所96B 对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评价
转录因子OsNAC2对逆境下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玉米不同株系存放时间对种子胚活力的研究
转基因金叶银中杨叶色及生长变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