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效果及对血液学指标影响观察

2019-09-18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血液学脑血管病氯吡

刘 丽

(河南省商城县人民医院 信阳 465350)

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其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临床将脑血管病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将其分为非致残性与致残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轻,没有明显的肢体及功能性障碍,但病情易进展,且复发率较高[2]。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肢体残疾、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在临床治疗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时,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其中以阿司匹林最为常用,但单纯应用此药物后,患者仍然存在病情进展与复发。随着临床对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深入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减少不良事件与复发的发生[3]。本次研究以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学的影响,取我院收治的60例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取我院于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展研究,采用随机分类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0.6±10.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0.4±11.2)岁。此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诊断标准:短暂脑缺血发作、轻型卒中,符合以上条件之一时,即可确诊为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4]。纳入标准:发病时间在24h内者;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率超过50%者;急性脑梗死者;与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排除标准:抗凝治疗者;近12w有过胃肠道出血者及手术史者;心源性栓塞者;自发性颅内出血者;药物禁忌证者。本次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到院后,以其临床体征、症状为基础,实施相应的检查,明确病情后,给予两组患者抗自由基、保护线粒体、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同时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基础,给予相应的调脂、控制血压及血糖等对症治疗。基于此,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236)治疗,口服,每天100mg,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3)治疗,初始剂量为300mg,之后将剂量调整到每天75mg,连续用药3w。

1.3 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血流学指标变化情况(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不良反应。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以患者90天内出现的终点事件进行评价,即为新发缺血性卒中事件[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例数新发缺血性卒中事件治疗有效率观察组30228(93.3)对照组30822(73.3)χ2--4.320P--0.038

2.2 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

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1例呕吐、恶心、2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0%(3/30);对照组出现2例呕吐、恶心、3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6.7%(5/30)。所有不良反应经正确处理后,均可有效缓解,组间对比不具有明显差异,χ2=1.456,P=0.228。

3 讨论

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再加上我国目前正迈入老龄化阶段,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且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疾病,同时脑血管疾病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复发率。在脑血管疾病康复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预后效果并不理想,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临床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一个国家[7]。因此,积极预防及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复发,已成为我国临床医学界紧迫任务。

临床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出现脑血管病的重要引发因素,在慢性疾病的共同作用下,当患者出现急性发病时,就会引发脑血管病,如针对以上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防控,可进一步提高预防及治疗效果。临床将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分为两类:一类为病情长期较稳定,病情恢复理想者;另一类为病情不稳定,短期内仍然会出现复发现象者,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引发其它卒中事件,故此类患者为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者。在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治疗中,临床多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阻断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的聚集。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的衍生物,也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其是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结合,从而激发糖蛋白复合物活化,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8]。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后,可起到较高的协同作用,共同弥补不足,提高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好转。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3.3%,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经正确处理后可有效改善,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其对改善对血液学指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血液学脑血管病氯吡
临床血液学检验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基于血液学细胞形态学技能学习的轻游戏教学软件开发探索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富硒女贞子对山羊生产性能、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银屑病患者血液学检验指标变化特点及其临床诊治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