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甲骨文研究看商代文化
——与考古学、神话传说与古文献结合

2019-09-19韩国尹彰浚

殷都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卜辞考古学研究成果

[韩国]尹彰浚

(啓明大学,韩国 大邱)

一、引言

自1899年王懿荣把刻在“龙骨”上的甲骨文认定为现存最古老的古文字资料以来,其后的一个世纪的岁月中,众多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甲骨文的“甲骨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不断增多,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发展与突破。同时,此前研究中发掘的大部分资料已被收录著书,除去残缺或无法识别的汉字外,大部分汉字都加以注释,甲骨文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甲骨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以甲骨文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使用甲骨文的商代人的文化,有必要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综合地对甲骨文及其承载的文化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尝试,我们旨在拓宽甲骨文的研究领域。

二、甲骨文与商代文化

下面我们把甲骨文与考古学、神话传说、古文献的研究成果相结合,通过对部分甲骨文的具体分析,探寻其蕴含的深层文化。

1. 甲骨文硏究与考古学结合

考古学发展至今,发掘了很多全然不为人知的新遗物和遗迹,从发掘的资料至少可以获知这一文物的时代,如果将其中一些与商代在时代上一致的遗迹和遗物的研究成果、以及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的话,对全面理解商代的文化将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下文我们就结合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和甲骨文研究成果,分析商代文化,并举例进行说明。

(1) “象”字的分析

许愼在《说文》九篇下中写道:“象象, 南越大兽, 长鼻牙。”,南越即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1]由此可见东汉时期是很难看到大象的。但是伴随着约6000年前在现今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发现了用象骨和象牙制成的精美的工艺品;[2]在商代遗址妇好墓,也发现了与真实大象一样生动地铸造成的有大象图案的器皿和象骨;[3]以及在殷墟遗址,发现了训练和饲养大象时用来系在大象脖子上的铜铃。[3]这些事实可以说明,在商代不仅不难接触到大象,而且还存在训练和饲养大象的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考古学发掘成果和《说文》的记录,加之对甲骨文字形及对卜辞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出以下的结论:商代,大象在河南一代还是很容易找到的,后来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大象慢慢向南方移动,(1)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气候比现在的气候温暖,这一时期又称为“仰韶温暖时期”,黄河上流的甘肃省和靑海省的1月平均气温在3~5度,年平均气温高出2~3度,长江中下流地区也比现在年平均气温高出5度左右。参见龚高法,张丕远:《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1987年第5期。最终在汉代,成为只有在南越地区才能看得到的动物。

(2)“奭”字的分析

在甘肃省武威县的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的墓穴中,合葬着一位男子和两名女子,男子端正地躺在中央,两位女子分别位于男子左右两侧,四肢弯曲着的身体朝向男子,以侧躺着的姿态被埋葬。[4]

在文献中,称为‘夏墟’的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晩期的墓穴700余处,其中87%的墓穴几乎没有随葬品,而13%的墓穴规模较大,随葬品多达100多件。其中如M3002、3016、2001这样大型墓穴的两侧是埋葬女性的中型墓穴(M2001的两侧是年纪大约为25岁和40岁的女性墓穴),从雅致的头饰,肩饰,彩陶等一同被埋葬的物品来看,可以判定这两位女子是安置在中央的墓主的妻妾。[5]

在河北省蒿城商代中期台西遗迹址中,也发现了很多这样一对男女合葬的墓葬。以一个棺里合葬一对男女的35号墓地为例的话,50岁左右的男性朝着天空,最后被安放于此,25岁左右的女性朝向男性,侧面看是弯曲的样子。[6]考虑到夫妇同时死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可以看出,这是富有的家庭中家长死亡时,奴隶身份的妾殉葬。

以上的考古学发掘成果表明一夫多妻制是在商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的,在商代也仍然实行这一制度。那么商代到底真的实行一夫多妻制吗?针对这个疑问,可以通过对“奭”字的文字学上的分析,得到明确的解答。

王賓示癸奭妣甲(《合集》23308)

王賓大乙奭妣丙(《合集》36194)

王宾祖辛奭妣甲(《合集》36251)

妣甲示癸奭(《合集》36187)

妣甲祖辛奭(《合集》27503)

卜辞出现的先王和多数的先妣一同被提及到,这说明了一位先王有很多位配偶。以卜辞为例如下。

中丁奭妣己(《合集》36232) : 中丁的配偶妣己

中丁奭妣癸(《合集》36233) : 中丁的配偶妣癸

祖乙奭妣己(《合集》23314) : 祖乙的配偶妣己

祖乙奭妣庚(《合集》23332) : 祖乙的配偶妣庚

祖辛奭妣甲(《合集》22816) : 祖辛的配偶妣甲

祖辛奭妣庚(《合集》36256) : 祖辛的配偶妣庚

祖辛奭妣壬(《合集》23323) : 祖辛的配偶妣壬

祖丁母妣甲(《合集》2392) : 祖丁的配偶妣甲

祖丁母妣己(《合集》34083) : 祖丁的配偶妣己

祖丁奭妣庚(《合集》36253) : 祖丁的配偶妣庚

祖丁奭妣辛(《合集》36270) : 祖丁的配偶妣辛

祖丁奭妣癸(《合集》36274) : 祖丁的配偶妣癸

小乙奭妣庚(《合集》36262) : 小乙的配偶妣庚(3)岛邦男认为小乙有妣庚和妣己两位配偶,王宇信、杨升南认为岛邦南说的小乙的配偶妣己是祖乙的配偶。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武丁奭妣戊(《合集》36268) : 武丁的配偶妣戊

武丁奭妣辛(《合集》36269) : 武丁的配偶妣辛

武丁奭妣癸(《合集》36271) : 武丁的配偶妣癸

通过卜辞,我们可知,中丁有妣己和妣癸,祖乙有妣己和妣庚,祖辛有妣甲、妣庚、妣壬这几位配偶,祖丁甚至有妣甲、妣己、妣庚、妣辛、妣癸这5位配偶。

综上所述,通过考古学发掘成果对甲骨文“奭”的考释,以及卜辞的内容分析,明确了商代一夫多妻制的实行。(4)虽然商代不是一直实行一夫多妻制的,但通过对卜辞的分析,大乙以下到大戊的商王保持着一夫一妻制。具体参照王贵民:《甲骨文“奭”字新解》,《殷都学刊》,1991第3期。

2. 甲骨文硏究与神话传说结合

最初标记语言发音的符号不被看作文字,这是因为汉字采取了图形作为文字,古汉字的造字原理较为明确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体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甲骨文的造字原理而得知商代人们的思维体系,反过来说,为了正确地分析甲骨文的造字原理,需要好好先对商代人的思维体系加以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呈现古代中国人思维体系的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也对揭示甲骨文的造字原理提供了帮助。下面我们将结合有关神话和传说的研究成果,以及甲骨文的研究,通过具体的字例来说明分析甲骨文真正的造字原理。

(1)“风”字的分析

辛未蔔,贞,今辛未大风不隹祸(《前》8.14.1) : 占卜问辛未日,刮大风,会有灾难吗?

如在上文卜辞中提到的,“风”对人类来说是会产生灾难,所以商代人把‘风’看作‘神’来信奉祭祀。

甲戌,贞,其宁风(5)“宁风”是 “止风”的意思,“宁”是止风祭祀的祭名。, 三羊, 三犬, 三豕(《续》2.15.3) : 甲戌日占卜, 用三只羊、三只狗、三只猪来祭祀风神,能止住风吗?

贞,禘风三羊, 三豕, 三犬(《前》4.17.5) :占卜用三只羊、三只猪、三只狗进行禘祭祀风神可以吗?

如上所述,商代人们把‘风’看作是神,羊、猪、牛这样的家畜是牺牲品用来祭祀。

在文字学研究中,一般为了记录“风”的意义,多假借神鸟形象的象形字“凤”字,但是到底为什么记录“风”的语言,一定要假借有“神鸟”意思的“凤”,对此还没有确定的说法。

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可以参考古代中国人早期信奉思想中有关风的起源和相关内容。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中,记载着与风的起源有关的内容,其中有这样的记录:在世界的尽头,有一位披头散发的老妇人,头发非常地长,只要她的头发一欢动,大地就会立刻刮起大风。妖妇有一个盛满了风的口袋,这个妖妇一打开口袋,就会刮起大风。类似这样的很多记录反映了母系社会,风的起源与鸟也存在联系。例如,描写风开始的《庄子·逍遥游》里,就有“鹏”一样的大鸟产生了翅膀的描写。因为按照神鸟形象产生的象形字 “凤”字和“风”的发音一样,不是假借“凤”来表示“风”的意思,“风”是大鸟飞行时,挥动两个翅膀形成的。上文的例子可以看作是推定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中把神鸟意义的“凤”字当成“风”的意思来使用的根据。

(2)“日”字的分析

古代中国把每日东升西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太阳看作是一种让人敬仰的对象,因此还创作出了很多神话和传说。为了得出有关甲骨文 “日”中间的圆点的正确结论,我们通过考察有关崇拜太阳的早期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一些思考 。

《山海经》里,对太阳从哪里来,是谁让太阳转动的疑问,古代人根据想象编造出很多的神话和传说,特别是《山海经·大荒南经》的“日之出入, 皆载于鸟”,其内容是说日出日落,都是鸟在运行,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观念。在陕西省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刻有乌鸦背着太阳纹样的彩陶的残片,这与《山海经》的内容相符。[10]此外,乌鸦背着太阳纹样在后来也发生了变化,乌鸦的形象变小进入了太阳里面。[10]上述的记载说明,甲骨文 “日”字的圆点也可能是乌鸦的象征这一假说,若这一假说正确的话,那么甲骨文的 “日”字也反映出了中国人对太阳运行所持有的观念。

3. 甲骨文研究与古文献结合

在甲骨文的研究中,古文献的记录为甲骨文造字原理的分析提供了很多依据,也为商代文化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下文以《诗经》和《说文》为例,结合甲骨研究的古文献内容,加以具体解释。

(1)“雩”、“舞”字的分析

商代祭祀特点之一是卜辞中祭名及祭祀时用的祭需品种类和数量特别多,祭祀方法也十分多样。特别是祭名,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祭名约有100多种,由于相关史料不足,加之后代不再使用或者即使是祭名相同,但是性质和方法出现变化的也很多,因此明确地指出到底是什么种类的祭祀是十分困难的。[11]但是由于大部分祭祀的方法,即以祭法为基准作为祭名,通过分析卜辞祭名的甲骨文字形,就可以推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祭祀。至今我们知道商代的祭祀种类按照大的祭祀方法可分为以下四种:1) 祭坛供奉祭需品祭祀。 2) 杀戮牺牲物祭祀。3) 伴随音乐跳舞祭祀。4) 鸣鼓祭祀[9],其中与音乐有关的祭祀种类有“雩”祭祀和“舞”祭祀。

《说文》的内容告诉我们,卜辞里与音乐有关的“雩”祭和“舞”祭都与“舞蹈”、“羽毛”、“祈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此外在《诗经·齐风·甫田》中,有“琴瑟击鼓, 以祈甘雨”,这也反映了音乐与祈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雩”从偏旁上来看,是由表示雨之意的“雨”和表示音乐的“于”组成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由。

(2) “田”字的分析

张政烺的主张可通过卜辞来例证,卜辞辞例如下文:

庚辰卜贞, 翌癸未肖西单(7)西单是 “西畤(墠)”的意思,商的首都是西郊的平地。田, 受有年, 十三月(《续存下》1667:庚辰日占卜, 次日癸未日对西单的农耕地除草,来年会是一个丰收之年吗?十三月。

戊寅卜行贞,王其往于田,无灾,在十二月(《粹》930):戊寅日行占卜, 王要前往田猎地,有无灾祸?十二月)

丁丑卜狄贞,王田, 擒(《合集》29084) : 丁丑日狄占卜. 王即将出去狩猎,可有收获?

第一,在第一期卜辞里,“田”用作“农耕地”这一意思;第二,在第二期卜辞里,是“田猎地”的意思;第三,在第三期卜辞里,是“狩猎”之意。“田”本来用作“农耕地”,在第三期卜辞以后,才真正地具有了 “田猎活动”或 “田猎地”的意思,成为一个专有词汇。从这一过程来看,张政烺的主张是十分妥当的。

然而为了提出比上述事实更明确的例证,有必要找出其他的根据,对与此相关的根据可以在《诗经》中找寻。即《诗经·郑风·叔于田》中,“叔于田, 巷无居人……叔于狩, 巷无饮酒……叔于田, 巷无居人……叔于野, 巷无服马”一文中,“田”, “狩”, “野”都作“去狩猎”的意思来使用。

在对卜辞的内容分析基础上,再加入《诗经》的内容可以证明,“田”本来用作“农耕地”这一意思,在第三期卜辞以后,才真正地具有了 “田猎活动”或 “田猎地”的意思,成为一个专有词汇,《诗经》里也仍然用作“狩猎”这一意思。

三、结论

序论部分我们提出了甲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分析商代人的文化,并认为在进行甲骨文研究时可以与考古学,神话传说和古文献等相结合,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甲骨文的研究领域。本文将甲骨学研究与考古学、神话传说和古文献这三种领域结合后,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商代气候温暖,可以狩猎、训练和饲养大象,此后随着气温的下降,东汉时期只能在现今的广东、广西地区看到大象。

第二,商代已经实行了一夫多妻制,从中丁到小乙,商王们少的有两位配偶,多的有5位配偶。

第三,神鸟形象的象形“凤”字假借“风”字的意思,不只是因为字音相同,“风”是大鸟飞行时,扇动双翼而形成的,因这一说法从中国古代人的民间传说可以进行推定。

第五,在卜辞以有音乐的祭名使用的“舞”字和“雩”字与“舞蹈”、“羽毛”和“祈雨”存在密切的关联。通过《说文》以及《诗经·齐风·甫田》的内容,可以例证音乐与祈雨的关系紧密。

最后对卜辞和《诗经》的内容分析后,得出“田”本来“是“农耕地”的意思,在第三期卜辞以后,才真正地具有了 “田猎活动”或 “田猎地”的意思,成为一个专有词汇,可以证明《诗经》里也仍然用作“狩猎”这一意思。

本文只是通过对一些个例的研究探寻了商代的某种特定的文化,虽然不能由此而了解整个商代文化,且个别甲骨文论证的依据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但是我们认为这种以甲骨文为对象,将甲骨文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研究甲骨文的同时,注意与商代相关的考古学、神话和传说、古文献等结合,将会对全面了解商代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卜辞考古学研究成果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病害高发、无药可医,究竟为何?诺伟司创新研究成果助力鱼虾尽情吃、纵横长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殷墟甲骨“先用字体分类再进行断代”说评议
翁文灏与中国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