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纂组英华解说》的顾绣研究及价值考析

2019-09-18徐勤叶柏风

上海工艺美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英华刺绣研究

徐勤 叶柏风

In 1935, a large-scale album was published. Zuanzu Yinghua Jieshuo (Chinese Vers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is large-scale album, which consists of guide to the use of this book, preface, kesi (a type of weaving done by the tapestry method in fine silks and gold thread), embroidery works and appendices (Cunsutang Silk Embroidery Record authored by Zhu Qiqian), etc.

一、《纂组英华》及《纂组英华解说》

1935年,《纂组英华》大型图册出版。该图册选印原紫江朱氏启钤旧藏——中国宋、元、明、清各代刻丝(缂丝)及刺绣作品共七十九种,百数十帧;其中包括[明]《顾韩希孟绣花鸟册》八开,[明]《顾绣花鸟人物册》八开,[明]《顾绣花鸟册》十开;[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一开,[明]《顾绣董书弥勒佛像轴》一开。

《纂组英华解说》(中文)是该大型图册的组成部分,由凡例、序,刻丝、刺绣及附录(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等内容组成;其刺绣部(以下简称“刺绣解说”)由日本染织研究家明石染人氏,参考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女红传征略》、《清内府刻丝绣线书画录》等著撰写,为本文专论内容的集中所在。

二、《纂组英华解说》的顾绣研究

1.“绣画”表意

“画绣”与“绣画”,字序不同,词义也存在差异。历史上,前者较为关注书画模(仿效)绣过程中的“亦画亦绣”特点;后者则更为重视其“类同绘画”的艺术品质。

图1 宋 海棠双鸟图册页(局部)

该刺绣解说在近万言的阐释中,使用“绣画”一词40次,而“画绣”全无。其记:“徽宗曾于崇宁年间设绣画专科”;同时指出:“以色线与针之运用而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艺术。本文推论,该解说以宋“绣画专科”的科目名称为“绣画”的客观发轫;又同于宋、明士大夫共识,将中国历代书画模绣(包括顾绣),视作绘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

2.绣种源流辨析

该刺绣解说对顾绣源流的辨析,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一个时代绣画的兴衰,与该时代绘画及法书的兴衰、显贵的嗜爱与培养有直接关系。晋唐、两宋及明万历朝前后,是书画发展的盛期,也是绣画的黄金时代。

第二,唐、宋、元皆有绣画,但只有宋绣画是明代顾绣的源头。因为诸如唐绣《大士像》、元管仲姬绣《十六应真诸天佛像》等多属宗教题材绣画,主要“含有信仰的对象之意义”;而宋绣《海棠双鸟》、《梅竹鹦鹉》等,则更多以观赏为绣画创制主旨。(图1,图2)

第三,宋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册》虽也属宗教题材,但其在绣画的欣赏性表现方面具有重要突破;尤其是其“线画刺绣”,能千变万化以成之,可被视为宋以后绣画绣法变迁过程中的另辟途径者。

第四,引《存素堂丝绣录》弁言,认为清代绣画,其有书卷气韵,可与翰墨争光者,必为兰闺丽质,艺林妙侣;或者青灯白首,苦行修持;乃能精诣入神,垂声不朽。

3.绣种特色概括

图2 宋 梅竹鹦鹉图册页(局部)

关于顾绣作为经典绣种的特色,该刺绣解说主要作了如下概括:

(1)“顾绣”

“传世之顾绣”,“能复兴宋绣,继承古法,亘明清两朝,垂刺绣遗范,以造成明代具有新个性(独有特别性)之艺术”。

(2)代表人物

顾绣始于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代表人物包括顾名世孙顾寿潛及其妻韩希孟(崇祯年间),张来妻顾氏等。

此外,明代刺绣尚有顾太学家,顾廷评家婢,顾汇海妾兰玉诸人。

(3)用材

顾绣底料,大致属缎。用线,以蚕丝线为主,兼有毛发;其他如暹罗斗鸡尾毛、薄切金等亦有使用。

(4)针法及绣法

“顾绣针法最主要者,惟继承前代递传;至绣法,更加以缠绣、环绣,以各用于适宜部分”。

顾绣的技术特色在于,其“善于继承宋代技术于近古绣法之再兴,实有力焉”;“殆皆采取变化而习用之”,“自为一种自由自在之绣法;”将宋代“繧繝法”发展为精密的晕法。(图3)

(5)用线及“间色线”

顾绣用线多为平线,少用捻线;不仅色线较宋丰富,且擅“正色外之中间色线”的运用。

唐代绣画的针法、绣法及色彩运用已经较为丰富,但宋绣画却在技术方面做了减法,即以较为单纯的针法和绣法,以较窄色域的色线进行绣画创作;其目的,是追寻宋代的院画风格。而明代顾绣“正色外间色线”的运用,应是对宋绣前述目标的逻辑继承。(图4)

(6)其他

顾绣“凡绣不足处,则以颜料描补之”。

此外,顾绣虽然在绣法的巧致方面逼近宋作,但粉本图画却较宋退步;虽号称模绣宋代名迹,但“只能就明代绘画最小范围内取其适于绣画者以为题材”;所以,顾绣的特征,实为明以后观赏的绣画之特征。

4.经典作品剖析

该刺绣解说除以《韩希孟绣花鸟册》《顾绣花鸟人物册》等集册为对象展开研究外,还针对[明]《顾绣董书弥勒佛像轴》《发绣停琴伫月图轴》等经典个例,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剖析。

(1)关于[明]《顾绣董其昌书弥勒佛像轴》

该刺绣解说认为,《顾绣董其昌书弥勒佛像轴》的绣法与一般顾绣绣法“甚有差异”。解说以人物头部、胸腹、手足,五官;袈裟、口袋、蒲团,袈裟上各类纹饰的表现为例,一一进行针绣技术描述,进而提出该绣画技术表现的十大“特异之手法”。如第一条,使用略粗捻线,以肉入绣(外绣内填)处理绣像的凸起部;第二条,以微细捻线表现衣服的无花纹部分,“宛似绫地组织”;第十条,眉部分,在发绣上又加缀绣“以止定之”等等。

该刺绣解说认为,该绣画“以平绣为始,次刺绣、缠绣、肉入绣、金绣、缀绣(又名伏绣),组绣、环绣、芥子绣、发绣等尽所有,技术均遍用无遗,极变化之能事”。(图5)

图3 明 韩希孟绣花鸟册 芙蓉翠鸟

图4 明 韩希孟绣花鸟册 春菘

(2)关于[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

该刺绣解说借助科学检视,确定《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一支线系用三支乃至四支之发拼合组成”,技艺达至极度发达之境。其后,以发线精度、发线细胞受损程度等问题引领,将研讨的重点落实到绣画所用毛发的属性、工艺处理的可能性等方面;认为该绣作确系发绣,但已有的研究手段尚不足以为其发线作进一步的类别定性。(图6)

图5 明 弥勒佛像裱片

图6 明 发绣停琴伫月图轴(局部)

三、《纂组英华解说》的研究特色

1.生态的造物研究观

该刺绣解说视顾绣研究为人类造物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顾绣在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生态圈的关联。例如,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历时的经济及文化演变,还指向共时的刻丝、书画兴衰,万历五彩瓷、万历毯与成熟期顾绣的时空交叠。其研究资源不仅以顾绣传世实物为本(本文按:“存素堂丝绣”曾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日本公开展出;《纂组英华》图像曾在京都便利堂拍摄),还借助日本中宫寺、正仓院藏品,构建起一个以中国宋元明清织绣为核心,以日本同类考古资源为辅助半径的东亚刺绣研究生态圈。

2.实证的技术切入路径

该刺绣解说侧重实证的技术研究,整体与附录部分的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形成学术互补。

(1)技术入手,客观、实证

首先,该刺绣解说重视客观数据的取得。例如,检视宋绣《海棠双鸟图》,得其纬丝,“一寸(日制)间有三百四十六支”;经线,“一寸间有一百五十支至一百四十四支”。数据说话,足证宋绣画的绣法极简,工艺至精。

其次,重视工艺技术考查。不仅考实物,勘针法、绣法的运用,还利用文献,追根溯源,查找该技术手段的发端、流变。例如,检得顾绣鸡冠花、蔷薇花蕊以“环绣”实现,即同时考“环绣”的起源、沿革,知顾绣在传承中的变革。

(2)量化分析:科学、严谨

该刺绣解说重视量化研究。例如,检得《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的发线以三四支纤细毛发合成,总径粗不及男子一根头发,即展开一系列相关属性分析。

首先,以“径粗”为标度判断发丝的属性,知其总径粗约等于五个蚕茧缫出的五支生丝,形成“生丝属”假说;再以“化学变化”加权,知生丝若染黑,染料中的铁分子会腐蚀材料本身,使其不能保存至三百年;因此,生丝属的可能性被排除。

其次,以“颜色”为标度判断,知该绣画的发丝色与兽毛相类;再以“长度”加权,得兽毛的长度常量不及该绣画所用发丝;于是,兽毛属的可能性也被排除等等。

分析结果是:该绣画所用发丝,不是生丝,也不是兽毛;或为婴儿发,也可能经过传说中“裂发”技艺的处理。

3.质化的概括和评价

在全球顾绣研究的起步阶段,该刺绣解说综合了中国工艺美术家朱启钤,满洲奉天医科大学教授、博士森繁春氏,日本染织研究家明石染人氏等人源自不同学科的研究所得,形成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的信息集群;是为一个时代的顾绣跨地域、跨学科研究成果,可贵。

在20世纪30年代,该解说发掘问题,分析事象;其对顾绣所作解说,具时代洞察力;其对顾绣作为经典性绣种所具特点的概括和评价,中肯且具定性研究特色。

四、价值及影响

据中央文史馆馆员朱海北先生称,《纂组英华》共有三百部行世。

尽管印数有限,但因其图、文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世纪50年代,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就在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直接向与会艺人作了推介。同样在50年代,《纂组英华》进入中国重要的织绣创研机构;如北京、上海、辽宁的博物馆院,中央工艺美院,苏州的刺绣工场等,成为中国织绣研究、教学、创制的重要参考资料。

考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顾绣研究专著、文论及相关教材,其刺绣解说的学术影响不可小觑。随着现当代顾绣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存素堂丝绣录》《女红传征略》及该刺绣解说等愈显现出其在顾绣源流,材料,针法、绣法,粉本图画性质,以及艺术特色等研究领域所展现出来的主导研究思想及研究逻辑的原创价值。此外,《纂组英华》及刺绣解说对顾绣的褒扬,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顾绣的了解和认识。

五、问题举例

因时代限制,该刺绣解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例如,其所推举的董其昌《筠清轩秘录》(本文按:或《筠轩清秘录》),早在清代四库馆臣编修《四库全书》时,就被指为明张应文《清秘藏》的托名之作。其有关顾氏家族女眷的界定,以及图册所定“顾绣”,当代已有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其中,辽宁省博物馆《华彩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精品集》(2009年版),已将《纂组英华》图册及其刺绣解说中的[明]《顾绣花鸟册》,[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明]《顾绣董书弥勒佛像轴》,重新定名为[明]《花鸟册》,[明]《发绣停琴伫月图轴》,[明]《弥勒佛像裱片》。

本文插图及图名主要引自辽宁省博物馆:《华彩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精品集》

猜你喜欢

英华刺绣研究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我可爱的小门牙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清新唯美的刺绣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