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2019-09-18陈英丽方明张高科范广

时代人物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校教育

陈英丽 方明 张高科 范广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在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持续关注和引导下,各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成果百花齐放。地方师范类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迫在眉睫。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制度、课程、实践、成果转化形式,但在教学模式、师资团队、课程创新、成果落地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创业情景融入[2]。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通识课程为手段,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授知识,缺乏沙盘推演、实践操作、项目实战。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很好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教学手段信息化和智能化未能很好的运用,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师资结构单一,力量匮乏。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多为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兼职教师,缺乏有实战经验的专业教师,实操训练依赖于课程实验教学、创新创业大赛。因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在企业、行业实际任职经历,自身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方面,使得创新创业教学陷入“泛泛而谈和道听途说”的境况,无法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诠释创新创业的内涵。

融合发展理念缺失,成果转化纸上谈兵。培养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教师。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中小学、高等院校建立三位一体、协同用人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融合发展理念,通过三方合作,打通信息交换渠道,提高沟通效率,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壁垒,推动成果转化。

模式繁杂多变,规范和标准建设缺位。目前,各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总体可划分为三种运行模式:一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实体,合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采取 “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办院机制;三是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多部门分工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体系复杂混乱、水平高低不一的局面,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学校领导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水平参差不齐。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约因素

师范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传统观念认为,师范即意味着稳定的就业,按部就班的教学,对已有知识的传授。然而当今时代的瞬息万变,5G、VR、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层起跌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周期,教师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能等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掌握势在必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师范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时间较短,宣传指导力度有限,优秀师资的缺乏,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范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足。

创新成果转化率过低,孵化作用不明显。高等教育自身与社会实践的脱离,导致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部分教育改革项目、科学研究项目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受社会环境等制约,成果落地较为困难。由于师范专业的性质,专业课程和素养的训练占据较大课时,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缺乏系统的掌握。学校对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也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的政策,地方师范院校创业孵化平台受资金、师资、科研水平限制,孵化条件有限。

推进地方师范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地方师范院校应以社会发展趋势为背景,国家政策为指引,师范教育为特色,服务社会为宗旨,自身发展为基础,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途径,现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寻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發力。学校精心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文件、建立机构、明确责任、全校联动、凝心聚力,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校长牵头领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小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全面参与,详细分工,统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形成了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工作联动机制。

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开阔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加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学院建设,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我校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试点学院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遴选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突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班级,实验班实行有进有退的机制,以吸引更多相近专业学生通过竞争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项目为依托助力创新创业教育。一是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向创新创业类倾斜,近年来,学校教改项目中创新创业类项目不断增多。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校累计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48项。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学校对本科生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设立科技创新奖、专业技能奖和社会实践先进奖、创新创业奖学金;在学校相关创新创业帮扶制度的鼓励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及创业学生日益增多,各类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先后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蓬勃发展。

强化实践环节,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倒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采取创新创业课程、科研、校园活动与大赛结合等多种方式,提高大赛获奖层次,从而倒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源保障。学校按照“整合资源、特色创新、联动助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案,加快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院校两级联动、校内校外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平台。一是学校建立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二是二级学院相互开放公共基础实验室,服务全校学生;三是学校结合专业实际,建设了一批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贯彻融合发展理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注重校内外师资融合,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学校在加大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力度的同时,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中小学、企业任职,增长实战经验;另一方面,聘请校内资深专业教师和校外创业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创业教育研究专家、创业成功校友担任指导老师,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3]学校在采取以线上、线下、必修、选修多种形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同时,将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贯穿专业课程,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按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要求,结合当地就业局面,优化调整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加强师范生技能培养体系的建设,形成了完善的教学技能培训、实验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实践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注重科研成果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高成果转化率。学校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鼓励教师申报企业支持的产学研项目,通过企业支持,增加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具有创业条件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全校范围内择优组建创业团队,重点培育,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

[2]蔡云.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07):92-96.

[3]周传胜.师范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160-161.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BY095),陕西省高等教育研究学会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学校教育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